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PH值?

题目

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PH值?


相似考题
更多“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PH值?”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发酵放罐前有的罐批会PH值回升?


    正确答案: 发酵放罐应控制在菌丝接近衰老但未自溶以前,如果不注意及时放罐而发酵液中的菌丝已大量自溶,菌丝体内的碱性细胞物质释放到发酵液中,菌丝体内的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流出,导致发酵液PH值上升。

  • 第2题:

    为什么要控制溶剂系统的PH值,如何控制?


    正确答案: (1)由于抽提进料中常常带有活性氧,特别是在真空操作下的溶剂回收系统,因系统可能泄漏造成外界氧进入系统而使环丁砜发生氧化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另外也因系统再沸器周围发生过热而使环丁砜分解,形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降解物在系统中不断循环累计,使系统酸性不断增强,对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造成管道堵塞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所以对系统的酸性必须加以控制。
    (2)控制系统PH值是采用在再生溶剂罐顶加入单乙醇胺的方法来中和因环丁砜降解生成的酸性物质,加入量的多少可根据系统PH值降低情况而定。
    (3)系统贫溶剂的PH值一般控制在5.0~7.0之间,PH值降低意味着溶剂已经发生了氧化降解。

  • 第3题:

    为什么在使用莫尔法测定氯离子时要控制pH值?


    正确答案: ①莫尔法测定CL-必须在pH值为6.5—10.5的溶液中进行,最好pH值控制在6.5-7.2范围内
    ②若酸度过大,CrO42-与H+形成HCrO4-、H2Cr04,不能形成红色的Ag2CrO*4沉淀,不能指示终点;
    ③若碱度太强,Ag+会水解成AgOH,甚至形成A2O沉淀。如果水样中含有NH4+,在强碱性下转变为NH3,它能和Ag+形成[Ag(NH3)]+、[Ag(NH3)2]+等络离子,也使测定产生较大的正误差。

  • 第4题:

    如何控制发酵过程的pH值?


    正确答案:加入缓冲物质,使发酵过程的pH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达不到要求,可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碱或补料的方式来控制。

  • 第5题:

    发酵过程中pH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 发酵过程中pH是不断变化的。
    1、糖代谢特别是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当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后pH会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NH3利用后pH下降,当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pH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
    4、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化。如有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pH上升。
    5、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
    6、杂菌的污染,pH下降。

  • 第6题:

    为什么要控制系统的PH值?如何控制?控制在什么范围?


    正确答案: 由于抽提进料中常含有活性氧,特别是在真空条件下操作的回收塔系统,因系统可能泄漏造成外界氧进入系统而使环丁砜发生氧化分解产生SO2等酸性物质,另外因系统再沸器周围发生过热而使环丁砜分解形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在系统中不断积累,使系统酸性不断增强,对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系统的酸性加以控制.
    控制系统PH值的方法是采用在系统中注入单乙醇胺的方法来中和因环丁砜氧化分解生成的酸性物质,加入量的多少可根据系统PH值降低情况而定.抽提系统的PH值一般控制在6.0~8.0之间。

  • 第7题:

    简述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


    正确答案: PH值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细菌最适pH:6.5~7.5;
    霉菌最适pH:4.0~5.8;
    酵母菌最适pH:3.8~6.0;
    放线菌最适pH:6.5~8.0。
    控制发酵过程中pH值,会促进M正常生长和繁殖。
    发酵过程中pH值的控制:
    (1)调节培养基起始pH值,加入缓冲溶液(如磷酸盐)配制缓冲能力强、pH值变化不大的培养基,或尽量使盐类和碳源配比平衡。
    (2)及时加入弱酸或弱碱或通风。
    (3)酸、碱调节无效时,及时补料,有利于发酵。
    (4)生理酸性盐为氮源时,NH4+被M利用,剩下的酸根引起发酵液pH值下降,加入碳酸钙可调节pH值。
    (5)少量多次流加氨水。
    (6)反复流加尿素。通风、搅拌和M细胞内脲酶作用使尿素分解并释放出氨,培养液pH值上升;氨和培养基中营养成分被M利用形成有机酸等中间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值降低。

  • 第8题:

    发酵过程中要及时调节pH值,过酸时,要添加适当()(氮/碳)源,提高通气量。


    正确答案:

  • 第9题:

    控制发酵过程中的PH值条件,将会促进微生物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填空题
    发酵过程中要及时调节pH值,过酸时,要添加适当()(氮/碳)源,提高通气量。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pH对发酵有何影响?发酵过程中pH有哪些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 PH值在发酵过程中会影响微生物的酶活、细胞膜的渗透性、培养基组分的解离状态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比例。
    发酵过程中pH值可以通过基础培养基的配方、补料和补加酸碱、培养基加入非营养的酸碱调节剂和改变发酵条件来调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配位滴定时为什么要控制pH值,怎样控制pH值?

