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要学习篆刻,当然要熟悉一点有关篆书的知识。篆书是“真草隶篆”四体书之一,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仅仅作为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保存下来。而在篆刻艺术中,却成为入印的主要书体。秦统一中国前的甲骨文、石鼓文,钟鼎碑铭、六国古文等统称为大篆,秦相李斯整理统一的文字称小篆。因为小篆的字形比较整齐规范化,较易掌握,故初学最好先从小篆入手,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上溯大篆。小纂的用笔略粗而圆润,线条如一根筷子的称“玉箸篆”(或称“玉筯篆”),用笔稍细而圆劲挺直的称“铁线篆”。写“玉著篆”或“铁线篆”是基本功。初学者可以选择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唐代李阳冰书“城隍庙碑”等入手临习。近人王福庵及清代杨沂孙、吴让之、邓石如等的篆书墨迹都宜于初学。有了一定基础可以选学石鼓文或钟鼎文等。学写篆书要注意悬腕中锋,篆书结构一般呈长形,上紧下松,下垂的脚略长,左右对称,笔画均匀。如能看到善书者的铺毫运笔,以熟悉一些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和结体顺序,则更有助于入门。初学宜选用羊毫或以羊毫为主的兼毫。
学习篆书光写够不够,当然不够,还应当结合学习一些古文字学,比如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它分析各篆字的字形和偏旁构造,解释字义辨识声读,就是一部很适宜于初学篆书者的工具书。围绕这部《说文解字》,还有许多帮助学习这本书的指导书,最有名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学习甲骨文可查阅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学习钟鼎文(即金文)可查阅容庚的《金文编》和《三代吉金文存》(另有“释文”一书)等,学习古玺文则可查阅罗福颐编的《古玺文编》。此外,徐文镜编的《古籀汇编》综合了各种大篆文字,而几年前出版的袁日省、谢景卿等所编《汉印分韵合编》及罗福颐所编的《汉印文字征》是刻印前查玺印文字最简便可靠的工具书。
从学习篆刻的战略上考虑,不学篆书,不研究古文字,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初学者应安排时间,在学习篆书上下点功夫,于日后的学刻,是大有好处的。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请介绍学习篆书的有关知识。”相关问题
  • 第1题: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书法学习内容包含(  )五种书法的学习。

    A.篆书、隶书、魏书、楷书、行书
    B.隶书、楷书、行书、行楷、草书
    C.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D.楷书、行楷、隶书、魏书、篆书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请详细介绍一些有关封泥的知识。


    正确答案: 在古籍中最早记载封泥的见《续汉书·百官志》。当时少府的属官中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卫宏《旧汉仪》中载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句子。由于隋唐以后封泥的方式不再使用,人们对这一古物是十分陌生的。清朝道光初年,在四川、山东等地先后出土了古代封泥遗物,连一向善于从各种古器物中汲取养料的书画篆刻大家赵之谦在其所著的《寰宇访碑录》中,也错将封泥误称为是浇铸铜印的“印范”。真正把封泥制度同古代官制、地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研究、解开封泥之谜的是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一书,在当时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他取得这一研究成果是十分不简单的。
    近百年来,学者们根据封泥的出土地域及其印文内容,对照史籍记载,详加考证,人们对封泥的封缄形式逐步有所了解,一种是实物封缄。这是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发掘简报中介绍的:“出土时,硬陶罐的口部用草填塞,草外敷泥,上置封泥盒,封泥文字为“侯家丞”;并系有墨书的竹签,标明器内食品的名称。”这是首次让人们看到了汉人使用封泥形式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是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时,出土了一个“封泥盒”,封泥上钤盖的印痕为“居延右尉”四个字,这是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在考古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二种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实物,这是前人所没有的眼福。关于文书封缄的情况,这里可以再略加叙述。汉代一般文字及公文的用材是有区别的:普通的文字都记录在竹片(简)上,往来信札、秘密公文都写在木片(牍)上。底板呈“”形,称为“斗”,盖板拱起呈桥状,称为“检”。文字就写在斗、检内,写毕将“斗、检”相合,用绳子沿着刻好的凹槽捆牢,绳结则放在盖板上端预先挖好的方槽内而嵌以软泥,印章就盖在这软泥上以防私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汉印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盖在泥上阴文变阳文,看起来较清晰,而用印色钤盖在纸上,当然是朱文较为清晰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近百年来,学者纷纷集辑封泥成谱,比较著名的有: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十卷;刘鹗《铁云箴封泥》一卷;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陈宝琛《澂秋馆封泥考存》;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马衡《封泥存真》;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吴幼潜《封泥汇编》等。

  • 第3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 第4题:

    请举例3―5位清代篆书名家?


