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休谟和康德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他们的不可知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
①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划分了我们的知觉与外物。
他们都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但都否定人们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外物。
a.休谟认为一切知识都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和标准界限,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我们不可能知道。所以知觉以外是否有物存在以及知觉是否由外物引起,是不可知的。休谟通过否定传统经验论对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存在的论证,陷入了不可知论。
b.康德不可知论的根本点是割裂了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的联系。虽然康德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但他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只知道现象,即它们作用于我们感官而产生的表象。康德通过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分,把知识限制在现象界,导致了不可知论。
②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通过限制我们知识的范围,得出在我们知识范围之外的东西是不可知的结论。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能超出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知识。休谟认为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没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康德认为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认识的。因此,他们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推出世界是不可知的结论。在知觉或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原则的界限,因此从现象,或从我们的感觉、知觉过渡到存在于知觉之外的物,就是跨界,而这种跨界对知识来说是不允许的。
(2)不同点
①休谟没有断言外物存在或不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他持一种怀疑态度。他认为人们根本不能确实知道外物是否存在。而康德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却是不可认识的,我们不能通过现象认识自在之物,它属于知识不能到达而信仰可以发现的彼岸世界。
②休谟认为对于外物,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确实的知识;康德认为,虽然我们不能通过知性从现象过渡到自在之物,却能通过信仰来达到它。康德认为这种对现象的超越对于理性是绝不允许的,但对信仰来说是允许的;而休谟认为这种超越是绝对不允许的。
③休谟的不可知论的基础是经验论,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基础则是二元论。休谟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经验知识的基础是归纳法,归纳法不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经验知识是偶然的,否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康德认为,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他把感性材料和先天形式结合起来,肯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试比较康德的不可知论与休谟的不可知论的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了解决康德的“物自体”的认识问题,黑格尔将什么和什么统一了起来?()

    • A、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 B、不可知论与本体论
    • C、认识论和本体论
    • D、认识论和再现论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康德哲学陷入了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 A、费尔巴哈
    • B、笛卡尔
    • C、柏拉图
    • D、休谟

    正确答案:D

  • 第4题:

    以下被恩格斯称为近代“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是谁()?

    • A、贝克莱
    • B、莱布尼茨
    • C、笛卡儿
    • D、休谟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 A、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 C、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B

  • 第6题:

    单选题
    以下被恩格斯称为近代“不可知论”的哲学家是谁()?
    A

    贝克莱

    B

    莱布尼茨

    C

    笛卡儿

    D

    休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

    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B

    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

    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D

    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论休谟的不可知论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休谟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出发,力图克服贝克莱哲学中的矛盾,将经验论贯彻到底,最终走上了不可知论的路线。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一切观念都起源于印象
    休谟认为“印象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本身是不可知的。他说:“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始于心中”。这样,休谟就把我们的知识限定在知觉的范围。他认为知识不能超出我们经验之外,在我们的经验之外,没有任何确定的知识。
    (2)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
    休谟说,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我们不可能知道,也无法断定其存在与否。本着这种怀疑论的精神,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的存在、上帝的可知性和心灵实体的存在。休谟认为:
    ①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
    ②对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我们也没有任何知觉。
    ③对于心灵实体,我们也没有任何知觉。如果认为“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那么,对这样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我们是不可知的。
    (3)对因果关系的合法性的考察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我们经验知识的基础,而其合法性却既无逻辑的基础也无经验的基础。
    ①以证明的推理不能论证因果关系的合法性
    他说:“因为自然过程可以变化,而且一件事务纵然和我们曾经经验过的事物似乎相似,但也可以产生不同或相反的结果,这些都是并不包含矛盾的事物。”证明知识依赖的原则只是同一律和矛盾律,不同的因果关系都是可能的,因此对于因果关系是不适用的。
    ②或然的推理亦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合法性
    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是以我们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并相信过去的经验也适用于未来的事件。休谟指出,这种假定未来与过去相似的观念既不是直观的也不是证明,因此它的基础只能是经验,而经验所依赖的前提又是假定未来与过去相似的,所以如果我们企图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
    a.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有效性。
    b.超越经验知识的范围的错误,即希望用已经验的事件来认识未经验的事件。
    (4)休谟的怀疑论是温和的怀疑论
    ①在实践中休谟并不完全否认外界物体的存在,他甚至断言物体的运动可能是而且确实是思想和知觉的原因,外界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认识。
    ②休谟也承认我们的全部知觉都依靠于我们的器官,依靠于我们的神经和元气的配置。因此我们可以就看到,休谟仅仅把他的怀疑限制在思辨的领域,而在实践领域中休谟还是承认自然科学和常识的有效性的。
    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康德的哲学,可以说康德哲学正是对休谟所提出的问题的一种解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公民”与“人民”的异同。

    正确答案: 在我国,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是:
    一是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二是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较人民的范围更为广泛。公民中除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三是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四是公民所表达的一般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用力的驳斥?

