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答案:(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2)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身体、智力、情绪的和谐;二是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3)健康自我能让人们快乐而充实地生活与工作。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 第2题: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统一协调;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途径: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通过常规指导和训练、各个领域教学、各种突发事件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 第3题:

    试述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正确答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乐于交往,善于人处
    3、情绪积极,意志健全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6、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

  • 第4题:

    只有完全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正确答案:统计测量标准;临床病理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个性发展标准

  • 第6题:

    试述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良好的个性。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自我接纳,具有坦荡的胸怀和豁达心境等等,其实质是主观个体来适应客观世界,尊重并适应现实。
    (2)良好的处事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对外界的变迁要有良好的心态。
    (3)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关系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需要取得一种和谐。调查显示,对现代人来说,最让人心累的是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 第7题:

    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 第8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含个体的社会适应。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标准的哪方面原则?()

    • A、心理健康体现社会的要求
    • B、心理健康体现积极的社会适应
    • C、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健全的人格发展
    • D、心理健康与人的发展阶段相对应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如何保持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正确答案: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对于那些学生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
    (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辅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正确答案: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学校、社会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
    (1)社会支持策略。
    ①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②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消除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不和谐现象;
    ③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人全社会公共心理卫生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领域中的专业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资源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预防、诊断和矫治工作。
    (2)学校发展策略。
    ①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学校管理工作效能的核心内容;
    ②在对教师进行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要注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教师的业余生活空间,帮助教师改变生活单调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娱乐等健康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心理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融洽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能更好地获得来自于同事和领导的支持。
    (3)自我维护策略。
    ①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
    ②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勤于学习;
    ③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马斯洛等人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③生活期望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当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简要予以评析。

    正确答案: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的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会感到非常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会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的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程度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能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 第14题:

    试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正确答案: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在心理障碍中,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遗传占有重要地位。
    2、其他生物学因素:除了遗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的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二)心理因素
    1、早期经验:童年的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可以追溯到个体早期的经历,都源自于早期的矛盾和冲突。
    2、人格特征:同样性质和强度的刺激,作用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身上,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其发病基础。
    3、心理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它是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在儿童性格形成及心理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榜样等来实现的,其中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学校环境:一方面,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制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社会文化
    4、生态环境因素

  • 第15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证明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反映的是你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4)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强,调整自身处于健康状态的能力强。

  • 第16题:

    试述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维护和增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措施


    正确答案: 一般标准是: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愉快;
    (3)行为统一协调;
    (4)人际关系和谐;
    (5)性格乐观开朗;
    (6)自我意识良好。
    维护和增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措施主要包括:
    (1)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2)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 第17题:

    分别阐述当今社会的心理健康判别标准提出发展标准的意义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评估标准。


    正确答案: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心理健康与否)和“发展标准”(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标准的提出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内涵:(分“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是要帮助来访者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重视可能的或已经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并提供处理方法。鼓励来访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经具有的各种现实能力,充分挖掘潜在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健全地发展自我。
    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评估标准:适应能力、耐受能力、调控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 第18题:

    试述马斯洛等人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确答案: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③生活期望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当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 第19题: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说明()

    • A、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
    • B、心理健康标准的绝对性
    • C、心理健康标准的整体性
    • D、心理健康标准的局部性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正确答案: 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
    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总之,各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正确答案: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在心理障碍中,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遗传占有重要地位。
    2、其他生物学因素:除了遗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的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
    (二)心理因素
    1、早期经验:童年的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可以追溯到个体早期的经历,都源自于早期的矛盾和冲突。
    2、人格特征:同样性质和强度的刺激,作用在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身上,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其发病基础。
    3、心理冲突: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因此它是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1)家庭环境:家庭在儿童性格形成及心理成长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榜样等来实现的,其中教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学校环境:一方面,教育体制、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制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同伴关系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社会文化
    4、生态环境因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儿童智力发育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
    (3)行为协调和反应能力适度;
    (4)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以及个性的稳定和健全。此外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悦纳自己和认同他人,有与年龄相适的责任心和现实的生活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说明()
    A

    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

    B

    心理健康标准的绝对性

    C

    心理健康标准的整体性

    D

    心理健康标准的局部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维护和增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措施

    正确答案: 一般标准是: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愉快;
    (3)行为统一协调;
    (4)人际关系和谐;
    (5)性格乐观开朗;
    (6)自我意识良好。
    维护和增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措施主要包括:
    (1)改善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2)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对学前儿童进行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