    正确答案: 清代篆书名家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

  • 第5题:

    简要介绍口蹄疫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病原:口蹄疫病毒(FMDV)
    感染对象:偶蹄类动物为主,人对口蹄疫易感性很低,但可感染。
    症状:损伤以发热和口、蹄部位出现水泡或溃疡为共同特征;幼畜常突然死于心脏 。
    分布与危害:
    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流行,或无疫病的历史较短;发达国家和岛国消灭或控制了本病;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接壤较多的大陆国家流行严重;我国是口蹄疫流行国家 。
    口蹄疫是OIE划分的A类烈性传染病;全球政治性和经济性疫病,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2~3%,犊牛和仔猪死亡率可达50~70%;主要经济损失来自幼畜死亡、影响生产性能(产奶停止、发育受阻);影响国际贸易 。
    传播与流行:
    传染源:潜伏期和正在发病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排放:主要通过呼出气体、破裂水泡、唾液、乳汁、精液和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放于环境中;
    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和气源传播。

  • 第6题:

    “以电场知识的学习为主,穿插介绍静电复印机的有关研究”。这一教学安排属于环境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 A、历史
    • B、化学
    • C、生物
    • D、物理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请介绍印泥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这里要说的印泥,专指书画篆刻用的印泥,或可称艺用印泥,这是与办公用的实用印泥相对而言的。艺用印泥在书画社有专柜出售,也有专门的经销单位,如上海的西泠印社、漳州的丽华斋等。艺用印泥的价格不等,从每五十克(一两)二元多至一二十元都有,质量也大相径庭,印拓的艺术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低档印泥遮盖率低,色采无神,经久泛油,夏天软烂溢油,冬天硬结,连续钤拓后印面字口阻塞,印泥出现拉毛现象,印泥的纤维甚至会粘附印面。精致的高档印泥钤盖出的印拓有一层微凸之感,色泽沉着,历久不变,不泛油,冬夏温度相差很大,但印泥稠度相差极小,连钤数十方照样字口清晰。所以,书画家在墨色淋漓的字画上,常常爱配上一二方色泽艳丽的印章,或调整重心或锦上添花。印章是一幅书画作品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好的印泥,可在书画作品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于篆刻家,为了要忠实、细腻、毫无遗憾地再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似乎更注重印泥的质量,务求臻善臻美。一些艺术家甚至自制印泥,质高色佳,叹为观止。
    按专家考证.印泥的出现必然在纸张发明、封泥形式废止之后。时间应在发明刻书、雕版术的同时,相传在五代时已有了。在敦煌石室发现的古写本《杂阿毗昙心论》残卷上,就发现钤盖南齐官印“永兴郡印”。印泥初起时多为水和硃合成的水泥,初用时还能色泽鲜明,待水份蒸发,硃色浮于水面则极易脱落。后以蜜调硃成为蜜印,虽比水印略胜,但日久待蜜退尽,仍不免脱落,直至元代始有油硃的制法。发展到近代才采用硃砂、艾绒、蓖麻油三种物质,按严格的配方顺序进行调配搅拌合成。而作为商品出售大约始于清康熙年间。今天,印泥的制作家们,能为艺坛提供各种精良的印泥,是一代又一代的专家们研究探索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用300-400字简要介绍四川的历史与文化

