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 )。

    A.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C.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D.货币政策是直接调控政策

    E.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正确答案:ABCE

  • 第2题: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

    A: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C:货币政策是直接调控政策
    D: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E: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答案:A,B,D,E
    解析:
    本题考查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 第3题:

    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政府应采取的货币政策是()。

    • A、均衡的货币政策
    • B、从紧的货币政策
    • C、宽松的货币政策
    • D、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B

  • 第4题: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指的是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对宏观经济总需求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被喻为“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即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存款的一定比例上存中央银行,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央银行透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传递一个国家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改变或强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预期,因而被各国广泛使用。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工具在实际中的运用原则一般是:当经济出现需求过度、通货膨胀时,就调高再贴现率;而当经济出现需求乏弱、生产下降时,就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是目前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目的载于调节货币供给,并间接影响利息率。其主要运作机理是:
    (1)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长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2)当经济增长放缓、投资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 第5题: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2)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素的新变化
    传统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传导的,其具体过程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从而降低借贷成本,借贷成本的下降则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最终导致总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效应则正好相反。
    但实践证明,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非只注重利率,还必须考虑其他若干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
    ①汇率的变化。各国普遍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影响汇率的变动,从而达到调节本国进出口和总产量的目的。
    ②权益价格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来增加货币供给量,有利于公众增加支出,进而增加对权益的需求,从而导致权益价格的提高。
    ③银行信贷的调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银行准备金和银行存款增加,从而使银行可用贷款量增加,刺激企业的投资。
    ④企业和家庭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收支平衡状况,如扩大货币供给量,会使企业的权益价格上升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支出和居民对流动性较差的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支出,这些,最终都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产量的增加。

  • 第6题:

    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政府应采取的货币政策是()

    • A、均衡的货币政策
    • B、紧的货币政策
    • C、松的货币政策
    • D、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其主要工具包括调整再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降低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买进债券会增加货币供应,提高国民收入;反之,则减少货币供应,降低国民收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指的是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对宏观经济总需求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被喻为“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即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存款的一定比例上存中央银行,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央银行透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传递一个国家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改变或强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预期,因而被各国广泛使用。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工具在实际中的运用原则一般是:当经济出现需求过度、通货膨胀时,就调高再贴现率;而当经济出现需求乏弱、生产下降时,就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是目前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目的载于调节货币供给,并间接影响利息率。其主要运作机理是:
    (1)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长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2)当经济增长放缓、投资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货币政策主要是直接调控政策

    B

    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C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D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而不是直接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经济。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机能的是(  )。
    A

    货币政策目标

    B

    货币政策工具

    C

    货币政策影响力

    D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
    A

    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B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C

    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D

    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机能是( )。

    A.货币政策目标
    B.货币政策工具
    C.货币政策影响力
    D.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机能。

  • 第14题:

    货币政策是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包括()。

    • A、货币政策目标
    • B、货币政策工具
    • C、货币政策手段
    • D、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果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下列选项中符合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有()。

    • A、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 B、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 C、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间接性
    • D、货币政策目标的短期性

    正确答案:A,B,C

  • 第16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试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传导的?效果如何?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托宾q传导机制、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财富传导机制和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因为它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2)托宾的q理论
    以托宾为首的经济学家沿着一般均衡分析的思路,把资产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沟通货币、金融机构一方与实体经济一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货币数量或利率,而是资产价格以及利率结构等因素。
    传导的过程是: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PE;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评估,它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将影响投资行为。过程可以表示为:
    M.R→PE→q→I→Y
    P.E为股票价格;q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其他符号同上。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货币学派论证的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
    M.E→I→Y
    式中的M→E,是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
    4)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信贷传导有其独立性,不能由类如利率传导、货币数量传导的分析所代替。该理论分析主要侧重于紧缩效应。
    ①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银行贷款不能全然由其他融资形式,如有价证券发行所替代。如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他们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因而,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就能影响总支出。
    假设中央银行决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售出债券,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相应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贷款L的供给也不得不同时削减。结果,致使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必须削减投资和消费,于是总支出下降。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
    全过程的特点是不必通过利率机制。
    ②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研究
    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减少净现金流;利率的上升将导致股价的下跌,从而恶化其资产状况,使可用作借款担保品的价值缩小。这种种情况,会使银行减少贷款投放。一部分资产状况恶化和资信状况不佳的借款人不仅不易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于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果则会导致投资与产出的下降。
    M.R→PE→NCF→H→L→I→Y
    式中,NCF为净现金流;H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他符号同上。
    5)财富传导机制
    资本的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产出的影响可表示如下:
    P.E→W→C→Y
    式中,W为财富;C为消费。
    问题是,要把它确定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必须是如下过程的确定性得到论证:
    M.PE
    M.r→PE
    货币供给和利率会作用于资本的市场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操作,有可能以怎样程度的确定性取得调节资本的市场行情特别是股票价格的效果,还不十分清楚。
    6)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即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改变汇率,并在一定的贸易条件下影响净出口。这样的机制可以描述如下:
    M.R→re→NX→Y
    式中,re为汇率;NX为净出口;其他符号同上。
    (2)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制定的年度国民经济增长计划与物价涨幅控制目标以确定相应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这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控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以影响国民经济的过程说明,信贷总量和现金发行总量作为中央银行直接操作的变量构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点,它直接影响到联结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的关键环节,即社会投资总规模的大小。如果投资规模扩大,则直接引起个人收入增加,进而引起消费和储蓄增加,最终促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在近年来的利率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发行试行招投标制,国债一级、二级市场上的利率也已经放开;在1997年6月建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是,就绝大部分利率、特别是利率的形成机制而言。但是,迄今为止,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还远未达到,这就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际运作中缺乏利率这个重要环节。
    (3)从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无论是从1997年到2002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是从2003年开始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都不理想,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企业的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货币市场和资本的市场发展缓慢。

