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叙述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检验科)”相关问题
  • 第1题:

    叙述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检验科)


    正确答案: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HIV感染后,主要是损伤CD4+T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而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继而体液免疫功能全面障碍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同时还损伤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HIV损伤T细胞是通过HIV外膜蛋白gp120和gp41与T细胞发生拈附、溶解、使病毒核心进入靶细胞,在靶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最后以芽生方式破坏细胞膜而移出,进行感染扩散,从而破坏CD4+T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 第2题: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____,____。


    正确答案: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 第3题:

    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叙述正确的有()。

    • A、神经机制
    • B、解剖机制
    • C、功能机制
    • D、精神行为失常
    • E、缺乏锻炼

    正确答案:A,B,C

  • 第4题:

    下列关于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IDS的潜伏期长
    • B、AIDS是由HIV感染所引起的
    • 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 D、AIDS可通过游泳和公共洗浴感染
    • E、AIDS常伴有肿瘤的发生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按病程叙述场热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肠热病分别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细菌经消化道进入小肠,并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淋巴组织。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生存与繁殖。此阶段病人无症状。细菌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入血,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病人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前驱症状。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肾.骨髓等器官,继续繁殖后,再次入血造成第二次菌血症,并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病人持续高烧,胸腹部皮肤有玫瑰疹,相对的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胆囊中的部分细菌可再次进入肠道引起局部超敏反应,导致肠壁溃烂和坏死。若无并发症,3~4周开始好转并恢复。有部分病人细菌存留在胆囊,成为无症状带菌者。

  • 第6题:

    简述艾滋病(AIDS)发病机制及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及胎盘传播的继发性免疫疾病。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TS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HIV选择性地侵犯和破坏TH细胞,使TH细胞大量减少,致TH与TS的比值由正常时的2降至0.5以下,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进而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疾病的早、中期,其它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时,常因淋巴结无痛性持续性肿大而病检。淋巴结病理变化为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极度扩大,形状不规则,而常呈哑铃形、葫芦形等;生发中心可见大量转化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易染体巨噬细胞。滤泡套层逐渐变薄、中断或消失并出现所谓的滤泡融解现象。滤泡间可见大量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小血管增生。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1)HIV感染直接引起血管内膜炎,导致脑血管闭塞。(2)HIV感染或AIDS患者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多为阳性,促进AIDS卒中发生。(3)静脉注射毒品成瘾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青年人吸毒与脑梗死有相关性,其可能原因是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炎、血管痉挛和外源性栓子。(4)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或CNS机会性感染侵袭血管造成血管炎所致。(5)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游离蛋白S缺乏,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与AIDS发病密切的病毒是( )
    A

    HCV

    B

    HBV

    C

    HPV

    D

    HIV

    E

    EBV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叙述葡萄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1)感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可直接侵犯葡葡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或眼内容物,引起炎症,也可诱发抗原抗体及补体复合物而引起葡萄膜炎,还可通过病原体与人体或组织的交叉反应(分子模拟)而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感染可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手术或外伤后)。
    (2)自身免疫因素正常眼组织中含有多种致葡萄膜炎的抗原,如视网膜S抗原、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黑色素相关抗原等。在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可出现对这些抗原的免疫反应,引起葡萄膜炎。
    (3)氧化损伤机制任何原因所致氧自由基代谢产物大量增加,都可以直接导致组织损伤和葡萄膜炎,还可诱导其他炎症介质的释放,加重炎症反应。
    (4)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花生四烯酸在环氧酶作用下,形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烷A,在脂氧酶作用下形成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手术或外伤以及理化刺激和药物等引起的早期炎症反应,主要与此有关。
    (5)免疫遗传机制已发现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与特定的HLA抗原相关,如关节强直性脊椎炎伴发的葡萄膜炎与HLA-B27及亚型HLA-B2704,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与HLA-DR4、HLA-DRw53及HLA-DQAl*0301、DR4*0101DRBl*0405和DQBl*0401等亚型;Behcet病与HLA-B5、HLA-B51等,都密切相关。
    31.简述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答案:
    显示答案正确答案:治疗可分下列几方面(1)用抗病毒制剂无环鸟苷粉针剂250mg,静滴每日3次,治疗10~14天,以后逐渐减量。(2)抗凝剂可选用肝素,也可选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口服125~650mg/d。(3)糖皮质激素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选用泼尼松lmg/(kg·d)口服治疗,1周后逐渐减量。(4)激光光凝及手术光凝对预防视网膜脱离有一定作用。发生视网膜脱离时,多需要做玻璃体手术,以挽救患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1)HIV-1的嗜神经性:在诱发ADC方面起重要作用。(2)血脑屏障的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的感染将导致血脑屏障损伤,有毒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诱发ADC。(3)细胞因子的毒性效应:研究推测HIV-1并不直接感染神经元,而是通过HIV-1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多种大量细胞因子与自由基损害神经元,或者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损害神经元。(4)病毒蛋白的毒性效应:HIV-1包被糖蛋白gp120的神经毒性也是ADC发病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对我国目前的AIDS流行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IDS疫情仍呈上升趋势
    • B、流行地区广泛,地区差异性大,疫情主要出现在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 C、AIDS由一般人群向高危人群扩散
    • D、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者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
    • E、AIDS发病及死亡情况严重