    正确答案: 四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省、河南省“四川”因为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分“川峡路”(四川盆地)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以及“夔州路”(合称“四川路”)得名,又因岷江、沱江、乌江以及嘉陵江(古代称“江”为“川”)得名。现系“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文化的主体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巴蜀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随着华夏文明发展与进步,巴蜀文化在历史各个时期都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直至今日,川文化仍是中华文化中一支厚重而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介绍学习篆书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要学习篆刻,当然要熟悉一点有关篆书的知识。篆书是“真草隶篆”四体书之一,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仅仅作为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保存下来。而在篆刻艺术中,却成为入印的主要书体。秦统一中国前的甲骨文、石鼓文,钟鼎碑铭、六国古文等统称为大篆,秦相李斯整理统一的文字称小篆。因为小篆的字形比较整齐规范化,较易掌握,故初学最好先从小篆入手,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上溯大篆。小纂的用笔略粗而圆润,线条如一根筷子的称“玉箸篆”(或称“玉筯篆”),用笔稍细而圆劲挺直的称“铁线篆”。写“玉著篆”或“铁线篆”是基本功。初学者可以选择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唐代李阳冰书“城隍庙碑”等入手临习。近人王福庵及清代杨沂孙、吴让之、邓石如等的篆书墨迹都宜于初学。有了一定基础可以选学石鼓文或钟鼎文等。学写篆书要注意悬腕中锋,篆书结构一般呈长形,上紧下松,下垂的脚略长,左右对称,笔画均匀。如能看到善书者的铺毫运笔,以熟悉一些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和结体顺序,则更有助于入门。初学宜选用羊毫或以羊毫为主的兼毫。
    学习篆书光写够不够,当然不够,还应当结合学习一些古文字学,比如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它分析各篆字的字形和偏旁构造,解释字义辨识声读,就是一部很适宜于初学篆书者的工具书。围绕这部《说文解字》,还有许多帮助学习这本书的指导书,最有名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学习甲骨文可查阅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学习钟鼎文(即金文)可查阅容庚的《金文编》和《三代吉金文存》(另有“释文”一书)等,学习古玺文则可查阅罗福颐编的《古玺文编》。此外,徐文镜编的《古籀汇编》综合了各种大篆文字,而几年前出版的袁日省、谢景卿等所编《汉印分韵合编》及罗福颐所编的《汉印文字征》是刻印前查玺印文字最简便可靠的工具书。
    从学习篆刻的战略上考虑,不学篆书,不研究古文字,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初学者应安排时间,在学习篆书上下点功夫,于日后的学刻,是大有好处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举例3―5位清代篆书名家?

    正确答案: 清代篆书名家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详细介绍一些有关封泥的知识。

    正确答案: 在古籍中最早记载封泥的见《续汉书·百官志》。当时少府的属官中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卫宏《旧汉仪》中载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句子。由于隋唐以后封泥的方式不再使用,人们对这一古物是十分陌生的。清朝道光初年,在四川、山东等地先后出土了古代封泥遗物,连一向善于从各种古器物中汲取养料的书画篆刻大家赵之谦在其所著的《寰宇访碑录》中,也错将封泥误称为是浇铸铜印的“印范”。真正把封泥制度同古代官制、地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研究、解开封泥之谜的是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一书,在当时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他取得这一研究成果是十分不简单的。
    近百年来,学者们根据封泥的出土地域及其印文内容,对照史籍记载,详加考证,人们对封泥的封缄形式逐步有所了解,一种是实物封缄。这是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发掘简报中介绍的:“出土时,硬陶罐的口部用草填塞,草外敷泥,上置封泥盒,封泥文字为“侯家丞”;并系有墨书的竹签,标明器内食品的名称。”这是首次让人们看到了汉人使用封泥形式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是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发掘金塔县汉代“肩水金关”遗址时,出土了一个“封泥盒”,封泥上钤盖的印痕为“居延右尉”四个字,这是封存文书的封泥装置,在考古事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二种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贵实物,这是前人所没有的眼福。关于文书封缄的情况,这里可以再略加叙述。汉代一般文字及公文的用材是有区别的:普通的文字都记录在竹片(简)上,往来信札、秘密公文都写在木片(牍)上。底板呈“”形,称为“斗”,盖板拱起呈桥状,称为“检”。文字就写在斗、检内,写毕将“斗、检”相合,用绳子沿着刻好的凹槽捆牢,绳结则放在盖板上端预先挖好的方槽内而嵌以软泥,印章就盖在这软泥上以防私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汉印几乎全是白文(阴文)就是因为盖在泥上阴文变阳文,看起来较清晰,而用印色钤盖在纸上,当然是朱文较为清晰了。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它可说是秦汉印章在泥上的“印蜕”实物。近百年来,学者纷纷集辑封泥成谱,比较著名的有: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十卷;刘鹗《铁云箴封泥》一卷;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陈宝琛《澂秋馆封泥考存》;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马衡《封泥存真》;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吴幼潜《封泥汇编》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介绍一下你学习汉语的体会与经验。

