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论述政治革命。”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 第2题:

    以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为依据,论述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加深。在全国各族人民反清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人祸,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在洪秀全等人领导下爆发。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席卷广西、湖南、湖北等六省,坚决镇压官僚、豪绅地主,对人民群众则备加爱护,有力扫荡了封建统治秩序。攻占南京后,改名天京后定为都城,建立了一个同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新生的太平天国制定国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斥逐儒家经典,试图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幻想乐园。在对外政策上要求同侵略者平等交往。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与西征,极大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打击了在南方的外国势力。后来天京内乱,太平天国自身实力受损,终于被中外势力联合剿杀。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也是旧时农民战争的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全面冲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严重动摇了统治中国二百余年的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它的失败揭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内在关系。对亚洲各国也有很大影响,它是近代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山东,后迅速发展到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带声势浩大。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的行动一度得到清政府的默许。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外反动势力重新勾结起来,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归于失败。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给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运动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义和团血的教训促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反殖民地斗争的发展。
    从太平天国及义和团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农民战争对于中国及世界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彻底的反对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以及同之结合的外国入侵势力,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农民战争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打击了封建统治力量,抵抗了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农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巨大力量,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可欺,也表明要解决近代问题,振兴中华,农民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想革命就不能脱离他们。

  • 第3题: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中指出:“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分别是指()

    • A、宗法制、郡县制
    • B、分封制、郡国制
    • C、分封制、察举制
    • D、宗法制、察举制

    正确答案:C

  • 第4题:

    问答题
    文学与社会变革、政治革命紧密结合

    正确答案: 在民族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危机这三重危机形势下产生的近代中国文学,从它发生的那一刻起,时代便把它卷入了历史进程的中心旋涡。可以说,在此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以如此之大的热情与自觉,从各个方面去参与时代的进程,也没能像近代文学那样,把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推崇扩展到如此之高且广阔的领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近代器乐合奏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1.第一种是在传统音乐基础上编,创者为多.
    2.第二种是不以现成乐曲或旋律作为发展音乐的凭借,而是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各种因素,保持和发扬某种风格个情趣的创作.
    3.第三种是作曲家全新的创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结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论述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方式和作用。

