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的条件
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①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a.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首先,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其次,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最后,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b.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c.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就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
②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a.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政治改革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改革理论家和实践者。
b.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
c.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所谓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就是指在主客观条件具备之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行改革;在主客观条件还尚未成熟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改革的有利时机。
d.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改革者必须把政治改革和本阶级广大成员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从切身的利益出发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
(2)政治改革的作用
①积极回应环境变化向政治体系发出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因此,环境变化会对政治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面前,政治体系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完善之处。即使一种政治体系针对某一类型的问题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但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固守原来的对策也会沦为过去成功的牺牲品。因此,改革之所以为进取和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它积极迎接环境变化的挑战,通过调整政治结构,完善政治功能进而在相当程度上自我完成除旧布新。反过来说,这种过程的自觉推进和顺利完成,不仅有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保障政治体系的良性运作,而且还会向外部环境输入积极能量,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
②勇于革除现有政治体系的种种弊端
这种弊端并不仅仅是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构功能上的不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与社会进步潮流相违背的局部环节上的不健康。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即为典型。这些政治弊端危害很大,若任其膨胀,势必激化社会矛盾,破坏乃至瓦解现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治改革的革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从本阶级、本民族、本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出发,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弊端进行大胆剖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设法予以整治和克服。反过来说,当政治弊端在一定程度得到整治和克服,它就不仅会使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使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到强化,而且还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积累政治价值资源,在开明、民主的轨道上把政治生活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政治改革的又一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结合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进程,论述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根据与条件及其方式


    正确答案: (1)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叫做政治改革。
    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特征应当在同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之中来把握。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不仅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且是部分的质变。它是对现有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系统、全面、深刻的革新。但同政治革命相对照,政治改革谋求和带来的质变,仅仅是部分的,而不是全局的和整体的。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由政治领导层组织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实际上是一个使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政治秩序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的过程。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改革的条件包括:文化氛围和思想条件——进步的社会力量的革新要求占据上风,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主观条件——出现了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政治领导层;社会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社会动荡降到最低限度。
    (3)政治改革的方式。一种是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它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的阵痛期,但却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阵痛的强度。因此,只有在社会格局和政治格局相当稳定、广大民众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这种改革方式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它既有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阵痛。

  • 第2题:

    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

    • A、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 B、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 C、克服政治生活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政治发展
    • D、推动政治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单选题
    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
    A

    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B

    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C

    克服政治生活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政治发展

    D

    推动政治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填空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条件。