    正确答案:
    我觉得自己学习汉语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我就说一点儿自己的体会吧。
    首先,上课前一定要预习。这种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性、计划性,一般我是先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一遍,归纳出要掌握的内容,把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分别做上标记,在第二天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学习。
    其次,上课要专心听讲。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练习是学好汉语的关键。老师会系统地给我们讲授汉语知识,指导我们改正学习中的错误,这是我们在其他学习时间得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
    再次,课下还要多复习。我觉得复习特别重要,汉语有一句成语“温故而知新”,只有把已学过的内容复习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内容。每天晚上,我都要整理笔记,这样做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把课堂上记下来的内容再进行总结的过程,我觉得这很重要。整理完笔记后,我再一边看笔记,一边看书,一直到真正弄懂、记住为止。每个人学汉语的体会可能不太一样,我很想就这个问题多和大家交流交流。
    最后,平时要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学语言不能懒,要耳勤、嘴勤、眼勤还要手勤。看电视、听广播,我就随手记下听不懂的词,然后再查词典,或者去问老师;每天早晨我都要大声地朗读课文,坚持每周用汉语写一篇日记。尽管目前我的汉语水平还不高,但我有信心学好汉语。我相信:只要今天播下勤奋和希望的种子,明天定会收获智慧和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介绍学习篆书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要学习篆刻,当然要熟悉一点有关篆书的知识。篆书是“真草隶篆”四体书之一,由于历史的演变,现在仅仅作为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保存下来。而在篆刻艺术中,却成为入印的主要书体。秦统一中国前的甲骨文、石鼓文,钟鼎碑铭、六国古文等统称为大篆,秦相李斯整理统一的文字称小篆。因为小篆的字形比较整齐规范化,较易掌握,故初学最好先从小篆入手,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上溯大篆。小纂的用笔略粗而圆润,线条如一根筷子的称“玉箸篆”(或称“玉筯篆”),用笔稍细而圆劲挺直的称“铁线篆”。写“玉著篆”或“铁线篆”是基本功。初学者可以选择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唐代李阳冰书“城隍庙碑”等入手临习。近人王福庵及清代杨沂孙、吴让之、邓石如等的篆书墨迹都宜于初学。有了一定基础可以选学石鼓文或钟鼎文等。学写篆书要注意悬腕中锋,篆书结构一般呈长形,上紧下松,下垂的脚略长,左右对称,笔画均匀。如能看到善书者的铺毫运笔,以熟悉一些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和结体顺序,则更有助于入门。初学宜选用羊毫或以羊毫为主的兼毫。
    学习篆书光写够不够,当然不够,还应当结合学习一些古文字学,比如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其中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它分析各篆字的字形和偏旁构造,解释字义辨识声读,就是一部很适宜于初学篆书者的工具书。围绕这部《说文解字》,还有许多帮助学习这本书的指导书,最有名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学习甲骨文可查阅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学习钟鼎文(即金文)可查阅容庚的《金文编》和《三代吉金文存》(另有“释文”一书)等,学习古玺文则可查阅罗福颐编的《古玺文编》。此外,徐文镜编的《古籀汇编》综合了各种大篆文字,而几年前出版的袁日省、谢景卿等所编《汉印分韵合编》及罗福颐所编的《汉印文字征》是刻印前查玺印文字最简便可靠的工具书。
    从学习篆刻的战略上考虑,不学篆书,不研究古文字,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初学者应安排时间,在学习篆书上下点功夫,于日后的学刻,是大有好处的。

  • 第14题:

    学习篆书,有哪些碑帖可作为范本?怎样写篆书?


