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欧洲联盟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欧洲联盟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试述欧洲联盟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简述欧洲联盟竞争法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欧洲联盟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基本特点:
    (1)欧洲联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法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欧洲联盟虽然是主权国家的联盟,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国际组织,它在某些领域具有主权权力,其机构具有超国家性,它有制定各种形式的政策、法规,调整成员国及其公民、法人的法律关系,所以,欧洲联盟发的性质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法。
    (2)欧洲联盟法不同于国内法。尽管它与成员国国内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是独立于国内法的单独的法律体系。又由于欧洲联盟法与一般国际法一样,缺乏强制执行能力,欧洲联盟本身不是国家,没有军队、警察等国家机构,它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均需依靠欧洲联盟法制度,而欧洲联盟法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国的态度。
    (3)欧洲联盟法不仅兼有国际法和国内法的某些因素,同时也是在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强烈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4)欧洲联盟法在欧洲统一化的运动中逐渐发展和完备,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界限,融合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特点,称为一个“自成一类”的法律体系。
    历史地位:开创了新的法律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互融合,不但对欧洲联盟各成员国,而且对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运动中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在运动中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欧洲联盟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19世纪以前,社会工作者只是提供财务支持的人,几乎谈不上什么知识体系和方法;1917年芮奇芒德出版社会诊断一书,以社会学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了解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1917年以后,精神分析学大行其道,医疗模型占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主导地位;1940年以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继介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知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70年代以后,系统理论、生态学等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欧洲联盟法的渊源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欧盟与成员国签订的基础性条约,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单一欧洲法令》和《欧洲联盟条约》等;
    (2)欧盟与第三国或国际组织签订的条约;
    (3)欧盟通过的条例、指令和决定。这是欧盟法的三个主要法律渊源;
    (4)欧洲法院的判例经常被作为先例引用,也成为欧盟各法的渊源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欧洲联盟法与各成员国国内法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欧洲联盟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欧洲联盟法与各成员国国内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法律体系。欧洲联盟法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保证欧洲联盟法的超国家性,这是欧洲联盟法律制度的要求,是欧洲联盟的基础。欧洲联盟法的超国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适用原则。是指在相关案件中,欧洲联盟法在成员国国内直接适用,直接发生法律效力;
    (2)欧洲联盟法优先原则。欧洲联盟法在适用过程中与各成员国国内法发生矛盾时,欧洲联盟法优先于成员国的一般法律,并且优于各成员国的宪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重商主义 托马斯·曼17世纪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18世纪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19世纪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20世纪初
    新古典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林德、波斯纳、维农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今
    1.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格鲁贝尔、劳埃德;
    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理论克鲁格曼、埃塞尔20世纪80年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欧洲联盟统一市场法律制度中的“四大基本自由”原则。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对欧洲联盟法的概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 欧洲联盟法又称欧洲共同体法,是适用于欧洲联盟成员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法律制度,是关于欧洲联盟机构设置、职能及其经济货币联盟与政治联盟的条约、条例、指令、决定和判例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1)欧洲联盟法具有超国家性;
    2)欧洲联盟法具有联邦性功能;
    3)欧洲联盟法是欧洲社会一体化的产物,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市场营销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市场营销学的初步形成阶段。市场营销学创建于美国,它的形成阶段大约在1900年到1930年。一方面,随着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商品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西部开发运动和铁路的不断延伸,美国国内市场日趋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供求矛盾的扩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日益重视广告宣传和分配活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内部计划与组织变得更为严整,从而有可能运用现代化的调查研究方法,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控制和调节市场销售量。在这种客观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营管理学科诞生了。
    在此之前,美国学者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著,分别论述产品分销、推销、广告和实体分配等专题。但只是到了20世纪初,一些学者如阿克,肖、爱德华琼斯等,才开始将上述问题综合起来,以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1902—1905年,密执安、加州、伊里诺斯和俄亥俄等大学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1910年,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的巴特勒教授正式出版《市场营销方法》一书,首先使用市场营销(Marketing)作为学科名称。而后,弗莱德·克拉克(FredE.Clark)于1918年编写了《市场营销原理》讲义;L.S.邓肯也于1920年出版了《市场营销问题与方法》。可以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学科正式形成。
    (2)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阶段。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为了争夺市场,解决产品实现问题,企业家开始重视市场调查,提出了“创造需求”的口号。与此同时,市场营销学研究大规模展开。一些著名大学的教授通过调查并运用大量实际资料,形成了许多新的原理。
    1937年,美国全国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教师协会及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合并组成现在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和营销人才的培训工作,出版市场营销专著和市场营销调研专刊,对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市场营销学的“革命”阶段。二战以来,战后的和平条件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使社会产品数量剧增,花色品种日新月异,销售矛盾更为尖锐。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政府先后推行所谓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以及缩短工作时间的政策,刺激了人们的购买力,并对社会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许多市场营销学者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将传统的“生产一市场”关系颠倒过来,即将市场由生产过程的终点,置于生产过程的起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及其他企业活动,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观念问题。这一新概念导致市场营销学基本指导思想的变化,在西方称之为市场营销学的一次“革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名词解释:欧洲联盟竞争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试述罗马法上团体权利主体的形成?

