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朱熹与陆九韶
最早和朱熹辩论“无极”“太极”的是陆九韶。陆九韶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无极”是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他还认为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有叠床架屋之嫌。朱熹则维护周敦颐,认为无极是表示太极的抽象性,防止人把它理解成一个具体事物,这样它就不足以作为万事万化的根本;言无极不言太极,就会让人着眼于无,落入虚无空寂之中。从儒家来看,虚无空寂是不能作为万化的根源的。朱熹的解释也未必是维护周敦颐的原意,他把“无极而太极”解释成“无形而有理”,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他的理本论。
(2)朱熹与陆九渊
第二年,陆九渊也加入了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涉及“极”字的解释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
①朱熹把“极”字理解成“至极”,“太极”也就是万理之总和,因为它究竟至极,无可名状,所以称其为太极。陆九渊则认为,“无极”二字出自道家,所以《太极图》是道家的东西,儒家经典中不讲“无极”。“无极”二字之有无并无关系,即使没有此二字,“太极”一样可以作为万化的根源。另外,陆九渊认为“极”字应该训为“中”,所以如果说“无极”就是“无中”的意思,显然这是与儒家思想不合的。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是周敦颐早年的思想。在后来的《通书》中,他不再提“无极”的字样,以此反驳朱熹。
②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争论。朱熹由于坚持理、气的严格分界,所以他根据《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坚持道和器的分界,认为不能把阴阳也当做形而上者,阴阳是气非道。而陆九渊则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也就是说,“一阴一阳”既然谓之道,道又是形而上者,所以阴阳当然也是形而上者。
③二人的分歧实际上也是理学和心学分歧的表现。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都坚持阴阳为形而下者,后来的心学家王阳明、刘宗周则都认为陆九渊的看法是正确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家都坚持理气的分界,把恶的来源部分归于气质,所以不会承认气为形而上者;而心学家往往肯定本来之气的善良品质,恶来自后天的习,所以自然会肯定阴阳为形而上者。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朱、陆“无极而太极”之辩的内容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太极而无极”?


    正确答案:周敦颐以道教《无极图》为依据,变更改造为《太极图》,既保留无极之旨,又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学说。《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景: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他认为,无极的动与静,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具阴性的为女;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欲望,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旨于儒家德目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十一)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认为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

  • 第2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辩:区别

  • 第3题:

    因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图式而被后世尊称为“道学宗主”的哲学家是王阳明。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 A、知行之辩
    • B、形神之辩
    • C、动静之辩
    • D、天人之辩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无极而太极

    正确答案: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多选题
    有关《太极图》正确的是(  )
    A

    《太极图》主要思想是无极而太极

    B

    此图全根据于《易》

    C

    《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

    D

    《太极图说》认为认为阴阳是“二气”

    E

    《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


    正确答案: D,B
    解析:
    《太极图》为周敦颐所著有,气主要思想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此图并非全根据于《易》。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与周濂溪的太极图略同。《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通书》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太极图说》认为五行是“五气”,《通书》认为阴阳是“二气”。《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通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

  • 第7题:

    问答题
    “言伪而辩”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言伪而辩:言论虚伪而巧言善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翻译:名定而实辩:同则同之,异则异之。

    正确答案: 为确定了事实辩:同是一样的,特别是不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道家认为静和无极和太极三者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有了静,势必会静极生动,静极必然生动,静是无极的表现,动测是太极生,有了动静就是太极的象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对金岳霖“无极而太极是为道”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A

    无极是无终

    B

    无极是无始

    C

    太极是无终

    D

    太极是无始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解释下列各加“ ”的词的意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正确答案: 辩:通“变”,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容忍与自由》)句中“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固执己见。
    言伪而辩:言论虚伪却巧言善辩。
    学非而博:学理错误却驳杂恣肆。
    顺非而泽:依从错误却文过饰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无极而太极


    正确答案: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第14题:

    太极和无极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无级是太极之母,太级由无极生。无极是阴阳万物之母。

  • 第15题:

    下列对金岳霖“无极而太极是为道”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 A、无极是无终
    • B、无极是无始
    • C、太极是无终
    • D、太极是无始

    正确答案:B,C

  • 第16题:

    “白马非马”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 A、天人之辩
    • B、动静之辩
    • C、名实之辩
    • D、形神之辩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问答题
    朱、陆“无极而太极”之辩的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朱熹与陆九韶
    最早和朱熹辩论“无极”“太极”的是陆九韶。陆九韶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无极”是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他还认为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有叠床架屋之嫌。朱熹则维护周敦颐,认为无极是表示太极的抽象性,防止人把它理解成一个具体事物,这样它就不足以作为万事万化的根本;言无极不言太极,就会让人着眼于无,落入虚无空寂之中。从儒家来看,虚无空寂是不能作为万化的根源的。朱熹的解释也未必是维护周敦颐的原意,他把“无极而太极”解释成“无形而有理”,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他的理本论。
    (2)朱熹与陆九渊
    第二年,陆九渊也加入了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涉及“极”字的解释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
    ①朱熹把“极”字理解成“至极”,“太极”也就是万理之总和,因为它究竟至极,无可名状,所以称其为太极。陆九渊则认为,“无极”二字出自道家,所以《太极图》是道家的东西,儒家经典中不讲“无极”。“无极”二字之有无并无关系,即使没有此二字,“太极”一样可以作为万化的根源。另外,陆九渊认为“极”字应该训为“中”,所以如果说“无极”就是“无中”的意思,显然这是与儒家思想不合的。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是周敦颐早年的思想。在后来的《通书》中,他不再提“无极”的字样,以此反驳朱熹。
    ②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争论。朱熹由于坚持理、气的严格分界,所以他根据《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坚持道和器的分界,认为不能把阴阳也当做形而上者,阴阳是气非道。而陆九渊则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也就是说,“一阴一阳”既然谓之道,道又是形而上者,所以阴阳当然也是形而上者。
    ③二人的分歧实际上也是理学和心学分歧的表现。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都坚持阴阳为形而下者,后来的心学家王阳明、刘宗周则都认为陆九渊的看法是正确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家都坚持理气的分界,把恶的来源部分归于气质,所以不会承认气为形而上者;而心学家往往肯定本来之气的善良品质,恶来自后天的习,所以自然会肯定阴阳为形而上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之辩。
    A

    知行之辩

    B

    形神之辩

    C

    动静之辩

    D

    天人之辩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辩: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周敦颐的“太极而无极”?

    正确答案: 周敦颐以道教《无极图》为依据,变更改造为《太极图》,既保留无极之旨,又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学说。《太极图说》,是周敦颐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的图景: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他认为,无极的动与静,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合,产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随之形成万物;阴阳二气的合凝,则产生出具阳性的为男,具阴性的为女;阴阳二气的交感,构成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变化。在这里,他把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因,归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又把阴阳变合的原因,归为太极;太极本自无极,因而太极归终于无极,无极即虚无,这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认为,人由阴阳中最灵秀的气所化生,因而人是万物之灵;人禀受了阴阳之气,便有了肉体形状和精神欲望,由此产生善与恶的分别;于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道德,教化人们,使之以主静方式修身养性,扬善弃恶,树立起人生高尚的目标境界;圣人的功德,即在于遵循天地的德性,而倡日月之明,依四季之时,知鬼神之吉凶。他得出结论,天道的规律,体现在宇宙生成上是阴阳的交合变化,体现在大地上是万物的柔刚,体现在人世间则是仁义道德。这样,周敦颐依据其以无为本的宇宙图式,经过推演,将其理论核心归旨于儒家德目上,使仁义礼乐的道德原则取得了与宇宙规律同一的至上权威。道儒结合,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风格特征。朱熹曾深刻揭示这一特征的三点内容。他说:“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孟子》)之所传也。”(《周濂溪集》,卷十一)这即是说,首先,周敦颐思想体系,虽然以无极为本,构造了宇宙发生的规律;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哲学,而是人世间人伦日用的指导原则而已,其理论指向是现实社会生活。其次,周氏探索阴阳五行,也并非以阴阳五行说为目的,而是以此为根据,提出儒家道德的宇宙论来源。再者,无极为本的天道是体,儒家道德原则是用,天道与人道是体用关系;并且,无极本体之用,并非泛指天下万物,只是指儒家经典。朱熹认为,周敦颐这种道儒结合的思想体系,是秦汉以来,最好的说法,它上接孔孟真谛,下凌驾汉唐诸儒,为儒学复兴开辟了新道路。在周敦颐的道德论中,其中心范畴是“诚”。他认为诚是体认无极本体的道德境界,是圣人学道的最高目标。诚来源于“万物资始”的宇宙,诚确立于宇宙阳气的变化之中,它具有“纯粹至善”的先天品质。诚是对无极的体认,因而它如同无极是“寂然不动者”,表现为一种无欲的主静状态。诚的展开,则体现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人行为的诸项道德规范,这就是“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由此,他提出立诚去妄的修善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王勃的《腾王阁序》中写道“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借曹植、谢灵运之笔而成,请问“朱华”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诗中的“朱华”指的是荷花和莲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5.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6.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太极和无极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无级是太极之母,太级由无极生。无极是阴阳万物之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因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图式而被后世尊称为“道学宗主”的哲学家是王阳明。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