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代篆书的发展及其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举出四位清代篆书家。


    正确答案: 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 第2题:

    清代在篆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其作品被尊为碑学典范的是()。

    • A、吴昌硕
    • B、包世臣
    • C、何绍基
    • D、邓石如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 第4题:

    清代泰山上的篆书刻石是由书法家()所书。

    • A、康有为
    • B、邓石如
    • C、尹秉绶
    • D、吴大澄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 第6题:

    清代擅长篆书的代表书家有哪些?


    正确答案: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清代朴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原因:宋明以来,程朱理学一直被视为正统儒学,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清儒有感于空谈误国,一反宋明以来空谈心性的不良学风。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2)特点:朴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皖派以戴震为代表,但两派都能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入手,了解和判断经议,功底深厚,学风扎实,全面清理了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卓著,对中国文化起巨大的作用。只是,这种学问的“实”,最终落到文字训诂上,走的仍然是“皓首穷经”的老路,于国计民生相悖离,也无益于人文精神的发扬,却不能不说是其缺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正确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举出四位清代篆书家。

    正确答案: 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举例3―5位清代篆书名家?

    正确答案: 清代篆书名家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清代擅长篆书的代表书家有哪些?

    正确答案: 邓石如、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举例3―5位清代篆书名家?


    正确答案: 清代篆书名家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

  • 第14题:

    四位清代篆书家?


    正确答案: 邓石如、吴熙载、吴昌硕、杨沂孙

  • 第15题:

    清代篆书的发展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篆书在清代的早、中、晚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清代早期写篆书的人不多,知名的篆书家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他们烧毫写“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为范本。其中钱坫(1714——1806)较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钟鼎、石鼓、秦汉铜器款识等揉为一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形成了一种古茂生动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学大倡,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大的转变,篆书家纷纷出现,这时篆书的面貌基本上摆脱了秦篆的束缚。邓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书千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用笔运指绞毫,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使其篆书别开生面,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同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大流派——邓派。邓派中的风云人物有吴熙载、程荃、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吴育、邓传密、赵之谦等人,其以杨沂孙、赵之谦最为杰出。到了清代晚期,书坛上的有识之士力求摆脱邓石如的影响,纷纷在邓派篆书之外别寻蹊径。这样,在篆书形态和风格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独具一格者有陈介祺、吴大瀓、吴昌硕、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诣高、影响大的要数吴大瀓、吴昌硕等人。吴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学,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诏版的意味,故结体方正,笔力沈雄,富有金石气。吴昌硕(1844——1927),其书法、绘画、治印均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画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书气格不凡。晚年的篆书结构茂密壮伟,取势峻峭,笔力凝炼遒劲,力能扛鼎,远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邓石如之后篆书第一人。
    光绪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为书家们开一宝山。后来,以工书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罗振玉、丁辅之、董作宾等人。至今能工甲骨书法者也不乏其人。纵观清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篆书艺术状况,从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着文字发展的反方向发展。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了清代碑学把篆书艺术开拓到了多么广阔的境界。

  • 第16题:

    简述清代朴学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原因:宋明以来,程朱理学一直被视为正统儒学,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清儒有感于空谈误国,一反宋明以来空谈心性的不良学风。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2)特点:朴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皖派以戴震为代表,但两派都能从小学(音韵、文字、训诂)入手,了解和判断经议,功底深厚,学风扎实,全面清理了中国历史文化,成就卓著,对中国文化起巨大的作用。只是,这种学问的“实”,最终落到文字训诂上,走的仍然是“皓首穷经”的老路,于国计民生相悖离,也无益于人文精神的发扬,却不能不说是其缺陷。

  • 第17题:

    篆刻以“印从书出”,对后世篆刻影响很大的是清代(),并被康有为成为清代篆书的集大成者。

    • A、吴让之
    • B、邓石如
    • C、伊秉绶
    • D、赵之谦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汪中骈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清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正确答案:(1)汪中的骈文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不但意度雍容,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婉转,生动感人。
    (2)《狐父之盗颂》表现出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经守苑吊马守贞文》表现了对文人独立人格丧失的强烈愤懑和对个体价值的热切向往。
    (3)汪中的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

  • 第19题:

    单选题
    仙都摩崖题记由()篆书名家李阳冰篆刻“倪翁洞”三字。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汪中骈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清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正确答案: (1)汪中的骈文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不但意度雍容,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婉转,生动感人。
    (2)《狐父之盗颂》表现出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经守苑吊马守贞文》表现了对文人独立人格丧失的强烈愤懑和对个体价值的热切向往。
    (3)汪中的骈文风格与当时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流而动的弄潮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清代书画家梁蔼如精于书法,(  )皆精。
    A

    篆书

    B

    隶书

    C

    真书

    D

    草书

    E

    行书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梁蔼如,清代书画家,字远文,号青崖,佛山顺德人,精书法,善诗画,真、篆、隶、草皆精,有《隶书联》现存佛山市博物馆,著有《无怠懈斋诗集》。此外,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画于道光八年的《溪水深秀图》,线条灵动明澈,笔墨沉着、厚重,上有陈澧等19位名家题跋,是他传世的最佳作品。

  • 第22题:

    单选题
    清代在篆书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其作品被尊为碑学典范的是()。
    A

    吴昌硕

    B

    包世臣

    C

    何绍基

    D

    邓石如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清代篆书的发展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篆书在清代的早、中、晚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清代早期写篆书的人不多,知名的篆书家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他们烧毫写“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为范本。其中钱坫(1714——1806)较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钟鼎、石鼓、秦汉铜器款识等揉为一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形成了一种古茂生动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学大倡,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大的转变,篆书家纷纷出现,这时篆书的面貌基本上摆脱了秦篆的束缚。邓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书千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用笔运指绞毫,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使其篆书别开生面,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同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大流派——邓派。邓派中的风云人物有吴熙载、程荃、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吴育、邓传密、赵之谦等人,其以杨沂孙、赵之谦最为杰出。到了清代晚期,书坛上的有识之士力求摆脱邓石如的影响,纷纷在邓派篆书之外别寻蹊径。这样,在篆书形态和风格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独具一格者有陈介祺、吴大瀓、吴昌硕、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诣高、影响大的要数吴大瀓、吴昌硕等人。吴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学,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诏版的意味,故结体方正,笔力沈雄,富有金石气。吴昌硕(1844——1927),其书法、绘画、治印均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画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书气格不凡。晚年的篆书结构茂密壮伟,取势峻峭,笔力凝炼遒劲,力能扛鼎,远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邓石如之后篆书第一人。
    光绪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为书家们开一宝山。后来,以工书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罗振玉、丁辅之、董作宾等人。至今能工甲骨书法者也不乏其人。纵观清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篆书艺术状况,从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着文字发展的反方向发展。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了清代碑学把篆书艺术开拓到了多么广阔的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

    正确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