    正确答案: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也叫籀书,从大的范围来说,钟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属大篆范畴。《石鼓文》为代表书体。另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都具有较佳的意趣。其书瑰异奇古,凝炼厚重,久久玩索,必能探得古意盎然的气象,对研习书法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石鼓文》石鼓,即刻有籀文之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中间部分,为我国最古之石刻文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陈列展出于该院绘画馆。石鼓所刻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其字结体繁复,类似西周铭文,或称“大篆”,亦称“籀文”。
    小篆亦称秦篆,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为最佳,世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构谨严,为秦代小篆之代表作。又有《绎山刻石》、《会稽刻石》,早毁,现存为宋人复刻本。篆书,不论大篆、小篆,其笔法特点均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纯系圆笔。运笔贵圆劲流畅,浑厚挺拔,具体运笔方法请参见“中锋”、“圆笔”、“提按”、“转折”、“疾涩”、“擒纵”等条。值得注意的是,除起笔、收笔处外,几乎全是提笔运行。临写篆朽,也同样需要参照墨迹,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何绍基等的篆书作品均可借鉴。学习篆书,必须先识篆字,然后再写。为此,就需要了解《说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学习过程,可先从小篆入手,小篆写好了,再进一步学习大篆。同样,识篆字,也应先识小篆,最好先把《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记熟,然后再逐渐扩展,就较容易了。

  • 第15题:

    请介绍印泥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这里要说的印泥,专指书画篆刻用的印泥,或可称艺用印泥,这是与办公用的实用印泥相对而言的。艺用印泥在书画社有专柜出售,也有专门的经销单位,如上海的西泠印社、漳州的丽华斋等。艺用印泥的价格不等,从每五十克(一两)二元多至一二十元都有,质量也大相径庭,印拓的艺术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低档印泥遮盖率低,色采无神,经久泛油,夏天软烂溢油,冬天硬结,连续钤拓后印面字口阻塞,印泥出现拉毛现象,印泥的纤维甚至会粘附印面。精致的高档印泥钤盖出的印拓有一层微凸之感,色泽沉着,历久不变,不泛油,冬夏温度相差很大,但印泥稠度相差极小,连钤数十方照样字口清晰。所以,书画家在墨色淋漓的字画上,常常爱配上一二方色泽艳丽的印章,或调整重心或锦上添花。印章是一幅书画作品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好的印泥,可在书画作品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于篆刻家,为了要忠实、细腻、毫无遗憾地再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似乎更注重印泥的质量,务求臻善臻美。一些艺术家甚至自制印泥,质高色佳,叹为观止。
    按专家考证.印泥的出现必然在纸张发明、封泥形式废止之后。时间应在发明刻书、雕版术的同时,相传在五代时已有了。在敦煌石室发现的古写本《杂阿毗昙心论》残卷上,就发现钤盖南齐官印“永兴郡印”。印泥初起时多为水和硃合成的水泥,初用时还能色泽鲜明,待水份蒸发,硃色浮于水面则极易脱落。后以蜜调硃成为蜜印,虽比水印略胜,但日久待蜜退尽,仍不免脱落,直至元代始有油硃的制法。发展到近代才采用硃砂、艾绒、蓖麻油三种物质,按严格的配方顺序进行调配搅拌合成。而作为商品出售大约始于清康熙年间。今天,印泥的制作家们,能为艺坛提供各种精良的印泥,是一代又一代的专家们研究探索的结果。

  • 第16题:

    ()是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关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形成一种从属或总括关系的学习。

    • A、归属学习
    • B、榜样学习
    • C、模仿学习
    • D、反叛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请简要介绍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布鲁纳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简单的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行程新的结构,在学习的结果上,体现为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形成“一套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认知结构及时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布鲁纳认为人具有分类能力,可以通过“类目化活动”即分类活动将食物分门别类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学习过程内部信息加工的实质就是一个类目化过程。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认知和总结出原理、规律,是把现象进行重新组织转换、超越现象本身,在更一般层次上进行类别组合,从而获得新的编码系统,得到新的信息或领悟。

  • 第18题:

