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内隐人格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投射测验(projectivetest)依据的是()

    • A、行为分析人格理论
    • B、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 C、情绪分析人格理论
    • D、思想分析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2题:

    问答题
    人格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遗传对环境的影响
    (2)意识决定行为还是无意识决定行为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人格理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人格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领域,有着异常复杂的结构。关于人格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整合理论。
    解析: 特质理论:该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个体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类型理论:该理论分为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整合理论:该理论把人格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是特殊反应水平、习惯反应水平、特质水平、类型水平。

  •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的现象学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1)现象场
    (2)人格动力——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
    (3)人格结构——自我
    (4)人格发展——正向关怀与价值条件
    (5)人格适应——机能完善的个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内隐联想测验。

    正确答案: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
    (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
    (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
    (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
    (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
    (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
    (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
    (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试评论特质论人格理论观的贡献与不足?

    正确答案: 贡献:1、特质论者运用综合观察、自陈问卷、实验和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特点出发来探讨人格问题,把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纳入了可操作的程序之中,这是符合当代科学研究逻辑的,它使人格心理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现象的描述和讲解的困境。特质论注重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检验人格的结构,避免了主观性。
    2、特质论的研究表明,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是能够测量的。人格上的许多差异都是与适应环境的好坏相联系的。
    3、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论也使我们对个体差异的生物学起源有了一些了解。
    4.特质论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它的广泛的应用性上,心理健康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各种组织机构、就业咨询人员等等,都在广泛地应用人格特质测量。
    不足:
    1、特质论没有解释特质的形成过程,对那些异常的人不能提供帮助,也就是学院学派心理学家批评的只做描述不做解释,只重预测不重改变。
    2、特质论者对人格所持的是一种静态的观点,认为人格是由一组持久的特质所构成,所以人们最基本的特质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一致的意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论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主要的方法如下:
    (1)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由雷伯(1967)首次提出的。它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在实验中,记忆组被试首先对限定状态语法生成的字符串进行记忆,然后得知这些字符串的顺序中存在着复杂规则,并要求他们对语法字符串和非语法字符串进行分类。在最初的研究中,雷伯发现被试记忆的字符串越多,对新字符串进行分类就越容易。同时,记忆组被试成绩高于规则发现组(即有意识学习条件)的被试,且记忆组的分类操作水平远远高于其外显言语报告反映的语法知识所能解释的范围,因而限定状态语法的学习是内隐的。人工语法的局限在于:通过语法图产生的字符串总是一次性呈现给被试,难以模拟那些顺序地发生在时间轴线
    上,具有方向性的前后关系规则,如自然语言现象。
    (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众多,其中有三项任务最具典型意义。
    A.序列反应时任务,由尼森和比勒姆首创。实验中被试面对四个小灯,在灯亮起后尽快按键反应。灯亮起的顺序符合一定的序列规则。结果随着练习的增多,被试的反应时会逐渐下降;此时若将刺激的序列规则改变为随机序列,那么反应时就会大幅上升;而如果再次将刺激序列变为原先的序列规则,反应时就相应地回到原先较快的水平上。这说明被试的反应时下降是由于习得了序列结构规则使反应得以易化。
    B.矩阵扫描任务,是由利维基等设计并提出的。在实验中,屏幕分为四个象限,要求被试检测目标数字在哪个象限出现。每7次试验为一组,每组中前6次试验里,屏幕上只出现目标数字;而在第7次试验中,有35个干扰项目伴随着目标数字一起出现,目标数字的位置包含一定的序列规则。此时的序列规则比序列反应时任务复杂,被试不太可能外显获得规则。但实验结果和序列反应时相近:被试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稳步而缓慢地提高;大量练习之后,如果改变前几次试验和第7次试验间的推断关系,正确率和反应速度就大幅下降。被试对推断规则知识的获得是矩阵扫描任务操作速度提高的原因,而这些知识无法在意识层面为被试所接近,因而对预测规则的学习是内隐的。
    C.序列预测任务,库什那、克雷尔曼斯和雷伯首先将序列预测任务作为内隐学习的测量工具。他们的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5个项目后,预测第6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三个,第6个项目出现的位置可以由第2和第4个项目出现的位置推断出来。由于无关项目较多,并且需注意到项目间的特定关系才能准确进行预测,所以序列预测任务所使用的规则也属于复杂规则,不易外显获得。实验发现被试接受多次符合上述规则的预测试验后,预测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但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后正确率又跌到随机水平,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预测正确率也像阶段1中那样稳步上升;让被试在第6个项目位置随机的条件下进行972次预测试验,预测正确率却始终维持在随机水平。这说明被试对预测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可见,被试对序列结构的习得是内隐的。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引入内隐学习领域。他要求被试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改变两辆车之间的始发间隔时间和停车费来控制每辆车的乘车人数和空的车位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基于两个公式。实验中被试的外显知识是由一系列选择题测得。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操纵系统的能力在逐渐改善,但是被试回答选择题的能力却没有改善。所以,被试在进行此类复杂系统控制时,他们的知识获得是内隐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此后,拜瑞和布罗德本特和设计了两个类似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糖生产任务和人际交互任务,被试也表现出内隐学习。
    (4)信号检测范式,它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传统的反应指标——正确率可以反映被试内隐学习的效果,但是信号检测论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将分辨力指标与反应倾向指标区分开,或许能为内隐学习效果的度量提供更有效的尺度。以往信号检测论常常用于再认实验,也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现在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内隐学习领域,有可能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提供一个交汇点。β受被试情绪、动机、意志、态度、利害得失等因素影响,β值的稳定性验证了内隐学习是一个不受诸如动机、意志等意识因素的干扰的学习过程,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波动甚微,相当稳定。
    综上,内隐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注重对不同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基本上还是处于任务分离逻辑的阶段。而加工分离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尝试,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或它我)、自我或超我三部分构成。
    ①本我: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着所谓的“快乐原则”。
    ② 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是本我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得以实现承担者:同时它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要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遵循着“现实原则”。
    ③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超我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遵循“至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外”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 解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EPQ问卷的理论基础是()
    A