    正确答案: 配位滴定时,须严格控制pH值。这是因为EDTA须离解成Y4-才能配位,即系统中存在离解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相互竞争。为了保证准确滴定,满足配位平衡占主导地位,每种离子配位滴定时都有最低pH值。当然也不是pH越高越好,有的离子在pH值高时易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故须严格控制pH值。实验室中为了防止加入滴定剂时以及EDTA的电离影响介质pH值,干扰分析,通常使用缓冲溶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要控制系统的PH值?是如何控制的?控制在什么范围?


    正确答案: (1)由于抽提进料中常常带有活性氧,特别是在真空下操作的溶剂回收系统,因系统可能泄漏造成外界氧进入系统而使环丁砜发生氧化产生SO2等酸性物质,另外也因系统再沸器周围发生过热而使环丁砜分解,形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降解物在系统中不断循环积累,使系统酸性不断增强,对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造成管道堵塞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所以对系统的酸性必须加以控制。
    (2)控制系统PH值是采用在汽提塔顶控槽加入单乙醇胺的方法来中和因环丁砜氧化分解成酸性物质,加入量的多少可根据系统PH值降低情况而定。
    (3)抽提系统贫溶剂的PH值一般控制在5.5-6.0之间,PH值降低意味着溶剂已经发生了氧化分解。

  • 第14题:

    为什么要控制系统的PH值?


    正确答案: 由于抽提进料中常常带有活性氧,特别是在真空下操作的溶剂回收系统,可能泄漏造成外界氧进入系统而使环丁砜产生SO2等酸性物质,另外因系统再沸器周围发生过热而使环丁砜分解,不断积累对设备腐蚀严重.通过在回流芳烃罐加入单乙醇胺,贫溶剂的PH值控制在5.5-6.0之间,PH值降低意味着溶剂已经发生了氧化降解。

  • 第15题:

    分批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操作有()。

    • A、除氧气
    • B、消泡剂
    • C、加发酵剂
    • D、控制pH值

    正确答案:A,B,D

  • 第16题:

    为什么在发酵前期PH值上升后又会慢慢下降到一定的PH值?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稍后时葡萄糖的代谢跟上,微生物便正常利用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产物作为碳源,同时,微生物液利用培养基中的氨来合成菌体蛋白质,故而PH慢慢下降并逐渐维持稳定。

  • 第17题:

    EDTA配位滴定为什么要控制一定的PH值?


    正确答案: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稳)表示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但实际上配合物的稳定性随酸度的增加而减小,即实际用到的是条件稳定常数(K稳,)。配合物的酸效应系数随酸度的增加而减小。配位滴定要满足K稳,>108,所以只有控制溶液的PH值才能利用配位反应进行定量分析。

  • 第18题:

    简述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


    正确答案: 发酵液pH值下降主要原因:
    ①培养基碳源过多,有机酸积累;
    ②消泡油加得过多;
    ③M生理酸性物质使pH值↓。
    发酵液pH值上升主要原因:
    ①培养基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导致pH值上升;
    ②存在生理碱性物质;
    ③中间补料时,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 第19题:

    在发酵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pH,对于需氧微生物还要进行搅拌和通气。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引起发酵过程中pH上升和下降的因素有哪些,pH值的控制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 引起pH下降的因素:①碳源过量、补糖过多;②消泡油添加过量;③生理酸性物质的生成。引起pH上升的因素:①氮源过多;②生理碱性物质的生成;③中间补料,碱性物质添加过多。pH的控制:①调节基础培养基的配方,调节碳源、氮原比例和种类;添加缓冲剂。②补料控制,直接加酸加碱;补加碳源或氮源。③应急措施,改变搅拌速度或通风量,以改变溶解氧浓度,控制有机酸的的积累量及代谢速度;改变温度;改变罐压和通风量,改变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加入消泡油用量和加糖量。

  • 第21题:

    发酵过程中引起pH值变化的因素有?


    正确答案: ①基质代谢;
    ②产物形成;
    ③菌体自溶;
    ④其它:通气,染菌。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在使用莫尔法测定氯离子时要控制pH值?

    正确答案: ①莫尔法测定CL-必须在pH值为6.5—10.5的溶液中进行,最好pH值控制在6.5-7.2范围内
    ②若酸度过大,CrO42-与H+形成HCrO4-、H2Cr04,不能形成红色的Ag2CrO*4沉淀,不能指示终点;
    ③若碱度太强,Ag+会水解成AgOH,甚至形成A2O沉淀。如果水样中含有NH4+,在强碱性下转变为NH3,它能和Ag+形成[Ag(NH3)]+、[Ag(NH3)2]+等络离子,也使测定产生较大的正误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分批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操作有()。
    A

    除氧气

    B

    消泡剂

    C

    加发酵剂

    D

    控制pH值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