    正确答案:
    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1)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籍。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首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
    ②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③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和能力的根本途径。
    ④心理基础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2)政治统治的类型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根据政治统治的支配性因素将政治统治分为官僚统治、贵族统治、伦理统治、民众统治、强人统治、财阀统治、技术统治和意识形态统治。
    ②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合法性的依据将政治统治分为:
    a.传统型政治统治。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b.魅力型政治统治。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统治。
    c.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的政治统治。
    ③马克思主义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将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
    a.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b.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c.马克思主义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3)政治统治的方式
    ①强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
    ②法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依照特定法律规则或者制度规则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③绩治方式。政治权力主体以承担社会职能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④理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⑤德治方式。通过社会道德和伦理建构、维护政治统治的方式。
    ⑥心治方式。通过对于社会成员政治认同心理的培养和强化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4)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保持其权力地位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出发点也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宗旨和本质。对于政治权力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能否作为权力存在和运行,能否保持其权力支配和制约性;对于社会政治关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既有的政治关系能否存在;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政治统治行为关系到社会成员实现利益的既有政治方式和途径能否存在。因此,政治统治不仅对于政治权力主体具有根本性意义,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权力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对于各种各样危害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社会生活的力量和人员施行防治、打击、排斥、惩罚和镇压,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主体和社会生活的安全。在特定国家外部,政治权力防御和防范外部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侵略、干涉、颠覆和破坏,保证着国家安全。在特定国家内部,政治权力以各种方式打击敌对力量和敌对分子的危害行为,保证着政治权力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公共安全。
    ③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政治统治是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途径,政治统治行为也相应成为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根本行为。从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为解决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政治统治行为为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还决定着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在社会中实现的程度和政治权力的效度,强有力的政治统治造成的稳定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能够相应程度地实现权力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形成相应的权力效度,反之亦然。
    ⑤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a.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这一法定资格是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
    第一,政治统治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意志和要求,确认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主张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法定资格,同时排斥特定社会成员拥有和享有这种资格。
    第二,政治统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于其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予以权力的保障,而对于未确认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则不予保障,此外,政治统治还对于已确认其政治权利的社会成员违反政治权力意志和规则的行为予以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以此保障其他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实现。
    b.政治统治构建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为政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政治条件。政治权利只有在政治生活的常态和有序规则中得到实现,而政治统治正是政治常态和秩序规则的供给者,因而具有提供实现政治权利的社会和政治条件的作用。
    ⑥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a.在社会生活中,秩序和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和社会成员有序活动的必要条件,政治统治的社会意义正是在于为社会创造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
    b.社会公共利益是通过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来实现的,而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的管理,只能在社会和政治有序和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政治管理需要的这种社会和政治秩序和稳定状态,是由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统治行为造就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以后,到20世纪中期,不论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都呈现朝着近代化和工业化的目标发展的总趋势,其中20世纪20至3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尤其是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很快,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由于近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太小,所以国民经济从整体看发展速度不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变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政治方面。为了镇压声势浩大的天平天国起义,清政府改变了一些统治策略。一是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让他们放手绞杀太平天国和各地起义,慈禧太后让曾国藩总理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都归其节制,从而提高了汉族地主在政府中的地位,这些汉族地主中的有名人物为了挽救动荡的清政府,还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称为“同治中兴三名臣”。二是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即所谓“借师助剿”。从此,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了,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外国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方面。在同太平军的对抗中,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支出,清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开始在全国征收厘金,增设各种名目的税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南方则形成了“永佃制”。太平天国失败后长江中下游各省普遍流行地主保留土地的所有权、佃农有永久耕种权的土地制度。有些地方称地主享有“田底”,佃农享有“田面”。有的地区,农民不堪苛捐杂税,将田底售给豪富,自己保留永久耕种权。一般由地主向官府缴纳赋税,也有由佃户缴纳的。
    军事方面。在镇压天平天国起义时,八旗军队的无能表现无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清政府积极购入枪炮、训练军队,客观上有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同时各地为了自保以及镇压起义,组织了自己的地方军队,其中尤以曾国藩的湘军最为有名。湘军是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由曾国藩创建,其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将领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层层关系将军队各层紧密联系起来,上下同心,全军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营制主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束伍”成法。湘军将领及幕僚成为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国家主权是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2)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结合实际论述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崛起对广告营销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新媒体的出现对广告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1)新媒体时代的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化。在新媒体时代,更注重分众化传播、定制化服务和互动性传播,能不能精准把握广告沟通目标的生活形态和媒体接触习惯,将直接决定广告成败。
    (2)互动参与性广告成为主流。新媒体的广告运作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能结合新媒体的形式感、参与性与多媒体互动的特点。可以说,互动参与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特点。
    (3)创意决定成败。进入数字时代,网络电视时代,广告观众对媒体的选择主动权更大,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这个时候只有有创意的媒体和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注意。通过精彩的创意解决广告信息的传递,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是新媒体时代的制胜法宝。
    (4)广告投放越来越经济。相对于昂贵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广告是最节省开支的一种广告形式,它能根据后台的巨大数据库的信息为广告的投放圈定范围,进而在合理有效的条件下产生广告行为,节省了广告成本,也确保了广告的目标达到率和广告效果。
    (5)企业加强对终端新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楼宇电视,卖场电视等新媒体看作是终端客户体系的重要一环。新媒体以其细分的场所,细分的受众,细分的适宜性广告产品,独特的主动收视空间,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了众企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进程,论述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

