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简述陆九渊的立志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立志高远的正确含义是()。

    • A、立志当高远
    • B、立志要谨慎
    • C、立志做大事
    • D、立志应变化
    • E、立志须躬行

    正确答案:A,C,E

  • 第2题:

    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表明()

    • A、应立志做大事
    • B、立志当高远
    • C、不管大事小事,做了就能成功
    • D、立志须躬行

    正确答案:D

  • 第3题:

    问答题
    论陆九渊的人生修养论。

    正确答案: (1)陆九渊首先强调“发明本心”。他所讲的“发明本心”,即是孟子的“求放心”,但他却不是像孟子那样直下地肯认“四端”,而是强调必须经历一番“剥落”的工夫。他主张,对于本心的各种障蔽,首先要从公私、义利之辨入手,克去私欲。在此基础上,再清除各种“意见”。
    (2)陆九渊认为,人修养的目的,是使本心活生生地显现于实践生活之中。为达此目的,还需要有存养之功。存心即是对本心长存不放,养心即是对本心的充实涵养。
    (3)陆九渊的修养论也突出“自作主宰”。他把“自作主宰”看成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极致指向,且只能存在于一系列道德修养活动的尽头,而不是随一己之心的自作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正确答案: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多选题
    立志高远的正确含义是()。
    A

    立志当高远

    B

    立志要谨慎

    C

    立志做大事

    D

    立志应变化

    E

    立志须躬行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贵在立志”。

    正确答案: (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
    (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
    (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公共秩序多采用客观说(结果说)的理由。

    正确答案: 在实践中,有的国家规定;只有在适用由冲突规范指定的外国法会产生与自己的公共秩序严重抵触的结果时。才能借此排除其适用(被称为“客观说”或“结果说”)。
    比较而言,在用本国法(即国籍国法)作属人法的国家里,公共秩序制度的作用更大、更重要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适用外国法的机会更多一些。。而在用住所地法作属人法的国家里,公共秩序制度的作用要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住所本是司法上确定案件管辖权的最常用的标准,从而在这些国家依当事人住所在自己境内而行使司法管辖权的案件中,实体法也常常是自己的法律)。另外,有些国家还常以识别为手段,在本应适用外国法时,把有关的外国法规定识别为程序法或公法,然后根据程序法或公法不具域外效力的特点,同样可以达到排除外国法适用的目的(但这种“不诚实的识别”,受到学界的普遍反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正确答案: 高明的诗人都是靠灵感来创作,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的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迷狂说否定了技巧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大学生如何正确立志?

    正确答案: 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表明()
    A

    应立志做大事

    B

    立志当高远

    C

    不管大事小事,做了就能成功

    D

    立志须躬行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简述“贵在立志”。


    正确答案: (1)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生命的去和、精神支柱。青年是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2)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对人类的贡献是与他在青年时期立下志向并不懈奋斗分不开的。(3)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第13题:

    问答题
    “冀南宋莫随鸡雁南飞”的意思是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一隅,要立志收复失地。请问这是郭沫若替哪位词人说出了他的心声?

    正确答案: 这是郭沫若替辛弃疾说出了他的心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简述风骨说。

    正确答案: 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兴观群怨说的内涵?

    正确答案: 第一,“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对文艺功能、作用的综合认识,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比较朱熹与陆九渊的“心即理”说。

    正确答案: 朱熹主张心与理一,这在他并无不通之处。因为心作为认识主体,它的本来任务就是穷究和统管理,理之作用可以通过主体的概括发挥而表现出来,这是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但是,认识论之心理统一与本体论之心理统一显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为前者可以有二有一,后者则只能一而不二。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心具理”(认识论意义上)而非彻底的“心即理”(存在或本体论意义上),故在当时和以后遭到了陆九渊、王守仁的尖锐批评。
    陆九渊虽倡心学,但他与朱熹的区别,在于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格局,即宇宙之理等于本心之理。陆九渊对理的问题的解决,不是从认识论出发,而是从存在的角度、即从本体论出发的。心和理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中部保持着同一,这种同一性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干扰,永不变化。从而,陆九渊推出的“心即理”与朱熹的“心即理”也就有了根本性的差别。陆氏的“心即理”是谓心和理是同一的实体,称理或称心其实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无差别,“实不容有二”,故心与理才能“一以贯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有志者,事竟成”说明凡人皆应立志,方能成就事业,出自于()。
    A

    《后汉书》

    B

    《论语》

    C

    《诸葛亮集》

    D

    《陆九渊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
    A

    立志当高远

    B

    立志做大事

    C

    立志须躬行

    D

    立志莫迟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手段—目标说

    正确答案: 手段—目标说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感物说”和“摹仿说”的共同点和差异。

    正确答案: 两者都强调了文学必须依赖社会生活,这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两者差异在于分析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辞达说与文质说。

    正确答案: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心即理”?

    正确答案: 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南宋人。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后人编为《陆九渊集》
    陆九渊嫌朱熹的学说太复杂太繁琐,于是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他说,理就在心中,“心即理”,因此不必多向外求,只要“保吾心之良”,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原则——“理”。即“心即理”的宇宙观,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主要干点包括:
    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是武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其根源在于无限夸大心的思维作用和人的道德意识,以至否定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独立存在,而把心看成惟一的实体。即“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陆九渊的所谓“心”,有时又称作“本心”,是指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它包括人的道德观念,也包括事物的规律。他说:“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陆九渊所谓的理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只是道德的原则。他所谓的心就是道德意识。陆九渊所谓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