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更多“电子线路板上,元件的布置及布线图设计有()种基本方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电器元件布置图主要是表明电气设备上所有电器元件的实际位置。

    A

    B



  • 第2题:

    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中,元件之间隔离有()()()隔离等三种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Pn结介质;Pn结隔离;Pn结介质混合

  • 第3题:

    YJ17卷烟机()上设计有手动进刀按钮。

    • A、操作面板
    • B、线路板
    • C、控制线路
    • D、控制器

    正确答案:A

  • 第4题:

    1151系列压力变送器()分为放大板和刻度板。

    • A、敏感元件
    • B、δ室
    • C、电子线路板
    • D、法兰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各种电子器件和电器元件安装在一个防护用的柜形结构内,按预定程序控制轿厢运行的(),称为控制柜。

    • A、电控设备
    • B、驱动设备
    • C、线路板
    • D、配电箱

    正确答案:A

  • 第6题:

    静电的基本三种物理特性能对电子元件的影响有以下几种()

    • A、静电吸附灰尘,降低元件绝缘电阻(缩短寿命)
    • B、静电放电破坏,使元件受损不能工作(完全破坏)
    • C、静电放电电场或电流产生的热,使元件受伤(潜在损伤)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在更换线路板时,要注意在插拔线路板前,应先拔掉线路板上的(),然后再拔线路板。不要带纤插、拔板。


    正确答案:光纤

  • 第8题:

    简述应变片在弹性元件上的布置原则,及哪几种电桥接法具有温度补偿作用。


    正确答案: 布置原则有:
    (1)贴在应变最敏感部位,使其灵敏度最佳;
    (2)在复合载荷下测量,能消除相互干扰;
    (3)考虑温度补偿作用;
    单臂电桥无温度补偿作用,差动和全桥方式具有温度补偿作用。

  • 第9题:

    单选题
    线路板设计中点击右键中以下哪个是代表选择元件()。
    A

    Selectcomponents

    B

    SelectClusters

    C

    SelectNets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应变片在弹性元件上的布置原则,及哪几种电桥接法具有温度补偿作用。

    正确答案: (1)贴在应变最敏感部位,使其灵敏度最佳;
    (2)在复合载荷下测量,能消除相互干扰;
    (3)考虑温度补偿作用;
    单臂电桥无温度补偿作用,差动和全桥方式具有温度补偿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内存条线路板上使用的电阻元件是()
    A

    贴片

    B

    电解

    C

    彩环

    D

    插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线路板设计工作界面中对设计工具不包含的是()。
    A

    添加新的网络

    B

    移动元件位置

    C

    旋转元件位置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施工导流的布置及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施工导流是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上进行施工,需要用围堰维护基坑,并将水流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
    基本方法:分期围堰导流:用围堰将水工建筑物分段、分期围护起来,进行施工的方法(束窄河床导流、底孔导流、坝体缺口导流、明渠导流);
    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导流:在河床主体工程的上下游各建一道拦河围堰,使河水经河床以外的临时或永久泄水道下泄(隧洞导流、明渠导流、涵洞导流、渡槽导流)。

  • 第14题:

    电子工程图分为()。

    • A、原理图
    • B、工艺图
    • C、功能图
    • D、布线图

    正确答案:A,B

  • 第15题:

    内存条线路板上使用的电阻元件是()

    • A、贴片
    • B、电解
    • C、彩环
    • D、插脚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采用的基本逻辑元件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采用的是基本逻辑元件是()。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4~1974)采用的基本逻辑元件是()。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4年以后)采用的基本元件是()。


    正确答案: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 第17题:

    电器元件布置图主要是表明电气设备上所有电器元件的实际位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在更换线路板时,要注意在插拔线路板前,应先拔掉线路板上的(),然后再拔线路板。


    正确答案:光纤

  • 第19题:

    从噪声源上降低噪声的方法包括()

    • A、选择地噪声设备
    • B、保持设备正常运转
    • C、设地形屏幛
    • D、总图布置

    正确答案:A,B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施工导流的布置及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施工导流是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上进行施工,需要用围堰维护基坑,并将水流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
    基本方法:分期围堰导流:用围堰将水工建筑物分段、分期围护起来,进行施工的方法(束窄河床导流、底孔导流、坝体缺口导流、明渠导流);
    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导流:在河床主体工程的上下游各建一道拦河围堰,使河水经河床以外的临时或永久泄水道下泄(隧洞导流、明渠导流、涵洞导流、渡槽导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线路板元件移动的快捷键是()。
    A

    Ctrl+C

    B

    Ctrl+d

    C

    Ctrl+e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舱底水系统的作用及组成,布置设计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功用:抽除舱底积水;此外当发生海损事故,船体破损而大量进水时.舱底水系统也担负着排出的任务
    主要组成设备:舱底泵、机舱污水井(容积通常不小于0.15m3)、舱底油水分离器、机舱应急吸口、隔离空仓污水井吸口、油水舱舱底吸口等。 设计特点:
    1)舱底水吸入口应布置在每个舱底的最低处。
    2)在有舭水沟的舱室设于该舱两舷的最低一端。
    3)当无舭水沟时,则要在两舷或中剖面处设污水井以便吸出。
    4)机舱内至少设两个吸口,并且至少有1个通过吸入支管与舱底水泵直接相连,其余则可经过舱底水总管到舱底水泵。
    5)为在机舱破损时应急排水,一般还应设有接至主冷却海水泵的应急排水支管,并应装设
    截止止回阀。不必配置泥箱,阀杆应适当延伸以使手轮在花钢板以上的高度至少为460mm,并设醒目的标示牌。若主冷却水泵不适合用于抽除舱底水时,则应总舱底水吸口可接至除舱底泵外的最大排量的一台动力泵舱底水吸口。
    6)除舱底水应急吸口外,机舱和轴隧内的舱底水吸口均设置泥箱,直管下端或应急吸口不得装设滤网。
    7)货舱及除机器处所和轴隧外的其他舱室舱底水吸入管的开口端,应封闭在网孔直径不大于10mm的滤网箱内,滤网的流通面积应大于该舱底水吸入管截面积的两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采用的基本逻辑元件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采用的是基本逻辑元件是()。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4~1974)采用的基本逻辑元件是()。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4年以后)采用的基本元件是()。

    正确答案: 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