单选题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 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B 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C 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D 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命令自然

题目
单选题
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

B

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

C

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

D

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命令自然


相似考题
更多“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相关问题
  • 第1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答案:D
    解析:

  • 第2题:

    “童叟无欺”的内涵是()

    • A、不以年龄取人
    • B、不以服饰取人
    • C、不以性别取人
    • D、不以职业取人
    • E、不以地域取人

    正确答案:A,B,C,D,E

  • 第3题:

    “道”是()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并由此揭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

    • A、庄子
    • B、荀子
    • C、老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 A、《论语》
    • B、《孟子》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古文


    正确答案: 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 第6题:

    荀子提出过()

    • A、天人交相胜
    • B、制天命而用之
    • C、尽心、知性、知天
    • D、不以人灭天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出自于()


    正确答案:《老子》

  • 第8题:

    单选题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童叟无欺”的内涵是()
    A

    不以年龄取人

    B

    不以服饰取人

    C

    不以性别取人

    D

    不以职业取人

    E

    不以地域取人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下列古文。 子日:“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正确答案: 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出自于()

    正确答案: 《老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荀子提出过()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消灭人的正常欲望。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庄子认为,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庄子客观唯心主义,荀子是主观唯心主义
    • B、庄子主观唯心主义,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
    • 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然
    • D、庄子强调要顺从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命令自然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正确答案: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 第17题: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

    • A、老子
    • B、孟子
    • C、韩非子
    • D、荀子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翻译下列古文。 子日:“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正确答案: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

  • 第19题:

    翻译下列古文。 子日:“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及其使人也,器之。


    正确答案:等至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

  • 第20题:

    问答题
    翻译下列古文。 子日:“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及其使人也,器之。

    正确答案: 等至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A

    《论语》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古文

    正确答案: 翻译: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讨他欢喜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高兴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为小人做事难,但讨他欢喜很容易。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百般挑剔,总是要求十全十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