    正确答案:C

  • 第12题:

    AIDS的发病机制包括()

    • A、淋巴因子减少
    • B、B淋巴细胞分化障碍
    • C、T细胞毒反应减低
    • D、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强
    • E、T细胞分化障碍

    正确答案:A,C

  • 第13题:

    试述AIDS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AID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HIV攻击CD4+T细胞,导致其数量和功能缺陷,引起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这样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对肿瘤细胞的抵抗能力减弱,最终使患者死亡。

  • 第14题:

    下列关于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IDS的潜伏期长
    • B、AIDS是由HIV感染所引起的
    • C、HI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
    • D、AIDS可通过游泳和公共洗浴感染
    • E、AIDS常伴有肿瘤的发生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简述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1)HIV感染直接引起血管内膜炎,导致脑血管闭塞。(2)HIV感染或AIDS患者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多为阳性,促进AIDS卒中发生。(3)静脉注射毒品成瘾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青年人吸毒与脑梗死有相关性,其可能原因是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炎、血管痉挛和外源性栓子。(4)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或CNS机会性感染侵袭血管造成血管炎所致。(5)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游离蛋白S缺乏,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 第16题:

    简述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1)HIV-1的嗜神经性:在诱发ADC方面起重要作用。(2)血脑屏障的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的感染将导致血脑屏障损伤,有毒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诱发ADC。(3)细胞因子的毒性效应:研究推测HIV-1并不直接感染神经元,而是通过HIV-1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多种大量细胞因子与自由基损害神经元,或者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损害神经元。(4)病毒蛋白的毒性效应:HIV-1包被糖蛋白gp120的神经毒性也是ADC发病原因。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艾滋病(AIDS)发病机制及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及胎盘传播的继发性免疫疾病。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TS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HIV选择性地侵犯和破坏TH细胞,使TH细胞大量减少,致TH与TS的比值由正常时的2降至0.5以下,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进而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疾病的早、中期,其它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时,常因淋巴结无痛性持续性肿大而病检。淋巴结病理变化为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极度扩大,形状不规则,而常呈哑铃形、葫芦形等;生发中心可见大量转化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易染体巨噬细胞。滤泡套层逐渐变薄、中断或消失并出现所谓的滤泡融解现象。滤泡间可见大量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小血管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多选题
    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叙述正确的有()。
    A

    神经机制

    B

    解剖机制

    C

    功能机制

    D

    精神行为失常

    E

    缺乏锻炼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按病程叙述场热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肠热病分别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细菌经消化道进入小肠,并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淋巴组织。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生存与繁殖。此阶段病人无症状。细菌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入血,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病人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前驱症状。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肾.骨髓等器官,继续繁殖后,再次入血造成第二次菌血症,并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病人持续高烧,胸腹部皮肤有玫瑰疹,相对的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胆囊中的部分细菌可再次进入肠道引起局部超敏反应,导致肠壁溃烂和坏死。若无并发症,3~4周开始好转并恢复。有部分病人细菌存留在胆囊,成为无症状带菌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叙述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检验科)

    正确答案: 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HIV感染后,主要是损伤CD4+T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而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继而体液免疫功能全面障碍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同时还损伤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HIV损伤T细胞是通过HIV外膜蛋白gp120和gp41与T细胞发生拈附、溶解、使病毒核心进入靶细胞,在靶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最后以芽生方式破坏细胞膜而移出,进行感染扩散,从而破坏CD4+T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