    问答题
    请介绍有关旱作农业的情况(区域、措施)。

    正确答案: 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分布从东北通辽开始,经河北张北、山西雁北,经宁夏固原和甘肃陇中的定西,直到西藏拉萨,总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约47%~52.5%,降雨60%以上集中在6~9月份,而且年际之间变化很大。
    旱作农业的基本思想是尽量保蓄和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其措施包括选育抗旱品种,耕作上的耕、耙、耱、中耕,种植制度上的间作和套作,以及地膜覆盖、土壤保水剂的应用等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培育优良品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介绍几种主要印石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1)青田石
    在矿物学上是一种含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等多种成分的硅酸盐矿物,属于叶腊石科。由于各种成分含量的不同,形成的石纹、色彩也不同,有青、红、黄、紫、黑、淡红、淡黄、淡紫、黑青等。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城南郊二十余里的山口至方山一带,方山一带所出石料较名贵,近年在邻近各县也发现新石源。青田石章之佳者,通体无杂质,在灯光映照下,晶莹透明,称为灯光冻石。还有一种色白如鱼脑的称鱼脑冻。其它名称很多,如五彩冻、夹板冻、红木冻、桃花红、石榴红、老虎花、墨青花等,最为名贵的是封门青。青田石质地细腻,便于雕凿,采作石雕、石章的历史悠久,在明代已有“价重于玉”的记载。一九一五年青田石雕、石章参加巴拿马赛会荣获金质奖,从此,青田石便名扬天下。目前青田县有好几个石雕厂,数千名工人从事石雕和石章生产,供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2)寿山石
    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下寮公社寿山大队一带。寿山石被采用作雕刻材料,据记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也是属于叶腊石科的一种矿石,一般按生产地区而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田坑石最为稀罕,简称“田石”,是藏于寿山山溪两旁水田底层,古砂层中的零散石块,一般是独块石,往往由石农翻田搜掘时偶而得之。这种石块长期在溪水中浸润洗刷,倍加莹澈,石质逐渐变色,呈黄色的叫田黄,呈白色的叫田白,田黄、田白合于一石名金银地。田黄的价值数倍于黄金,就是因为其产量极少之故。在寿山中坂溪管屋附近,因地势骤平,加之溪水转弯,故这一地区水底积石较丰富。水坑石简称“坑石”,产在寿山溪坑头支流的发源地矿洞中,其石质多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富有光泽,这种凝腻透明如结冻的石质,就是所谓“冻”,这里多产各类“晶”、“冻”。如鱼脑冻,水晶冻、鳝草冻、牛角冻、天兰冻、桃花冻、玛瑙冻等。山坑一般指寿山乡四周的腊石矿,矿区主要分寿山和月洋两个,因产地不同,石质亦有不同,所以,山坑的名目也特别多。
    (3)昌化石
    产于浙江昌化,昌化石中分水坑和旱坑两大类,因水坑质地细腻故较名贵。优劣之别一看质地,二看含“血”。昌化中的鸡血石,与寿山中的田黄、青田之灯光,为我国印章中之三大名品。水坑中石质以白如玉又半透明的羊脂冻为最佳,顺次为乌冻、黄冻、灰冻、牛角冻等。石中含红色成分俗称“鸡血”,以鲜红为贵,含血多少,又分全红、四面红、对面红、单面红、顶脚红、局部红等。如果一方石章是羊脂冻地而又含全红或四面红,其价值要超过田黄,成为罕见的印石珍品。昌化石中凡旱坑所产,石质不但枯燥质硬,而且石中多砂钉,这种砂钉刀不能入,为篆刻家所不取。
    (4)莆田石
    产于福建莆田,质地中有一种类似碎瓷的冰裂,石质坚韧。
    (5)煤精石
    产于陕西,黑色有光泽,份量较轻,产量不多。
    (6)大松石
    产于浙江宁波之大松,真品大松石上面有自然的如洒墨之黑斑,质地坚硬,有些商人烧斑伪造的就不足取。
    (7)楚石
    产于湖南、广东一带。暗黑色,如退了光的黑漆,由于质地较松软,故作为初学篆刻练习还可以。当年齐白石挑了一担石头回去制成印材学刻,取的就是这种楚石。
    (8)莱石
    产于山东莱州,颜色也很好看,碧绿如玉,但由于质地松脆,也只能作习刻用。
    (9)其它
    其它还有宝花石、大田石、朝鲜石、阴洞石、辽石、延平石、古田石、绿松石、广石、房山石、丰润石、湖广石等,各地均有一些出产。近来各地新矿时有发展,内蒙一带矿源充沛,虽然不如青田、寿山、昌化等名贵,但作为学习篆刻,只要能受刀而不伤刃,何妨就地取材,节约办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知识的学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请简述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学习篆书,有哪些碑帖可作为范本?怎样写篆书?