    正确答案: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政治改革的条件
    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①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a.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首先,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其次,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最后,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b.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c.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就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
    ②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a.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政治改革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改革理论家和实践者。
    b.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
    c.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所谓选择和把握适当的时机,就是指在主客观条件具备之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行改革;在主客观条件还尚未成熟时,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改革的有利时机。
    d.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改革者必须把政治改革和本阶级广大成员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真正从切身的利益出发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
    (2)政治改革的作用
    ①积极回应环境变化向政治体系发出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因此,环境变化会对政治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面前,政治体系常常会暴露出一些不完善之处。即使一种政治体系针对某一类型的问题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但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固守原来的对策也会沦为过去成功的牺牲品。因此,改革之所以为进取和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它积极迎接环境变化的挑战,通过调整政治结构,完善政治功能进而在相当程度上自我完成除旧布新。反过来说,这种过程的自觉推进和顺利完成,不仅有利于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提高政治管理的效率,保障政治体系的良性运作,而且还会向外部环境输入积极能量,强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是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
    ②勇于革除现有政治体系的种种弊端
    这种弊端并不仅仅是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构功能上的不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与社会进步潮流相违背的局部环节上的不健康。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即为典型。这些政治弊端危害很大,若任其膨胀,势必激化社会矛盾,破坏乃至瓦解现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治改革的革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从本阶级、本民族、本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出发,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弊端进行大胆剖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设法予以整治和克服。反过来说,当政治弊端在一定程度得到整治和克服,它就不仅会使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使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得到强化,而且还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积累政治价值资源,在开明、民主的轨道上把政治生活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政治改革的又一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 第15题: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中国方面:
    1)、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a、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小农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农民无采用新技术的需求与动力、统治阶级不关心科技)
    b、专制的封建政治的阻碍(闭关锁国而无科技交流、无学术自由、鄙薄科技、科举制度残害人才);
    c、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
    2)、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中国科技的自身的弱点
    4)西方方面:
    1、近代科学的兴起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伴随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课题以及研究、观察与实验的物质手段。
    2、近代欧洲继承了希腊数学化的科学遗产,使自然知识的追求在一个无限广阔的数学空间中进行。
    3、近代欧洲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
    4、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思想、言论与科研的自由,解放了知识分子受约束的创造力,为科学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中指出:“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分别是指()
    A

    宗法制、郡县制

    B

    分封制、郡国制

    C

    分封制、察举制

    D

    宗法制、察举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汉代察举制的实行使官吏选拔不再主要是依靠军功及世袭,扩宽了士人为官的途径,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马哲原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的检验中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只是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变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变成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首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把间接经验变成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也要以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才能获得新的理性认识。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还要付诸实践,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
    (3)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根本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结合近代报纸诞生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以任意报刊为例,简要分析新闻事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经济环境: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国家意志:国家机器对于自由言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是否能健康地进行。
    (3)社会文化氛围
    ①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社会氛围影响到他们的价值立场和事业理想。
    ②对于媒介的受众而言,时代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受众的精神需要,迫使媒介的重心向这种需要所在的方向转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衡量个体政治化水平的指标。

    正确答案: (1)个体所获得的政治常识与形成的政治观念;
    (2)个体所形成的政治价值取向;
    (3)个体所形成的政治情感;
    (4)个体所形成的政治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以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为依据,论述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加深。在全国各族人民反清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人祸,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在洪秀全等人领导下爆发。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席卷广西、湖南、湖北等六省,坚决镇压官僚、豪绅地主,对人民群众则备加爱护,有力扫荡了封建统治秩序。攻占南京后,改名天京后定为都城,建立了一个同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新生的太平天国制定国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斥逐儒家经典,试图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幻想乐园。在对外政策上要求同侵略者平等交往。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与西征,极大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打击了在南方的外国势力。后来天京内乱,太平天国自身实力受损,终于被中外势力联合剿杀。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也是旧时农民战争的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全面冲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严重动摇了统治中国二百余年的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它的失败揭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内在关系。对亚洲各国也有很大影响,它是近代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山东,后迅速发展到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带声势浩大。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的行动一度得到清政府的默许。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外反动势力重新勾结起来,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归于失败。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给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运动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义和团血的教训促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反殖民地斗争的发展。
    从太平天国及义和团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农民战争对于中国及世界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彻底的反对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以及同之结合的外国入侵势力,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农民战争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打击了封建统治力量,抵抗了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农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巨大力量,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可欺,也表明要解决近代问题,振兴中华,农民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想革命就不能脱离他们。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