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道德风险”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正确答案: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来支配他人的劳动,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同时在这一阶段上,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们的劳动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2)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正确答案: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则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
    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小与一定的产权结构直接相关。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晰通过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限制经济增长,因为交易实际上是产权的变换,如果产权界定不清晰,行为人不能通过交换使自己的利益有所增进,其生产或交换的动力很弱或没有,于是,或者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或者交易规模缩小。其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上升,经济效率降低,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2)国家
    有效率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交易费用。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国家通过向社会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来达到以下目标:①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从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②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使统治者(和他们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是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内在不稳定的重要根源。
    (3)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也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性的分配方式,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方式。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1)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生产条件。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2)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私营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但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好坏和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即主观生产条件的状况。
    (3)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名词解释题
    处分权能

    正确答案:
    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财产的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对财产的转让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调节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配和调节的标准不同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2)分配和调节的机制不同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
    (1)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它是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2)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①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改革之初推行的行政性放权战略,使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获得了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价格的逐步放开及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源直接进入市场,使地方政府有可能凭借经济实力争夺稀缺资源。财政包干体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官员具有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特征,即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
    ②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a.地方政府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b.地方政府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并力图使这一需求转变为权力中心的正式制度供给方案,从而直接获得制度创新优先权;c.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d.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来理解和实施权力中心的改革方案,使实际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偏离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e.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如在权力中心既没有明确授权也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获取潜在制度净收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社会保障

    正确答案: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是劳动成本优势。外向型工业化战略是指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在外向型战略之下,我国工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实现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我国实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的变化。
    中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围绕着劳动成本优势展开的,这是不变的基础。变化的只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发挥和体现劳动成本优势的形式、产业载体和产品载体在不断变化。顺应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过程中的新机遇,中国通过调整工业化模式和对外贸易模式,实现了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由此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通常所认为的中国外贸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这样的观点是有偏差的。中国工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实现手段和产业载体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企业治理结构

    正确答案: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企业治理结构包括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共同治理结构等形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正确答案:
    (1)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②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③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④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⑤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确实是必要的。
    (2)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政府之所以能在合适的条件下纠正市场失灵,就在于政府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渠道获得某种授权,这种强制力使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具有某些优势。政府的干预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征税权。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②禁止权。政府可以行政或司法程序禁止某些活动,这对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政府为了限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就可以规定没有政府的授权,任何企业不能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反过来,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政府可以禁止一些企业进入某些特殊的产业,以增进社会福利。
    ③处罚权。政府可以借助法律制度对违反合同或破坏产权的行为给予处罚,以维护市场秩序。
    ④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3)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不同产业部门的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协调。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协调、社会公平、长期发展等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总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各有所长,因此,应当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正确答案:
    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点要求:
    (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更加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正确答案:
    (1)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②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③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被称为“诸侯经济”的现象。
    ④“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国渐进式改革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进程负效应发生的根源是渐进式改革条件下等级规则与产权规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者说反映了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化解上述冲突进而减少上述负效应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正确答案:
    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可通过四层次授权经营模型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第一层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使主体以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能有效监控行使所有权主体的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第一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分离。所有权由国有资产委员会代行使,行政权归政府行政部门,调控权归政府职能部门;
    ②国有资产委员会脱离政府系统;
    ③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④全国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控;
    ⑤评估国有资产。
    (2)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第二层次授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的分离。
    控股公司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第二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控股公司的组建
    控股公司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条款建立,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
    ②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责
    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理机构,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③控股公司获取国有股控股权的方式
    为了强化经营国有资产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宜通过竞价招标方式转让国有股的控股权,而不应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
    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关系的界定
    控股公司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只要向国有资产委员会履行相关义务,便可像一个股东那样行使国有股权,享受股东权益,承担控股风险。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关系由我国《民法》及《公司法》规范。
    ⑤控股公司的运作机理
    操作国有股的风险收入是控股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控股公司根据在风险尽量小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寻求最佳的国有股的控股方式。
    (3)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经营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职责权利。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
    第三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股权分散化成为可能。
    ②持股主体多元化。控股公司是股市上的主要持股主体,但并非是唯一的股东。持股主体多元化使股权进一步分散化,并为股票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③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竞争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具有不确定性。
    ④当股权分散到一定程度时,每一个股东因控制成本过高而无法或不愿直接支配上市公司的资产营运。公司产权独立化后,便可确立法人资产制度。
    ⑤代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职能的控股公司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权利:一类是以参加公司经营为目的的股东共益权;另一类是直接从公司接受经济收益的股东自益权。
    (4)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这一层次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关键是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职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第四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股东会的职责
    股东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股票持有者行使决策权的最高权威机构。
    ②董事会的职责
    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机构,行使相关职责。
    ③监事会的职责
    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④总经理的职责
    作为公司业务的总负责人,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服从和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和指示,接受董事会的监督和检查,对董事会负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名词解释题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的制度变迁方式。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
    经济开放是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生联系。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在于:
    (1)分工可以通过如下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中蕴藏着巨大好处,由分工而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但是分工过程中同样内生出各种会阻碍分工发展的矛盾。为了解决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矛盾,交换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交换是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矛盾的必要手段,有效地完成交换过程的两种不同的选择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
    (2)从分工到生产率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主线,也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为了解决专业化分工内生的矛盾,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换机制、并不断提高市场交换的效率,由此衍生出日益复杂的市场体系和围绕着市场交换机制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市场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了市场在规模和流动性上存在“阈值效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和相当流动性之后,市场才能存在下去,市场的效率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流动性过低、规模过小的市场,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冲击而消失,进而使分工无以为继。市场的本性及其与分工的互动关系,都决定了市场具有内在的开放冲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这些特征主要是: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人才能成为自由人。由这些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因而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根本性质。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商品生产,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此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名词解释题
    混合所有制经济

    正确答案: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结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二元反差指数

    正确答案:
    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二元反差指数的取值范围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经济增长

    正确答案: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即产出的增加。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GDP或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GNP或人均GDP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正确答案:
    (1)代理问题是指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可能损害委托人权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的问题。
    (2)为了避免发生代理人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与委托人利益不符的活动,减少道德风险,就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所以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当委托人向代理人了解他们所属类型的信息时,除非通过货币支付或者某种控制工具作为刺激和代价,否则代理人就不会如实相告。因此,获得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设计最优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条件。
    出资者作为委托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了解代理人行为的信息:一是对利润指标的度量,即通过直接观察企业利润的多少来确定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能力;二是利用股票市场度量,即通过直接观察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来度量代理人的行为;三是直接的行为度量,即委托人直接观察代理人的行为。
    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约束条件是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激励的核心是将代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针对经理对货币收入的追求,资本所有者可通过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经理的报酬一般由薪金、奖金、股票与股票买卖选择权、退休金计划构成。每一种形式的报酬都有其优缺点,经理的最优报酬设计应是所有不同报酬形式的最优组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所有权

    正确答案:
    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①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③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竞争性国有企业

    正确答案: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看不见的手”

    正确答案: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思想,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