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

题目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出版物活动中“发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 B、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 C、作品中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不一定必须通过发行才能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 D、通过发行才能实现其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目的

    正确答案:C

  • 第2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5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也有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的。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编辑、复制、发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包含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工作要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为劳动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因此,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的支持。否则,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无从谈起。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就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这两种非印刷型出版物而言,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发行单位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一般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三种形式。出版物发行工作虽然是一种商业活动,也不能“一切向钱看”,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面对这种态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本质仍然是“出版”,而“数字”只是反映了新技术手段的特征;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原则没变,出版活动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仍然存在,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也并没有变化。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扎实把握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熟悉数字技术已能实现的诸多功能,善于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更适合其需求的出版物产品。

    正确答案:
    (1)“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应改为“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
    (2)“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也有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的”应改为“人们没有使用‘出版’这个词,而是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3)“基本要素是作品、编辑、复制、发行”应改为“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
    (4)“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应改为“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
    (5)“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精神产品”应改为“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
    (6)“物质产品生产……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应改为“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的应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的精神产品生产,不是物质产品生产”。
    (7)“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应改为“有独立的生产复本环节,不与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
    (8)“‘发行’是指出版单位……将出版物传送给发行单位”应改为“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9)“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三种形式”应改为“表现为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四种形式”。
    (10)“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也并没有变化”应改为“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精神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出版活动健康、规范地开展,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专门组织实施。    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工作通过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改编,形成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的精神文化内容。    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要通过发行活动来完成,它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要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以便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出版活动通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上,要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既使远在以雕版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方式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如此。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必须在工作中发挥一丝不旬的职业作风。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必须自觉地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出好书,坚决不出坏书,决不允许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社会效益。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我国出版业是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不但具有产业经济属性,而且富有文化创意价殖。我国出版业主要由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等构成,不包括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和出版科研单位。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4题:

    单选题
    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

    作品编辑发行

    B

    编辑复制发行

    C

    作品复制发行

    D

    作者编辑读者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 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  出版活动的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而作品则是其前提、中介和结果。作品反映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因为读者(我国出版界习惯上将出版物的消费者统称为“读者”)购买出版物,就是希望其所载有的作品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打算利用出版物的物质载体材料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编辑是指以生产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改编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发行是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读者的活动。复制是根据已编辑好的作品以各种方式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物质形态相同的物件。  出版单位获得作品后生产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精神生产过程,即探索创作过程,由出版单位的编辑完成;一个是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一般由出版单位委托复制单位完成。将出版物成品传送给广大读者的过程,既总发行过程,则由出版单位和各种发行单位共同完成。  出版活动全过程的一端联系着作者,另一端联系着读者。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因此编辑离不开作者。同样,作者也离不开编辑,否则其作品难以为社会公众知哓。编辑要成为作者的知音,因为了解作者才能邦助作者创作,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读者是出版行业产品的消费者,也是编辑服务的对像。编辑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各种正当须求。

    正确答案:
    (1)“、中介和结果”删除。
    (2)“生产作品”改为“生产出版物”。
    (3)“改编”改为“加工”或“优化”。
    (4)“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改为“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5)“发行是通过……活动。”应调到本段末尾。
    (6)“物质形态”改为“内容信息”或“内容”。
    (7)“探索创作过程”改为“编辑过程”。
    (8)“既总发行过程”改为“即发行过程”。
    (9)“知哓”改为“知晓”。
    (10)“邦助”改为“帮助”。
    (11)“对像”改为“对象”。
    (12)“须求”改为“需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正确答案:
    (1)“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错误。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影响。
    (2)“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错误。编辑、复制、发行只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错误。编辑活动不包括创作作品。
    (4)“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错误。复制是根据作品内容,而不是根据出版物内容。
    (5)“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错误。发起发行活动的是出版单位,而不是发行商。
    (6)“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错误。并非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不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7)“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错误。消费者购买出版物,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8)“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错误。是否取得经济效益不是优秀出版物的必要条件,一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不一定产生经济效益。
    (9)“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错误。出版单位并非绝对不能出亏损书,具有特殊社会效益的选题可以允许亏损。
    (10)“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错误。除了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也具有出版业的特点,出版单位也需要重点开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7年真题]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是繁荣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工作。人类通过智力劳动创作的各种作品,都可以成为出版活动的前提,出版物则是出版活动的成果。编辑人员要对作品进行改编,使它优化和增值,从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出版业首先要讲社会效益,但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出版活动中的社会效益是指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图书销售等获得的经济收益。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对没有经济效益或者没有社会效益的作品都不能出版。在出版物编辑工作中,每个编辑人员都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即对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复制质量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正确答案:
    该短稿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包括:
    (1)出版活动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2)“繁荣文化”应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复制和发行”多余,应删除。
    (4)“都可以”不对,因为有些作品不能用于出版。
    (5)编辑对作品不是进行改编,而是进行审读、编辑加工等。
    (6)“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的说法是错的。
    (7)“图书销售”的范围过于狭隘,应改为“出版物销售”或“出版经营”。
    (8)“并重”的说法没有突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9)“都不能出版”有错,虽没有经济效益但有良好社会效益的作品也应予出版。
    (10)漏了对于出版物内容质量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

