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及预防。”相关问题
  • 第1题:

    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及()病人;传播途径为()及()。


    正确答案:隐性感染;轻症瘫痪型;飞沫;粪便

  • 第2题:

    试述HIV职业暴露的传染源。


    正确答案: 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源包括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的血液、含血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实验室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认,却具有传染性;另外,因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内科、皮肤科、神经科、口腔科等)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所以,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在医务人员的工作中,许多情况下并不会直接接触HIV感染者的血液、有感染性的体液或含有HIV的其他体液而发生职业暴露,因此也不会感染HIV。例如,在不直接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情况下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做常规体检;接触到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尿液或汗液;关怀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和他们谈话、握手。

  • 第3题:

    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正确答案: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
    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 第4题: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试述发热反应的原因、预防及处理?


    正确答案: 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包括致热源、细菌、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它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等)而引起。多由于输液用具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或消毒保存不良;或橡胶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预防:输液用具做好去热源的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仔细检查药液。
    处理:
    ⑴轻者减慢滴注速度,重者须停止输液,保暖,并通知医生。
    ⑵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心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或激素治疗。
    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有关部门作细菌培养及热源测定。

  • 第6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正确答案:(1)病因: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病毒随咽分泌物和粪便排出病人体外,污染用具、玩具、食物或水源,易感者接触或食用后,经日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活力很强,在水或牛奶中可生存百余日,在粪便中可维持更久。4个月至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见的发病季节。
    (2)症状:潜伏期一般在5~14天之间,可短至3天,亦可长达35天。患儿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咳嗽、流涕,或有腹痛、恶心、腹泻、多汗、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弯曲时疼痛。如果神经组织损害严重,可留下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等后遗症。
    (3)预防:
    ①对诊断明确的患儿,应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0天,每日试体温并注意其健康状况,有发热及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时,应卧床休息,隔离观察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为止。
    ②加强对患者的分泌物及粪便的消毒,污染的地面宜用肥皂水或碱水洗刷。
    患儿其他物品也都应煮沸消毒或曝晒消毒。
    ③不吃秽水污染过和蝇虫接触过的食物,避免在污水中游泳,加强饮食、水源和环境卫生。
    ④按时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时禁用热水化解糖丸,以防病毒遇热失去活性。

  • 第7题:

    试述放射性肺炎的预防与治疗要点及预后


    正确答案:为了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应严格掌握放射野、时间与剂量。乳腺癌作放射治疗,最好作切线野,尽量避免肺部的损伤。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症状及体温升高。X线检查发现放射性肺炎,应及时停止放射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继发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减轻愈合时的纤维化程度,并减轻气急症状。一般用强的松,每日40mg,4次分服,以后逐渐减量,直至每日量10mg,全程约3-6周。急性严重患者须给予氧气吸入,并预防心衰。轻度急性放射性肺炎可自行消散。严重病例可发生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和右心衰竭。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及预防。

    正确答案: (1)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病人、隐性感染者及轻型瘫痪型的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后两者为最危险的传染源。(2)预防:加强卫生宣教,正确地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般首次免疫从2个月开始使用三价疫苗糖丸,每4~6周1次。共3次。4岁时再加强免疫一次。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20天,本病流行期间,小儿应暂时避免一切不急需的肌内注射及手术;对未服过疫苗糖丸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婴幼儿,应立即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和患者。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
    感染特点:以隐性感染多见,少数病人可因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引起肌肉弛缓性瘫痪后遗症,又称小儿麻痹症。病后对同型病毒免疫力持久,主要依靠中和抗体和sIgA。
    预防措施:
    1、人工主动免疫:主要对象为2个月至7岁小儿,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2、人工被动免疫:给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注射丙种球蛋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的目的及分类。

    正确答案: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正畸形,重新分配有用的肌力,稳定瘫痪的关节,争取不再依靠支架保护。手术分为四类:①畸形矫正术;②肌腱移位术;③关节稳定术;④下肢等长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是()。
    A

    患者及带毒者

    B

    AFP病例

    C

    无脊灰免疫史的儿童

    D

    高危AFP病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丹毒的治疗、护理及预防。


    正确答案: 丹毒系由B型溶血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
    治疗与护理: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变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隔离患者直至临床症状消失,患者衣被用具应消毒。
    (2)内用疗法:注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其次为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药物。加强支持疗法。
    (3)外用疗法:局部可外贴20%~50%鱼石脂软膏,患部周围皮肤可涂2.5%碘酊(面部禁用)。发于颜面者,应清洁口鼻,给漱口剂或洗鼻剂。如局部有大疱,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液,用0.1%利凡诺湿敷。
    (4)物理疗法:可选用紫外线照射。
    (5)中医疗法:治则为凉血、清热、解毒,可给普济消毒饮或五味消毒饮。
    预防:对慢性复发性丹毒应寻查患部附近有无慢性病灶,并予以清除。如发于颜面者,则应寻找鼻、咽、上颁窦及齿槽等处有无病灶并加以治疗。对下肢复发性丹毒,应追寻病因,如与足癣有关,应同时治疗足癣。