    正确答案: 古代罗马没有形成法人制度,也没有产生法人的概念和术语,法律上发生的关系均属个人关系。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各种团体,如宗教团体等,但在法律上他们并不享有独立的人格。到了共和国时期,开始承认某些特种享有独立的人格。帝国时期进一步认为国家和地方行政区也具有权利主体的资格。后来随着实际需要,各种具有独立人格的团体大量涌现。团体权利主体之所以在罗马社会出现,有其各方面的基础。简言之,罗马法中人格观念的产生和演进是该项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而简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实际需要是这一制度形成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罗马法学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断,如“团体具有独立人格”等。这些论断,实际上已经涉及后来法人概念的本质和法人的主要特征。罗马的团体分为社团和财团两种。前者是人的集合体,如国家,地方政府,公益社团和私益社团;后者以财产为成立的基础,如寺院,慈善团体的基金和待继承的财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试述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特点: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特点:出版书目的版本种类繁多,体系五花八门,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
    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的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述欧洲联盟法促进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融合的体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均衡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也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也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也是行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体现,也是行的杠杆;行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又是强化和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它对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的人的思想品德就其本质而言是其社会性。离开了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社会环境包括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国际社会环境如国际的经济形势、国际的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国内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精神环境包括政治生活状况、文化生活氛围、政治思想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它们都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人际交往、群体活动等社会形式逐步渗透到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形成人的思想品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英国衡平法的形成及其与普通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公元12---13世纪,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复杂化,出现了许多普通法滑规定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或虽有规定,但如果按其规定处理便会产生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这些新出现我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法律予以调整。英国现有法律即普通法和社会客观需要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普通法不仅内容不适合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诉讼程序也刻板僵化。举例来说,普通法规定没有抵押品的债务到期不能清偿,抵押品全部归债权人所有,显然是不公平的;到普通法法院起诉必须领取开审令状,不同的诉讼理由要求相应类别的开审令状,当事人若在已有的令状目录中找不到适用的令状,起诉就不会被法院受理。于是,按照自古以来的习惯,臣民直接请求国王保护,国王就把这类案件委托给掌玺大臣--大法官负责处理。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既不受普通法诉讼程式的约束,也不遵循普通法的成例,而只依据个人良心所认为的“公平”“正义”原则独自处理,其实是参照罗马法原则处理的。这样,在普通法体系之外,就又产生了衡平法,在英国法中,就形成了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法律,两种法院和两种诉讼程序并存的法律体制。这两种法律体制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国、相辅而行的。衡平法以新的方法为普通法填空补缺,纠偏补弊,使英国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以完备英国的法律制度。17世纪确立了衡平法效力优先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一)萌发
    16—18世纪中叶:
    1.手工业的兴起
    2.地理大发现
    3.殖民贸易的形成
    (二)形成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国际分工基本以英国为中心
    3.世界市场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
    4.从过去的暴力掠夺变为和平利用交换,把亚非拉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三)发展
    19世纪中叶----- 二次大战:
    1.石油、汽车、电力工业的建立
    2.资本输出为主
    3.宗主国与殖民地,工业产品国与初级产品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得到加强。
    表现为:
    1.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经济
    2.分工中心有英国变为美、法、德等一组
    3.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依赖
    4.交易方式变化,商品交易所产生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班集体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从班级到组织
    (2)从初建组织到稳定的组织
    (3)从稳定的组织到班集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欧洲联盟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名词解释:欧洲联盟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莺莺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主、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莺莺青春意识的觉醒,以及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过程。她出身于相国之家,受到的自然是严格的封建教养。金丝笼般富贵、不自由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无比的痛苦。她一出场就唱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段伤春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她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这种“闲愁”、怨气,既是对春归的哀叹,也是她青春意识觉醒的信号。当她在游殿时与张生相遇,不仅没按礼教的要求迅速回避,反而在离别之际“回顾觑末”,“眼角儿留情”,这些表现与“非礼勿视”的封建教条是背道而驰的。当红娘抢白了张生的自报家门,回去如实告诉了她,并说“世上有这等傻角”时,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告诫红娘“休对夫人说”,说明她已留意张生的多情。张生月下吟诗挑逗,她依韵相和,接受了张生的求爱;做道场时,她泪眼偷瞧张生,在庄严的宗教圣地与张生眉目传情,互通款曲。自见了张生,她“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埋怨“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无人“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孙飞虎带兵包围了普救寺的危难关头,她提出三条退兵之策:一是献身“贼汉”,二是献尸“全身”,三是“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此时她并非知道张生有退兵之策。三计都是以自己一人的牺牲换来众人的平安,表现出一个贵族少女可贵的献身精神。大难过后,老夫人在答谢张生的宴席上让她与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她出言不逊。月夜在张生窗下听了《凤求凰》之后,更促使她下决心以身相许。红娘告诉她张生要回去时,她要红娘“是必再著住一程儿”,让她转告张生:“好共歹不著你落空。”后来终于写下简帖,与张生自主结合,做出了最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之事。从剧本的描写可知,莺莺在决定以身相许之后,在与张生的交往中曾发生了“闹简”与“赖简”之事。看到红娘从张生处捎来的简帖,她本来又惊又喜,但却佯装发怒,斥责红娘不该带来简帖;她明明最怕老夫人知道她和张生暗地来往,却偏偏拿向老夫人出首来吓唬红娘;她本来是写简帖和张生约会,但却当着不识字的红娘说是写回书要张生下次“休是这般”;明明是她约张生幽会,但当张生来到后她又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这些假处、做作,是她追求爱情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典型反映,完全符合一个贵族少女的性格特征及其思想、行为逻辑,符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因为作为深受封建文化熏染的相府千金小姐,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冲破礼教的桎梏,身上必然存在情与礼的矛盾。莺莺的叛逆性格,还突出表现在她对门第观念、功名利禄的蔑视。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考虑张生的门第与自己是否般配,而爱的是张生的痴情与才华。在《长亭送别》一折,她将功名斥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并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由此可见,她始终是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利禄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欧洲联盟法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