    正确答案: 客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论述政治参与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
    (1)政治参与的作用
    ①政治作用
    a.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b.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的。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
    c.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公民对于政治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于政治管理主体的制约。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对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分配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也由此不断获得有关信息。
    d.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包含着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提高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政治体制的宽容精神,即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公民还可通过政治参与成长为更具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培养其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的意识,并且了解如何依法实现政治权利,此外,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价值。
    e.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②社会作用
    a.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
    政治参与是人们表达利益要求的过程,它可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以符合公民的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加以制定。当公民愿望得不到应有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社会挫折感,人们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以争取自身利益的实现。不平等和挫折感既是政治参与的动力,又是政治参与需要克服的问题。
    b.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实际上涉及社会的效率与活力问题。一般认为,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二律背反问题。这种二律背反在政治参与的作用上表现非常明显。
    c.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政治参与通过和社会流动的相互关系而影响社会流动,它通过为社会流动争取机会如教育、谋职、迁居等来对社会流动发生作用。政治参与还影响到社会自治。公民通过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直接作用于社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自治制度的发展。
    d.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
    作为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从总的历史作用看,政治参与在人们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的时代,推动着社会能力从“不能”向“能够”状态的转变。政治参与行为除通过影响政治与社会起间接的推动作用外,还直接作为发展手段,通过推动政治革命和政治变革的过程,而推动着政治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2)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政治参与,才能看清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①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产阶级社会的全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也就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是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②从政治参与与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
    ③政治参与行为方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也是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分析政治改革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政治改革的发生原因是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性。利益关系中的纵向矛盾和横向矛盾,都会反映到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层面,从而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并且进而发展为对于政治生活其他方面的调整。另一方面,政治改革通常只发生在社会利益关系的利益矛盾处于可协调和可调整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社会利益矛盾即成为利益的对立,进而体现为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改革成为不可能,政治革命即提上日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利益矛盾的相关因素不断增多,利益主体也多元化,如何处理好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关系着中国的未来能否实现科学发展。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通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不同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利益关系实现和协调的政治途径。因此,社会利益关系中利益矛盾的协调解决,在政治生活中,必然要求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构成了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调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是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政治决策者、制定者、执行者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和政治有关主体对自身政治权利的不明晰,不关注,使自身政治权利不能有效运用问题仍旧突出。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推行的政治革新运动。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始终是政治改革的主体。政治权力主体中的政治领导阶层,通常是政治改革的领导力量,他们对政治权力主体的根本利益以及历史地位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现有的政治体系及其弊端有着正确的分析。他们拟订改革计划,更换和组织领导成员,推行改革政策,制定改革措施,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起着发起、策划、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事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从既得利益者这样的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政治体制改革。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也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活动。政治革命和其他形式的群众运动往往是自下而上地发生和发展的,对统治者来说,它带有很大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而政治改革是由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地有意识地推进的政治变革活动,整个变革的进程一般都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自上而下,有效的改革,才能起到引导作用。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与政治革命的狂飙突进式的发展方式不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所以,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日和月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年为计量单位。此外,政治改革是政治领导集团进行的一种有计划的尝试,它需要在不断的试验和调适的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改革者总是在不危及其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完成改革的任务。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多元化,问题复杂化的国情下,实现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政治改革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有计划的调适,这种调适基本上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的。政治改革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与政治革命的不同。政治革命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激烈的甚至暴力的方式,以达到推翻原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目的,革命力量往往最大限度地实行政治动员、集结社会群众、发起革命运动,根本变易政治权力,改变政治权利关系,摧毁旧有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体系,以此作为建立新秩序和新体系的先导。而政治改革则按照统治者的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以具体的和局部的改革作为自己发展的阶梯,因此,它从根本上排斥大规模的政治暴力。当代中国,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只有以和平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政治改革的作用。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作用主要包括:
    (1)政治改革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政治改革是政治统治阶级迫于形势的压力所采取的政治革新。虽然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迫的手段,可是,由于它在不同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政治改革更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它成为无产阶级自觉调整政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社会利益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
    (2)政治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会利益和利益矛盾的发展,会对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及统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面前,政治体系常常暴露出许多不完善之处,如政治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政治功能的不健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等。这些缺陷和不足会严重阻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政治统治的稳定,这就要求对社会政治加以改革或改进。所以,政治改革的作用之一就在于适应社会要求,完善或改进社会政治,从而保持现有政治秩序,保障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
    (3)政治改革又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权力各方面的作用,政治生活的弊病,如政治腐败、官僚主义、以权谋私、专断独行等等,是时常发生的,而政治改革就是消除这些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针对这些政治弊端建立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政治改革的条件。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①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
    a.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
    b.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c.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②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③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就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①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a.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
    b.需要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热衷于改革事业并能为本阶级的利益献身的信念;
    c.需要具有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②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其中包括:确定合理的长期、近期和阶段性目标;选择合适的改革策略;制定协调配套的改革计划和方案;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序列。
    ③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政治改革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储备和训练、改革舆论和宣传的开展、必需的法令法规的制定等。
    ④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政治改革需要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改革者必须把政治改革和本阶级广大成员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从切身的利益出发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政治革命是革命力量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利益对立和力量对抗的关系中,实现政治权力主体变更和政治权力变易的活动。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造。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因而从总体上说,属于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二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如下: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与革新,来巩固和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基础,提高和完善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实际效能。
    (2)从行为过程来看,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地发生的,其主体一般是被统治阶级。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它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整个变革过程通常被置于较为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
    (3)从实现方式来看,政治革命虽不排除和平过渡的可能,但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为了推翻旧的政治统治,革命者往往最大限度地进行政治动员,集结革命力量,发起革命运动,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促成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化。而政治改革则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展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 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了促进作用。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史,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前几千年都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今天,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已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与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构架。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政治发展的途径中,政治革命比政治改革更为艰难。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条件。