  • 第14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及预防。


    正确答案: (1)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病人、隐性感染者及轻型瘫痪型的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后两者为最危险的传染源。
    (2)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加强卫生宣教,正确地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般首次免疫从2个月开始使用三价疫苗糖丸,每4~6周1次,共3次。4岁时再加强免疫1次。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20天,本病流行期间,小儿应暂时避免一切不必需的肌内注射及手术;对未服过疫苗糖丸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婴幼儿,应立即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 第15题:

    试述奶牛酮病治疗及预防。


    正确答案: 治疗:
    1、补糖疗法: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ml,重复饲喂丙二醇或甘油(每日2次,每次500g,连用2d;随后每日250g,连用2~10d),效果很好。
    2、抗酮疗法: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600U肌肉注射
    3、对症治疗:水合氯醛首次剂量为30g,以后用7g,每日2次,连用3~5d。首次剂量较大,通常用胶囊剂投服,继则剂量较小,可放在蜜糖或水中灌服。
    预防:
    1、加强对病牛的护理,坚持合理的饲养制度,随时调整日粮组合。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
    2、增加优质青草或干草喂量。精粗料比例以3:7为宜,最大限度不超过6:4。不喂发霉,变质的干草和品质不良的青贮。
    3、防止干乳期牛过度肥胖。尤其干乳期多发胎次的牛酌情减少些精料,产前要调整好消化机能,精料中蛋白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16%。
    4、产后要逐渐增加饲料量,在产后随产奶量的增加达到20kg以上时,可口服补给葡萄糖,或添加丙酸钠或甘油等。

  • 第16题:

    试述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正确答案: 原因:
    ⑴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强的药物。
    ⑵留置针头刺激性大或放置时间太长,引起局部静脉的化学炎性反应。
    ⑶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预防:
    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⑵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或在穿刺成功后再加入,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⑶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

  • 第17题: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和患者。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
    感染特点:以隐性感染多见,少数病人可因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引起肌肉弛缓性瘫痪后遗症,又称小儿麻痹症。病后对同型病毒免疫力持久,主要依靠中和抗体和sIgA。
    预防措施:
    1、人工主动免疫:主要对象为2个月至7岁小儿,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2、人工被动免疫:给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注射丙种球蛋白。

  • 第18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的目的及分类。


    正确答案: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的目的是预防和矫正畸形,重新分配有用的肌力,稳定瘫痪的关节,争取不再依靠支架保护。手术分为四类:①畸形矫正术;②肌腱移位术;③关节稳定术;④下肢等长术。

  • 第19题:

    填空题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是____________;主要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传染及飞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为()和()。

    正确答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脊髓灰质炎的主要传染源是()及()病人;传播途径为()及()。

    正确答案: 隐性感染,轻症瘫痪型,飞沫,粪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正确答案: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
    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综合措施应是()
    A

    灭蚊与疫苗接种为主

    B

    抓好灭蚊、防蚊工作

    C

    管理好动物传染源及治疗患者

    D

    管理动物传染源及预防接种

    E

    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脊髓灰质炎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正确答案: (1)病因: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病毒随咽分泌物和粪便排出病人体外,污染用具、玩具、食物或水源,易感者接触或食用后,经日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活力很强,在水或牛奶中可生存百余日,在粪便中可维持更久。4个月至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见的发病季节。
    (2)症状:潜伏期一般在5~14天之间,可短至3天,亦可长达35天。患儿发热、乏力、头痛、咽痛、咳嗽、流涕,或有腹痛、恶心、腹泻、多汗、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弯曲时疼痛。如果神经组织损害严重,可留下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等后遗症。
    (3)预防:
    ①对诊断明确的患儿,应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0天,每日试体温并注意其健康状况,有发热及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时,应卧床休息,隔离观察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为止。
    ②加强对患者的分泌物及粪便的消毒,污染的地面宜用肥皂水或碱水洗刷。
    患儿其他物品也都应煮沸消毒或曝晒消毒。
    ③不吃秽水污染过和蝇虫接触过的食物,避免在污水中游泳,加强饮食、水源和环境卫生。
    ④按时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时禁用热水化解糖丸,以防病毒遇热失去活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