    艾森克人格理论

    B

    卡特尔人格理论

    C

    阿尔伯特人格理论

    D

    罗杰斯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进化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认为经过自然选择过程,使人类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后代,使物种得以延续的心理机制得以保留,而那些不适应环境挑战的心理则不能生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16PF问卷的理论基础是()
    A

    艾森克人格理论

    B

    卡特尔人格理论

    C

    阿尔伯特人格理论

    D

    罗杰斯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 A、刻板印象
    • B、内隐态度
    • C、内隐自尊
    • D、内隐人格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单选题
    青少年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体现是()的发展。
    A

    人格理论

    B

    内隐人格理论

    C

    内隐人格

    D

    社会观点采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什么是内隐领导理论?

    正确答案: 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的内容,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内容;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米德的文化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1.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2.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养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青少年的内隐人格理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到了青少年阶段,个体能够将特性看做是某种关于他人的有组织的综合写照。具体差别表现为三点:
    (1)如果给予有关他人的信息,青少年更倾向于把当前信息和以前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而儿童仅仅会凭借现有资料做出判断;
    (2)青少年更容易看到个性的情境性和可变性,而儿童通常把个性看做是一成不变的;
    (3)在描绘他人的个性时,青少年不像儿童那样仅仅注意个体的表面特征,相反他们更有可能探索个体个性更深一层的、复杂的、甚至隐蔽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因素人格理论并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神经质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例如焦率、愤怒、抑郁等。
    (2)外向性来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例如:热情、积极等。
    (3)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为了自身的缘故对经验的前摄寻求和对的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例如:想象力、审美等。
    (4)外倾性是评估个体喜欢与他人一同出现的程度,而宜人性则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一方面包括亲近人的、有同情心的、信任他人的、宽大的、心软的,另一方面包括敌对的、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例如:信任、顺从等。
    (5)尽责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例如:能力、责任感、自律性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内隐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内隐人格理论是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即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内隐联想测验。

    正确答案: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正确答案: 研究者为证明内隐学习确实是独立存在的,而归纳出了众多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别之处。
    (1)现象学上的区分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则易受表面刺激影响。
    (2)实验操作上的区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即内隐学习)的存在,这是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内隐学习的经典实验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内隐优势效应。
    (3)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大量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它们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
    (4)学习机制上的区分。从学习机制上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是从根本上将二者区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有效办法。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加工方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
    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最大联系,显然就在于:如果抛开意识或无意识这条标准,它们就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
    码、输入、贮存、提取一系列过程。研究者已经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都具有学习特异性,包括编码特异性、场合依赖性、上下文一致的依赖性等等。研究者还发现,尽管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但它也一样对注意资源有需求。深入实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深层联系: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外显学习有时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进内隐学习。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紧密的联系。应该说,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混合、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斯金纳人格理论的应用?

    正确答案: 1、行为塑造和矫正行为塑造和矫正是以强化和惩罚原理及操作条件作用为基础的(强化、惩罚;系统脱敏、暴露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
    2、儿童教育针对现行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近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步的呈现给学生的方法。斯金纳还研制出了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教学机器。
    3、在社会文化方面斯金纳相信他的强化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社会。他认为社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化情景,他鼓励一些行为,排斥另一些行为。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该书中他描绘了一个按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理想文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内隐人格理论

    正确答案:
    内隐人格理论是关于个体印象形成及准确性的理论,由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人们的这种“内隐人格理论”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念,没有系统的科学依据。以内隐人格理论为根据去推测人们的品质时,常常会出现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