    B

    编辑是通过创作作品对信息进行开发

    C

    复制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D

    发行是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7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也有称为“梓行”“雕印”“版印”的。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编辑、复制、发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包含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工作要以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为劳动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形成适合社会和出版者需要的出版物内容。因此,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的支持。否则,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无从谈起。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就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而言,其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这两种非印刷型出版物而言,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发行单位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一般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三种形式。出版物发行工作虽然是一种商业活动,也不能“一忉向钱看”,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面对这种态势,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本质仍然是“出版”,而“数字”只是反映了新技术手段的特征;从事出版活动的根本原则没变,出版活动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仍然存在,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先后顺序也并没有变化。因此,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扎实把握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熟悉数字技术已能实现的诸多功能,善于把数字技术应用于出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更适合其需求的出版物产品。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所谓“出版”,是指编辑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为出版活动成果的出版物,都是经过物质生产才形成的,并以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社会起相应作用。在我国,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或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序、规范。  实施出版活动必须守法。国家关于出版物的内容有一些很重要的规定,应该严格执行。例如,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就不能出版;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作品中,如果含有恐怖、残酷的内容,要谨慎出版;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选题,必须经编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出版。国家还对出版物的标志有一系列规定,也应该遵照执行。例如,中国标准书号以ISRC为前缀,应该用于图书但是不能用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则用于报纸、期刊,不能用于图书。  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一级校对等职务,通过考试取得中级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后,可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正确答案:
    (1)“编辑作品”应改为“编辑、复制作品”。
    (2)“物质生产”应改为“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
    (3)“登记注册制”应改为“审批制度”。
    (4)“不能出版”错误,这类选题在办理重大选题备案手续后是可以出版的。
    (5)“要谨慎出版”错误,这类作品是不得出版的。
    (6)“经编委会讨论通过后才能出版”应改为“必须在办理重大选题备案手续后才能出版”。
    (7)“ISRC”应改为“ISBN”。
    (8)“应该用于图书但是不能用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应改为“既可以用于图书,也可以用于音像制品和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9)“编辑或一级校对”应改为“助理编辑或二级校对”。取得初级资格者只能担任助理编辑或二级校对。
    (10)“到岗前”应改为“到岗后2年内”。
    【说明】根据2020年版教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已改为“所谓‘出版’,是指有组织地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所谓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或传播.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出版活动构成要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
    • B、编辑是通过创作作品对信息进行开发
    • C、复制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 D、发行是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所谓”出版”,是指编辑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为出版活动成果的出版物,都是经过物质生产才形成的,并以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容对社会起相应作用。在我国,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由依法设立的出版单位出版。我国对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或复制单位、发行单位等出版物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以保证出版活动的有序、规范。实施出版活动必须守法。国家关于出版物的内容有一些很重要的规定,应该严格执行。例如,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选题,就不能出版;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作品中,如果含有恐怖、残酷的内容,要谨慎出版;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选题,必须经编委会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出版。国家还对出版物的标志有一系列规定,也应该遵照执行。例如,中国标准书号以ISRC为前缀,应该用于图书但是不能用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则用于报纸、期刊,不能用于图书。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来完成。通过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者,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受聘担任编辑或一级校对等职务,通过考试取得中级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后,可担任出版物的责任编辑。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国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单选题
    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2012年真题]
    A

    作品、编辑、发行

    B

    编辑、复制、发行

    C

    作品、复制、发行

    D

    作者、编辑、读者


    正确答案: C
    解析:
    出版,是指有组织地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分销等渠道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 第16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7年真题]  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工作,主要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按照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优化作品。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时,应当贯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编辑工作主要完成精神产品生产的任务,就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来说,其内容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当然,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其编辑工作与期刊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版过程的第二个基本阶段是物质产品生产阶段。这是将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发行的物质产品,其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但数字出版有其特殊性。就传统出版而言,有了可以直接用于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工作“母版”后,必须进行批量复制和将半成品匹配组合、包装后才能发行。而在数字出版中,“母版”制作完成后,就可以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向公众发行。可以说,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  出版过程的第三个基本阶段是产品流通阶段,也就是出版物发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版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出版物产品通过这些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后,才能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