    正确答案: 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也叫籀书,从大的范围来说,钟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属大篆范畴。《石鼓文》为代表书体。另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都具有较佳的意趣。其书瑰异奇古,凝炼厚重,久久玩索,必能探得古意盎然的气象,对研习书法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石鼓文》石鼓,即刻有籀文之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鼓有十,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中间部分,为我国最古之石刻文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现陈列展出于该院绘画馆。石鼓所刻文字,书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其字结体繁复,类似西周铭文,或称“大篆”,亦称“籀文”。
    小篆亦称秦篆,以《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为最佳,世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用笔劲秀圆健,结构谨严,为秦代小篆之代表作。又有《绎山刻石》、《会稽刻石》,早毁,现存为宋人复刻本。篆书,不论大篆、小篆,其笔法特点均是笔笔中锋,笔笔藏锋,纯系圆笔。运笔贵圆劲流畅,浑厚挺拔,具体运笔方法请参见“中锋”、“圆笔”、“提按”、“转折”、“疾涩”、“擒纵”等条。值得注意的是,除起笔、收笔处外,几乎全是提笔运行。临写篆朽,也同样需要参照墨迹,如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赵之谦、杨沂孙、吴大瀓、吴昌硕、何绍基等的篆书作品均可借鉴。学习篆书,必须先识篆字,然后再写。为此,就需要了解《说文解字》以及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学习过程,可先从小篆入手,小篆写好了,再进一步学习大篆。同样,识篆字,也应先识小篆,最好先把《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个部首记熟,然后再逐渐扩展,就较容易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电场知识的学习为主,穿插介绍静电复印机的有关研究”。这一教学安排属于环境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A

    历史

    B

    化学

    C

    生物

    D

    物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对轻声的知识做全而简要的介绍。

    正确答案:
    (1)轻声的含义
    轻声是音节中常常失去原有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2)轻声的性质
    轻声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强。它的音高也有一些区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
    (3)变读轻声的规律
    ①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读轻声。
    ②部分重叠词的后一音节读轻声。
    ③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的第二音节读轻声。
    ④构词后缀“子、头、们”等读轻声。
    ⑤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读轻声。
    ⑥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读轻声。
    ⑦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如“伙计、喷嚏、咳嗽”等。
    ⑧词语里第二个音节一律读轻声,如“黑不溜秋、傻不愣登、糊里糊涂、啰里啰嗦”等。
    (4)轻声的作用
    ①区别词义
    例如“孙子”这个词,读轻声时指儿子的儿子,“子”是虚语素;不读轻声时是人名,“子”在古代表示对人的敬称,不是虚语素。
    ②区分词性
    例如“大意”这个词,读轻声时是“疏忽”的意思,是形容词;不读轻声时是“主要的意思”,是名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要介绍口蹄疫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病原:口蹄疫病毒(FMDV)
    感染对象:偶蹄类动物为主,人对口蹄疫易感性很低,但可感染。
    症状:损伤以发热和口、蹄部位出现水泡或溃疡为共同特征;幼畜常突然死于心脏 。
    分布与危害:
    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本病流行,或无疫病的历史较短;发达国家和岛国消灭或控制了本病;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接壤较多的大陆国家流行严重;我国是口蹄疫流行国家 。
    口蹄疫是OIE划分的A类烈性传染病;全球政治性和经济性疫病,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2~3%,犊牛和仔猪死亡率可达50~70%;主要经济损失来自幼畜死亡、影响生产性能(产奶停止、发育受阻);影响国际贸易 。
    传播与流行:
    传染源:潜伏期和正在发病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排放:主要通过呼出气体、破裂水泡、唾液、乳汁、精液和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放于环境中;
    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和气源传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