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名词解释题康德的二律背反”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律背反


    正确答案:康德对先验理性形式本身作了限定:“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对于经验性的认识能力来说,“正题”和“反题”的论证同样是正确的,是为“二律背反”。看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如同“形而上学的命题”一样,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人所谓的“实在”,其实不过是心灵结构的限度。

  • 第2题: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发展有何贡献?其缺陷何在?


    正确答案:贡献:
    ①“二律背反”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展示出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片面性。
    ②“二律背反”破除了旧的形而上学的独断僵硬。在辩证法史上,康德第一次论证思想中出现矛盾的必然性,从而打破了旧形而上学僵硬独断的思维。
    ③“二律背反”学说启发了黑格尔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
    ④“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这是康德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深刻影响。
    缺陷:康德错误的将“二律背反”的出现归结为理性自身,但在客观事物和思维领域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康德将矛盾说成是理性自身产生的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康德回避矛盾,必然得出物自体不可知,必须诉诸信仰的结论。以牺牲知识作为代价,为信仰保留地盘必然成为康德先验逻辑悲剧性的结局。

  • 第3题:

    黑格尔如何把康德的二律背反发展为否定辩证法?


    正确答案: 康德先验辨证论,二律背反与先验幻相,黑格尔赞成理性不可避免地引起矛盾的看法,但认为事事有矛盾。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形式逻辑排除矛盾(矛盾律认为矛盾不可设想),而辩证逻辑却以矛盾为原则,认为矛盾是推动世界的原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
    正题、反题、合题;辨证的否定;螺旋式上升。哲学的体系不仅是圆圈(哲学无前提),而且是由圆圈组成的螺旋。

  • 第4题:

    名词解释题
    自在之物(康德)

    正确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康德的范畴

    正确答案:
    康德的范畴是指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对直观的综合给出的统一概念。康德认为知性表现在判断之中,范畴产生于判断的行为。他根据传统逻辑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对应地建立了范畴表:①量:单一性,复多性,总体性;②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③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交互性;④样式: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每一类范畴中,前两个相互对立,第三个则是它们的统一。这十二个范畴共同形成了思维的基本法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康德论感性与知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知性则是一种主动的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能力,所以知性的特点在于自发性和能动性,知性是先验分析论中用来解释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最高原理,但他绝对不是单独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和感性联手来回答问题,因为知性的认知能力就在于把感性所提供出来的直观对象在思维中综合统一起来,以构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知性是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运用的。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康德的二律背反

    正确答案: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一些相互反对的命题。当理性超出经验的界限去寻求解释的完整和统一性时,由于双方没有用经验事实证明自身的普遍性,只能通过归谬法来证明自身的正确。他把二律背反分为四组:①量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②质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③关系的二律背反。正题: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④样式的二律背反。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二律背反

    正确答案: 康德对先验理性形式本身作了限定:“先验理性形式”仅仅对经验的世界有效,如果超出经验的范围,企图用“先验理性形式”去认识“世界”本身,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对于经验性的认识能力来说,“正题”和“反题”的论证同样是正确的,是为“二律背反”。看康德的结论是: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世界本身”如同“形而上学的命题”一样,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不可能真正洞察“世界本身”,人所谓的“实在”,其实不过是心灵结构的限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新康德主义法学

    正确答案: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德国法学家施塔姆勒创立的。它抛弃了康德法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隐藏在唯心主义形式中的进步内容,而发挥了他的二元论和先验论。他兜售唯心史观,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宣扬“法是不可违抗的共同意志”、“法的理想和正当法的原则”、“法决定经济生活”、“内容可变的自然法”等观点,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辩护,为巩固资本主义服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发展有何贡献?其缺陷何在?

