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拓本

题目
名词解释题
拓本

相似考题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更多“拓本”相关问题
  • 第1题:

    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其中一“余”便是“岁余”。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鲁迅过年时最喜欢上书市购书。他的日记载有:1913年春节,他曾四去书市购书60册;1915年正月初二“补春节休息,买《说文系统第一图》拓本”;1925年除夕“往琉璃厂买石印《王荆公百家唐诗选》一部六本”。鲁迅买书都是要读的,这也是他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涵义是:

    A读书可以给人们的心灵以温暖、快乐和充实
    B春节长假最适合读书
    C古代人喜欢读书过年
    D读书过年,更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读文段找到主旨句。

    第一句提出了话题“岁余”也即年末、过年。后面分别列举了才子文征明过年时读书、鲁迅过年买书读书这两件事。所以结合整个文段来看,文段一共两个核心信息:过年、读书。

    第二步,分析选项得到答案。

    根据主题一致法,排除A项;C项只提到了古人,而显然文段中还提到了近代的鲁迅;最后比较剩下的B和D项,B项“最适合”在文中没有体现,而D项的“读书过年”这种方式与文段主题一致,且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 第2题:

    我国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作品,在魏晋六朝以前主要是通过商周鼎彝、()、建筑装饰物雕刻及碑版文字并经复制,成为拓本而流传下来的。


    正确答案:秦汉刻石

  • 第3题:

    拓本


    正确答案: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 第4题:

    下列各选项中,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yǔn)首 笨(zhuō) 本(tuò) 候(cì) 奄一息(yǎn)
    • B、和(huo) 坍(pǐ) 熨(tiē) 然(cù) 呱而泣(gū)
    • C、强(jué) 永(juàn) 杂(cāo) 炮(lào) 窸窸窣(sū)
    • D、薄(fěi) 闻(fēi) 恫(xià) 骜(jié) 前合后(yǎn)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张黑女碑》原石已失,仅存一拓本是哪朝的().

    • A、魏晋
    • B、宋
    • C、元
    • D、明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徐铉与弟()以文翰知名于江南,有“二徐”之称。能精研文字学,尤善篆、隶,且独创“()”,作品有《()》拓本等。


    正确答案:锴,“喎匾法”,《重摩秦峄山刻石》

  • 第7题:

    单选题
    《张黑女碑》原石已失,仅存一拓本是哪朝的().
    A

    魏晋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模糊而残破的碑帖拓本?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而有趣的问题。本来刻在石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在刀刻、风化、磨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碑石残破,字迹模糊,书迹的本来面目也看不清楚了,而偏偏有人就十分欣赏这种字迹。在清代的碑学家中,有不少人就属于欣赏这种残碑断碣的人。碑学家批评帖学,认为由于《阁帖》年代已久,经过了多次翻刻而失真,这是帖学衰退的主要原因。帖学家们也承认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可以反转一问:秦砖汉瓦、残碑断碣,不是年代更久远吗?不是破烂得连字迹都模糊不清吗,为啥还被碑学家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认为凡碑都好呢?这里的道理也不难明白,清代书家王澍说:“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
    梁巘也说:“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接近原作的“足拓”还不如北方的残破碑版,锋芒俱全的宋拓《圣教序》,反不如后世失真了的《圣教序》。王、梁二人说了老实话,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全凭着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书法艺术的好坏。在具有这种审美观的人的眼中,秦砖汉瓦、断碑残碣表现出了一种体魄雄强、气象浑穆的壮美,而清代的碑学家们,在欣赏书法时普遍具有这种审美观,其中尤以康有为表现得强烈。他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他还总结出魏碑有十大美,这十大美全属壮美的范畴。碑学家们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清代碑学之所以能兴起,这种审美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评论古代书法艺术的好与坏或美不美的问题,与原作失不失真没有多大的关系。照此所说,即使把一些名家秀丽妍妙的墨迹放在碑学家们的面前,恐怕也不会认为比秦汉石工刀砍斧凿的古拙自然的字迹好。了解了欣赏书法艺术是审美观在起主导作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残破模糊的碑帖拓本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拓本

    正确答案: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图书馆古籍工作所指的古籍范围主要是指()年以前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
    A

    1900

    B

    1911

    C

    1919

    D

    1949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各组出版行业用语中,源自竹简木牍的有( )。
    A

    勒口、索线、出血

    B

    天头、地脚、卷册

    C

    版图、素书、图谱

    D

    反书、阳文、拓本

    E

    尺牍、书札、篇籍


    正确答案: A,E
    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罗振玉()搜罗金文拓本最全,郭沫若(),收集文字较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纂的《殷周金文集成》(修订本,18册)则可以说是金文资料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 《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服务式办公室的客户类型包括()等。