  • 第17题:

    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定的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制约货币流通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总称。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
    (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 第18题: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影响中介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机能就是( )。

    • A、货币政策目标
    • B、货币政策工具
    • C、货币政策影响力
    • D、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不定项题
    为了治理这种物价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
    A

    货币政策是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B

    货币政策是调节总供给的政策

    C

    货币政策主要是直接调控政策

    D

    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正确答案: A,D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几种手段?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也能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进而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其手段常用的有三种:
    ①降低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降低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②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政府债券。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从而商业银行和其它存款机构的准备金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
    ③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等于增加银行的准备金,货币乘数增大,从而达到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除了上述三大手段,还有道义劝告、信贷配给制度等货币政策。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紧缩性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同主要表现在:
    ①适用时期不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适用于通货膨胀加速的经济过热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适用于经济衰退、紧缩时期。
    ②采取的手段不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刚好相反。
    ③作用效果不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刚好相反。通常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用比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显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答: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
    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2)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素的新变化
    传统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所描述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传导的,其具体过程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降低利率,从而降低借贷成本,借贷成本的下降则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最终导致总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效应则正好相反。
    但实践证明,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非只注重利率,还必须考虑其他若干种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
    ①汇率的变化。各国普遍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影响汇率的变动,从而达到调节本国进出口和总产量的目的。
    ②权益价格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来增加货币供给量,有利于公众增加支出,进而增加对权益的需求,从而导致权益价格的提高。
    ③银行信贷的调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银行准备金和银行存款增加,从而使银行可用贷款量增加,刺激企业的投资。
    ④企业和家庭收支的调节。货币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收支平衡状况,如扩大货币供给量,会使企业的权益价格上升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支出和居民对流动性较差的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支出,这些,最终都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产量的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试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传导的?效果如何?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早期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托宾q传导机制、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财富传导机制和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思路是: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上述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因为它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派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
    2)托宾的q理论
    以托宾为首的经济学家沿着一般均衡分析的思路,把资产价格,纳入传导机制,认为沟通货币、金融机构一方与实体经济一方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货币数量或利率,而是资产价格以及利率结构等因素。
    传导的过程是:货币作为起点,直接或间接影响资产价格PE;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价格,对现存资本存量价值的评估,它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将影响投资行为。过程可以表示为:
    M.R→PE→q→I→Y
    P.E为股票价格;q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其他符号同上。
    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货币学派论证的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
    M.E→I→Y
    式中的M→E,是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
    4)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信贷传导有其独立性,不能由类如利率传导、货币数量传导的分析所代替。该理论分析主要侧重于紧缩效应。
    ①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银行贷款不能全然由其他融资形式,如有价证券发行所替代。如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他们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因而,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就能影响总支出。
    假设中央银行决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售出债券,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相应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贷款L的供给也不得不同时削减。结果,致使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必须削减投资和消费,于是总支出下降。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
    全过程的特点是不必通过利率机制。
    ②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研究
    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减少净现金流;利率的上升将导致股价的下跌,从而恶化其资产状况,使可用作借款担保品的价值缩小。这种种情况,会使银行减少贷款投放。一部分资产状况恶化和资信状况不佳的借款人不仅不易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于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果则会导致投资与产出的下降。
    M.R→PE→NCF→H→L→I→Y
    式中,NCF为净现金流;H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他符号同上。
    5)财富传导机制
    资本的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产出的影响可表示如下:
    P.E→W→C→Y
    式中,W为财富;C为消费。
    问题是,要把它确定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必须是如下过程的确定性得到论证:
    M.PE
    M.r→PE
    货币供给和利率会作用于资本的市场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操作,有可能以怎样程度的确定性取得调节资本的市场行情特别是股票价格的效果,还不十分清楚。
    6)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即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改变汇率,并在一定的贸易条件下影响净出口。这样的机制可以描述如下:
    M.R→re→NX→Y
    式中,re为汇率;NX为净出口;其他符号同上。
    (2)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制定的年度国民经济增长计划与物价涨幅控制目标以确定相应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这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控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以影响国民经济的过程说明,信贷总量和现金发行总量作为中央银行直接操作的变量构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点,它直接影响到联结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的关键环节,即社会投资总规模的大小。如果投资规模扩大,则直接引起个人收入增加,进而引起消费和储蓄增加,最终促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在近年来的利率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发行试行招投标制,国债一级、二级市场上的利率也已经放开;在1997年6月建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是,就绝大部分利率、特别是利率的形成机制而言。但是,迄今为止,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还远未达到,这就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际运作中缺乏利率这个重要环节。
    (3)从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无论是从1997年到2002年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是从2003年开始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都不理想,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企业的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货币市场和资本的市场发展缓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