    正确答案:
    (1)“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应改为“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
    (2)“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3)“在出版过程的第一个基本阶段……”一句应另起段。
    (4)“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印刷型出版物”应改为“图书、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
    (5)“整体设计、审定发稿和排版制作等”应改为“整体设计、审定发稿等”。
    (6)将“作为连续出版物的图书”改为“作为非连续出版物的图书”。
    (7)“基本环节通常包括装帧设计、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应改为“基本环节通常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
    (8)“数字出版没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应改为“数字出版也有产品复制这一过程”。因为数字出版的“母版”制作完成后,不需要先成批复制一定数量的出版物,而是把工作“母版”上传到发行服务器就开始向公众发行,并在发行的过程中即时复制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
    (9)“由于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所以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一直与商品流通有本质的区别”应改为“虽然出版物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产品属性,但出版物产品的流通与商品流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0)“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构成”应改为“一个完整的出版物发行过程由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构成”。
    (11)“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物质生活需求”应改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说明】根据2020年版教材,“出版是指创作、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已改为“出版是指有组织地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而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编辑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出版活动健康、规范地开展,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专门组织实施。  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工作通过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改编,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内容。  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要通过发行活动来完成,它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  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要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以便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出版活动通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上,要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既使远在以雕版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方式的秦汉时期,也是如此。  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必须在工作中发挥一丝不旬的职业作风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数字出版的编辑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等,而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对纸质出版物编辑人员的要求有所降低。某些数字出版单位要求自己的编辑人员“不改稿”的做法,值得借鉴。  数字出版技术为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导致信息资源的枯竭,影响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1)“人力”应改为“精神文化资源、人力”。
    (2)“知名度”应改为“资质”。
    (3)“、改编”应删除。
    (4)“作品中所……”段应前移一段。
    (5)“既使”应改为“即使”。
    (6)“秦汉时期”应改为“古代(或唐、宋等稍晚的朝代)”。
    (7)“一丝不旬”应改为“一丝不苟”。
    (8)“也是不可或缺的”应删除。
    (9)“有所降低”应改为“仍不应该降低”。
    (10)“值得借鉴”应改为“应予以否定”。
    (11)“枯竭”应改为“泛滥、污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出版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流通传播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开展出版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出版活动健康、规范地开展,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机构专门组织实施。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 编辑工作通过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选择、优化、改编,形成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内容。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要通过发行活动来完成,它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与目的。作品中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要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以便向消费者广泛传播。 出版活动通过出版物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上,要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由此可见,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编辑工作。既使远在以雕版印刷作为主要复制方式的秦汉时期,也是如此。编辑工作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必须在工作中发挥一丝不旬的职业作风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数字出版的编辑人员,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等,而在语言文字能力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对纸质出版物编辑人员的要求有所降低。某些数字出版单位要求自己的编辑人员“不改稿”的做法,值得借鉴。 数字出版技术为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会导致信息资源的枯竭,影响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关于“出版”概念,准确的表述是()。
    A

    对作品选择、制作与发行

    B

    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C

    将已有的作品变成出版物的过程

    D

    将书刊编辑、印刷、发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在我国当代,具有法律依据的“出版”定义是(  )。
    A

    出版就是书面作品的选择、制作与发行

    B

    出版,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C

    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

    D

    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变成出版物的过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 第22题:

    问答题
    6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上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有声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审稿题:请审读下列短稿,并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6年真题]  编辑与印刷、发行同为出版的要素,作品则是出版的前提和结果。如果没有出版活动,所有作品就不可能长期传世,所以出版活动对于社会的文化成果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作品创作是起始环节,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因为出版物虽主要由作者提供,但要通过编辑的设计、组织、审读、加工等,才能完善、提高。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  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包括思想素质。该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够广、博结合,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切实贯彻“百花怒放、百家共鸣”的“双百方针”,努力推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创作,为艺术界、科学界的特定主题讨论创造条件,让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文艺、学术流派的成果都有出版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切实贯彻“他为我用、外为内用”的方针。这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方向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
    (1)“印刷”范围过窄,应改为“复制”。
    (2)作品不是出版的结果,只是出版的前提,既为前提又为结果的提法有矛盾。
    (3)长期传世的作品也有不以出版物为载体的。
    (4)“作品创作”不属于出版过程的环节。
    (5)作者提供的并不是“出版物”,应改为“出版物的内容”或“作品”。
    (6)从下文来看,讲的不是思想素质,应改为“文化素质”。
    (7)“广”“博”意义相同,应改为“专、博结合”。
    (8)“百花怒放、百家共鸣”应改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9)“特定主题讨论”应改为“自由讨论”。
    (10)“他为我用、外为内用”应改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1)“为社会服务”应改为“为社会主义服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