    A:小企业主
    B:初期创业者
    C:开拓本地市场者
    D:办公空间暂时紧缺者
    E:中间过渡使用者

    答案:A,C,D,E
    解析:
    服务式办公室客户类型:①小企业主,通常不愿意花太多的钱来签订一个办公室的长期租赁合同,也不需要雇用行政和支持人员,租用服务式办公室可减少招聘、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支出,②开拓本地市场者,有的总部在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公司,需要在本地有一个办公场所,供销售或者业务发展团队使用,③办公空间暂时紧缺者,典型的是业务快速增长的大公司,传统租赁的办公室不够,这类公司的需求是大量的工作人员的短期办公需求;④中间过渡使用者,客户正在从个办公地点搬到另外一个办公地点,可能面临新办公地点延期完工的问题,需要临时使用办公室,⑤特定项目需求者,基于一个特殊的合同或者项目,客户对办公空间有临时的特殊的需求。

  • 第14题:

    下列各组出版行业用语中,源自竹简木牍的有()。

    • A、勒口、索线、出血
    • B、天头、地脚、卷册
    • C、版图、素书、图谱
    • D、反书、阳文、拓本
    • E、尺牍、书札、篇籍

    正确答案:B,E

  • 第15题:

    为什么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模糊而残破的碑帖拓本?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而有趣的问题。本来刻在石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在刀刻、风化、磨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碑石残破,字迹模糊,书迹的本来面目也看不清楚了,而偏偏有人就十分欣赏这种字迹。在清代的碑学家中,有不少人就属于欣赏这种残碑断碣的人。碑学家批评帖学,认为由于《阁帖》年代已久,经过了多次翻刻而失真,这是帖学衰退的主要原因。帖学家们也承认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可以反转一问:秦砖汉瓦、残碑断碣,不是年代更久远吗?不是破烂得连字迹都模糊不清吗,为啥还被碑学家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认为凡碑都好呢?这里的道理也不难明白,清代书家王澍说:“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
    梁巘也说:“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接近原作的“足拓”还不如北方的残破碑版,锋芒俱全的宋拓《圣教序》,反不如后世失真了的《圣教序》。王、梁二人说了老实话,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全凭着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书法艺术的好坏。在具有这种审美观的人的眼中,秦砖汉瓦、断碑残碣表现出了一种体魄雄强、气象浑穆的壮美,而清代的碑学家们,在欣赏书法时普遍具有这种审美观,其中尤以康有为表现得强烈。他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他还总结出魏碑有十大美,这十大美全属壮美的范畴。碑学家们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清代碑学之所以能兴起,这种审美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评论古代书法艺术的好与坏或美不美的问题,与原作失不失真没有多大的关系。照此所说,即使把一些名家秀丽妍妙的墨迹放在碑学家们的面前,恐怕也不会认为比秦汉石工刀砍斧凿的古拙自然的字迹好。了解了欣赏书法艺术是审美观在起主导作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残破模糊的碑帖拓本了。

  • 第16题:

    碑刻拓本


    正确答案: 是一种刻拓技术,从而使碑刻资料和书法名迹得以保存于流传。唐宋以来,碑刻拓本种类繁多,精品拓本传世者很多。拓本以时代区分,时代早的,价值高;以初拓标明的,以示其珍贵。还有的以拓本收藏者籍贯等标明者。碑帖拓本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书法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

  • 第17题:

    谈谈石鼓文的时代,重要拓本和书艺特色。


    正确答案: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鼓有十个,大小不一,高度和直径约二尺,每鼓都刻有一首四言诗。石鼓的发现,始于唐代,地点在陕西陈仓之野,故有“陈仓十碣”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岐阳石鼓”。又根据所刻的文字内容是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又有“猎碣”之称。石鼓文的书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或称“大篆”,是研究我国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石鼓发现时,唐代的学者文人大都以为这是周宣王时代的产物,而且以为是史官籀所书,就称石鼓文为“籀文”。后来,郑樵在《石鼓音序》中首次提出了石鼓是秦刻石的论点,现代的学者们对石鼓文的研究比过去较为深入和科学,纷纷肯定了石鼓文是秦刻石,但是确切年代尚难统一,有年代是秦襄公、献公、穆公、文公、灵公、惠文王数说。根据石鼓文是铁器所凿刻,而铁器的出现是在春秋末年或战国之初,可以推断出石鼓文的出现的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年。
    石鼓文旧拓善本传世稀少,据记载:苏轼藏拓本七百零二字;宋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宋欧阳修见四百六十五字;宋薛尚功见四百五十一字;宋范氏天一阁藏本四百六十二字;明扬慎藏唐拓本七百零二字;明安国藏拓本十册,其中最旧者有三,命名为“先锋本”者有五百零一字,而“中权”、“后劲”二本各四百八十字。唐拓本现已不能得见,后来最有名者为范氏天一阁北宋拓本,清乾隆时张燕昌据此摹刻后始为人知,不久毁于火。明安国所藏北宋拓本尚存世,民国时归锡山秦文锦,始影印行世。后秦氏将“先锋”、“中权”、“后劲”三册及另一宋拓《石鼓》一并售与日本河井荃卢氏。除宋拓本外,一般以“汧殹”的“汧”字未损为明初拓本;以“黄帛”二字未损为明中叶拓本。以“氐鲜鲂又之”五字不损为明末清初拓本。《石鼓》翻刻本甚多,但因原石泐损漫漶,要作伪很易被辨别,善本的影印本有数种,近年即据明锡山安氏十鼓斋本影印行世。原石今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的书法壮美,其体态古朴雄浑,笔画如屈铁盘金,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其书为“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潘迪在《石鼓音训》中称:“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石鼓文在清代“碑学”兴盛以后,影响更加广泛,学习石鼓书法成就显著者有杨沂孙、吴昌硕等人,特别是吴昌硕用笔凝练遒劲,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在近代书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第18题:

    图书馆古籍工作所指的古籍范围主要是指()年以前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

    • A、1900
    • B、1911
    • C、1919
    • D、1949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判断题
    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有五本传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徐铉与弟()以文翰知名于江南,有“二徐”之称。能精研文字学,尤善篆、隶,且独创“()”,作品有《()》拓本等。

    正确答案: 锴,“喎匾法”,《重摩秦峄山刻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碑刻拓本

    正确答案: 是一种刻拓技术,从而使碑刻资料和书法名迹得以保存于流传。唐宋以来,碑刻拓本种类繁多,精品拓本传世者很多。拓本以时代区分,时代早的,价值高;以初拓标明的,以示其珍贵。还有的以拓本收藏者籍贯等标明者。碑帖拓本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书法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拓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拓石又称拓印,是印刷术的先驱技术

    B

    拓石的方法是先覆纸于碑面,然后用墨在纸上捶拓

    C

    拓石产生的复制品,即拓片、拓本

    D

    拓石与雕版印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印刷技术


    正确答案: B
    解析:
    印章与拓石的具体作用不同,但都用来复制文字,因而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印刷术的先驱技术。拓石又称拓印,是将碑石上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拓石与雕版印刷都是复制技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碑刻是阴文、正书、用石板,雕版是阳文、反书、用木板;拓石的方法是先覆纸于碑面,然后用墨在纸上捶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先在版上刷墨,然后覆纸将墨色刷印纸上。由此可知,拓石与雕版印刷都以纸的应用为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复制方式上十分相似

  • 第23题:

    问答题
    谈谈石鼓文的时代,重要拓本和书艺特色。

    正确答案: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鼓有十个,大小不一,高度和直径约二尺,每鼓都刻有一首四言诗。石鼓的发现,始于唐代,地点在陕西陈仓之野,故有“陈仓十碣”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岐阳石鼓”。又根据所刻的文字内容是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又有“猎碣”之称。石鼓文的书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或称“大篆”,是研究我国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石鼓发现时,唐代的学者文人大都以为这是周宣王时代的产物,而且以为是史官籀所书,就称石鼓文为“籀文”。后来,郑樵在《石鼓音序》中首次提出了石鼓是秦刻石的论点,现代的学者们对石鼓文的研究比过去较为深入和科学,纷纷肯定了石鼓文是秦刻石,但是确切年代尚难统一,有年代是秦襄公、献公、穆公、文公、灵公、惠文王数说。根据石鼓文是铁器所凿刻,而铁器的出现是在春秋末年或战国之初,可以推断出石鼓文的出现的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年。
    石鼓文旧拓善本传世稀少,据记载:苏轼藏拓本七百零二字;宋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宋欧阳修见四百六十五字;宋薛尚功见四百五十一字;宋范氏天一阁藏本四百六十二字;明扬慎藏唐拓本七百零二字;明安国藏拓本十册,其中最旧者有三,命名为“先锋本”者有五百零一字,而“中权”、“后劲”二本各四百八十字。唐拓本现已不能得见,后来最有名者为范氏天一阁北宋拓本,清乾隆时张燕昌据此摹刻后始为人知,不久毁于火。明安国所藏北宋拓本尚存世,民国时归锡山秦文锦,始影印行世。后秦氏将“先锋”、“中权”、“后劲”三册及另一宋拓《石鼓》一并售与日本河井荃卢氏。除宋拓本外,一般以“汧殹”的“汧”字未损为明初拓本;以“黄帛”二字未损为明中叶拓本。以“氐鲜鲂又之”五字不损为明末清初拓本。《石鼓》翻刻本甚多,但因原石泐损漫漶,要作伪很易被辨别,善本的影印本有数种,近年即据明锡山安氏十鼓斋本影印行世。原石今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的书法壮美,其体态古朴雄浑,笔画如屈铁盘金,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其书为“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潘迪在《石鼓音训》中称:“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石鼓文在清代“碑学”兴盛以后,影响更加广泛,学习石鼓书法成就显著者有杨沂孙、吴昌硕等人,特别是吴昌硕用笔凝练遒劲,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在近代书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