    正确答案: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认人类能够认识或能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的学说。不可知论一般并不直接否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回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能够创造新的认识工具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不断扩大和加强人的感知能力;进而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能透过现象把握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康德哲学陷入了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
    A

    柏拉图

    B

    康德

    C

    黑格尔

    D

    费尔巴哈

    E

    休谟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康德是不自觉的二元论、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不可知论的着名代表是()

    • A、柏拉图
    • B、康德
    • C、黑格尔
    • D、费尔巴哈
    • E、休谟

    正确答案:B,E

  • 第15题:

    元论和不可知论是康德哲学的()。

    • A、缺陷
    • B、出发点
    • C、必然结果
    • D、内在矛盾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最终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 A、洛克
    • B、贝克莱
    • C、柏拉图
    • D、康德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问答题
    试比较王安忆的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异同。

    正确答案: 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族式的封闭空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同样具有家庭和闺阁的特点。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展也因此是在原地踏步,使小说的叙述时间处于一种静止的、凝滞的状态。王安忆小说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张爱玲小说对都市人物心理的剖析,但她笔下的人物(如王琦瑶)却更为自然地把自己交给了社会化的大都市,家庭对她们的约束和托庇荫变得更为松弛,因此她对上海的叙述往往在流通的开放性空间全面展开。王安忆在《荒山之恋》中侧重的是爱情的宿命表达,表达的是一种性格悲剧,即爱情对命运的认同。如叙述上的先知先觉;结构上的殊途同归;因性格软弱而最终选择了殉情自杀来完成对自我的宣泄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抒写的是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如,以衰落中的文化作为背景;想追求爱情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只好退而求婚姻的无奈的白流苏;因香港的陷落而意外获得的患难夫妻之情。同者,都是宿命的表达;都是文化荒芜的背景。异者,前者为性格悲剧,后者乃时代悲喜剧(悲者是时代巨轮下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喜者恰恰是“机关算尽”时得不到的幸福在无所作为下降临)由此可见她们在对爱情的命运观这一点也不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是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A

    费尔巴哈

    B

    笛卡尔

    C

    柏拉图

    D

    休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比较康德的不可知论与休谟的不可知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休谟和康德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他们的不可知论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
    ①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划分了我们的知觉与外物。
    他们都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但都否定人们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外物。
    a.休谟认为一切知识都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和标准界限,关于知觉之外是否有实体存在,我们不可能知道。所以知觉以外是否有物存在以及知觉是否由外物引起,是不可知的。休谟通过否定传统经验论对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存在的论证,陷入了不可知论。
    b.康德不可知论的根本点是割裂了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的联系。虽然康德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但他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只知道现象,即它们作用于我们感官而产生的表象。康德通过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分,把知识限制在现象界,导致了不可知论。
    ②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都通过限制我们知识的范围,得出在我们知识范围之外的东西是不可知的结论。
    他们都认为知识不能超出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知识。休谟认为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没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康德认为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认识的。因此,他们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推出世界是不可知的结论。在知觉或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原则的界限,因此从现象,或从我们的感觉、知觉过渡到存在于知觉之外的物,就是跨界,而这种跨界对知识来说是不允许的。
    (2)不同点
    ①休谟没有断言外物存在或不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他持一种怀疑态度。他认为人们根本不能确实知道外物是否存在。而康德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却是不可认识的,我们不能通过现象认识自在之物,它属于知识不能到达而信仰可以发现的彼岸世界。
    ②休谟认为对于外物,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确实的知识;康德认为,虽然我们不能通过知性从现象过渡到自在之物,却能通过信仰来达到它。康德认为这种对现象的超越对于理性是绝不允许的,但对信仰来说是允许的;而休谟认为这种超越是绝对不允许的。
    ③休谟的不可知论的基础是经验论,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基础则是二元论。休谟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知觉的经验为基础,经验知识的基础是归纳法,归纳法不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经验知识是偶然的,否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康德认为,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他把感性材料和先天形式结合起来,肯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正确答案: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为了解决康德的“物自体”的认识问题,黑格尔将什么和什么统一了起来?()
    A

    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B

    不可知论与本体论

    C

    认识论和本体论

    D

    认识论和再现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康德是不自觉的二元论、不可知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比较CIF与DES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1)交货地点不同:CIF术语的交货地点在装运港的船上,而DES的交货地点却在目的港的船上;
    (2)风险划分界限不同:CIF以装运港船舷为界,而DES以目的港船上为界;
    (3)交货方式不同:CIF是一种象征性交货,即凭单交货,而DES是实际交货;
    (4)合同类型不同:按CIF条件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而按DES条件成交的合同属于到达合同;
    (5)卖方的义务不同:采用CIF术语,卖方在装运港交货,由卖方办理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输和保险事项属于代办性质,卖方必须按照合同的规定或惯例办理,并提交合同的运输和保险单据;而采用DES术语办理时,卖方在目的港交货,所办理的从装运港至目的港的运输和保险事项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办理的,他必须保证按时在目的港提交合格的货物,至于是否办理保险事项,则由卖方自行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