    正确答案:客观

  • 第15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政治改良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改革、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反映社会进化和变革的同一系列的三个概念。从三者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它们都是政治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动力,但是这三种推动力的大小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也不完全相同。
    政治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政治领域、政治体系中的某些部分或环节进行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发生一些微小的量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质变。政治革命是对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进行根本的彻底的变革,是新旧政治统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更替和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政治改革则是介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之间的变革,它在引起较大的量变时,也引起部分的或局部的质变,它类似政治改良又不同于政治改良,它类似政治革命又不同于政治革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政治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它是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它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防止和消除弊端的有效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论述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方式和作用。

    正确答案:
    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1)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②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③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④心理基础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2)政治统治的类型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根据政治统治的支配性因素将政治统治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将政治统治分为:
    a.传统型政治统治。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b.魅力型政治统治。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c.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的政治统治。
    ③马克思主义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将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a.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b.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c.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3)政治统治的方式
    ①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
    ②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③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④理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⑤德治方式。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
    ⑥心治方式。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4)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出发点也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宗旨和本质。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能否保持其权力支配和制约性;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因此,政治统治不仅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具有根本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施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防御和防范外部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侵略、干涉、颠覆和破坏,保证着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以各种方式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的危害行为,保证着政治权力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公共安全。
    ③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政治统治是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政治统治行为也相应成为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行为。从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为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还决定着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社会中实现的程度和政治权力的效度,强有力的政治统治造成的稳定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能够相应程度地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形成相应的权力效度,反之亦然。
    ⑤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a.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这一法定资格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
    第一,政治统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意志和要求,确认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同时排斥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这种资格。
    第二,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于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予以权力的保障,而对于未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则不予保障,此外,政治统治还对于已确认其政治权利的社会成员违反政治权力意志和规则的行为予以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以此保障其他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实现。
    b.政治统治构建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为政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政治权利只有在政治生活的常态和有序规则中得到实现,而政治统治正是政治常态和秩序规则的供给者,因而具有提供实现政治权利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的作用。
    ⑥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a.在社会生活中,秩序和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和社会成员有序活动的必要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正是在于为社会创造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
    b.社会公共利益是通过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只能在社会和政治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政治管理需要的这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和稳定状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根据与条件及其方式

    正确答案: (1)政治改革的涵义与特征。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叫做政治改革。
    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特征应当在同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之中来把握。与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不仅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且是部分的质变。它是对现有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系统、全面、深刻的革新。但同政治革命相对照,政治改革谋求和带来的质变,仅仅是部分的,而不是全局的和整体的。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由政治领导层组织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实际上是一个使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政治秩序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的过程。
    (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
    政治改革的条件包括:文化氛围和思想条件——进步的社会力量的革新要求占据上风,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主观条件——出现了一个具有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的政治领导层;社会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社会动荡降到最低限度。
    (3)政治改革的方式。一种是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它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的阵痛期,但却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阵痛的强度。因此,只有在社会格局和政治格局相当稳定、广大民众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这种改革方式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它既有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阵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的条件是:
    第一,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
    第二,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纲领,方案。
    第三,改革者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
    第四,改革者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的作用是:
    第一,政治改革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改革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秩序;
    第三,反之,改革的失败则会导致政权的瓦解和社会动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正确答案: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第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