    正确答案: 贡献:
    ①“二律背反”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展示出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片面性。
    ②“二律背反”破除了旧的形而上学的独断僵硬。在辩证法史上,康德第一次论证思想中出现矛盾的必然性,从而打破了旧形而上学僵硬独断的思维。
    ③“二律背反”学说启发了黑格尔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
    ④“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这是康德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深刻影响。
    缺陷:康德错误的将“二律背反”的出现归结为理性自身,但在客观事物和思维领域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康德将矛盾说成是理性自身产生的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康德回避矛盾,必然得出物自体不可知,必须诉诸信仰的结论。以牺牲知识作为代价,为信仰保留地盘必然成为康德先验逻辑悲剧性的结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二律背反”理论的是()
    A

    黑格尔

    B

    康德

    C

    休谟

    D

    柏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康德

    正确答案: (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对历史哲学也有独到的见解,1787年写成《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篇历史哲学论文从理论上典型地发挥了他本人乃至整个启蒙时代的历史观念,从而大大推动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成为后世历史哲学之先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律背反(康德)


    正确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是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二律背反的理论提出了理性思维中有矛盾的问题,但没有提出矛盾双方的统一与转化,并认为“有限”“无限”“简单”“复杂”这些说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来说明自在之物是错误的;又认为自由与作为最初原因的上帝是属于自在之物的,而自然界则具有必然性,不能从必然性证明上帝存在,因而“自由”与“必然”“有上帝存在”与“没有上帝存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从而调和了矛盾。《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实践理性批判》提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

  • 第14题:

    康德说的“二律背反”是指()

    • A、世界既是有限又是无限的
    • B、世界既是单一的又是复合的
    • C、世界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 D、世界既是必然又是偶然的
    • E、世界既是永恒的又是暂时的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二律背反是谁提出的?()

    • A、卢梭
    • B、洛克
    • C、康德
    • D、柏拉图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名词解释题
    二律背反(康德)

    正确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指两项原理对同一主题进行论证,其论证是矛盾的,但都是可以证明是正确的;或者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矛盾的。二律背反的理论提出了理性思维中有矛盾的问题,但没有提出矛盾双方的统一与转化,并认为“有限”“无限”“简单”“复杂”这些说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来说明自在之物是错误的;又认为自由与作为最初原因的上帝是属于自在之物的,而自然界则具有必然性,不能从必然性证明上帝存在,因而“自由”与“必然”“有上帝存在”与“没有上帝存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从而调和了矛盾。《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实践理性批判》提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理论。

    正确答案: 我们的认识能力只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
    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思想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现象(康德)

    正确答案: 在康德哲学中,“现象”与“自在之物”相对,是指在直观中对人呈现的东西。凡人经验所及,皆属现象范围,但并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一种主观表象。这种表象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形式,但它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性质,而只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康德说的“二律背反”是指()
    A

    世界既是有限又是无限的

    B

    世界既是单一的又是复合的

    C

    世界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D

    世界既是必然又是偶然的

    E

    世界既是永恒的又是暂时的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自然状态和文明状态(康德)

    正确答案: 自然状态是个人权利,即私法的状态。文明状态是公共权利,即公法的状态,或称为法律的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康德论美的四个契机

    正确答案: 康德的反思判断力看来,美是主观上对事物表象的一种评价,它表达的不是对事物的知识,而是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它不是规定性的,而是反思性的,被称为审美判断或鉴赏判断,它有四个本质特点,被康德称为四个契机,非利害的愉快感,非概念的普遍性,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共通感的普遍可传达性,这四个契机体现了两大原则,理性派美学所崇尚的古典形式主义原则和经验派美学所崇尚的浪漫主义的情感原则。但形式原则服从情感原则,康德的美的四个契机以某种形式把当时的理性派美学和经验派美学调和起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法律的定义(康德)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法律“可以理解权利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根据他的理解,这一定义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只涉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外在的和实践的关系(以行为为中介);第二,法律只表示一个人的自由行为与别人行为的自由的关系;第三,法律只考虑意志行动的形式,而不考虑意志行动的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费希特对康德的批判

    正确答案: 实际上他完全接受并加以发展的只是康德哲学中的主体性即自我的一面,他不满意于康德的地方就在于康德的所谓半批判性即既然强调对一切进行批判为什么又独断的假设了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他认为一个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完全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虚构,这种假设表面了康德企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之一,但这两种学说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他们也不可能相互驳倒,因为他们的根据都在经验之外,而按照康德,人的知识都只能是经验的无法说明超经验的东西,所以,主观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从物质出发还是从自我出发,这本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取决于人的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艾萨克.康德尔

    正确答案: 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它比任何其他有关研究,都更加清晰的阐明教育同它所服务的那个社团的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