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史某,男,37岁,已婚,工人,于2011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3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为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与黑便。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7.2℃,P85/min,R20/min,BP130/85mmHg。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

题目

病例摘要:史某,男,37岁,已婚,工人,于2011年11月10日就诊。 患者3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为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与黑便。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7.2℃,P85/min,R20/min,BP130/85mmHg。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查血常规:WBC5.5×109/L,N55.8%,L44.2%,RBC5.5×1012/L,Hb167g/L。肝功能:ALT587U/L,TBIL192.1mmol/L。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基本资料:史某,男,37岁,已婚,工人,于2011年11月10日就诊。
主诉:巩膜及皮肤黄染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劳累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呕吐为非喷射状,伴胸闷腹胀,神疲畏寒,并出现全身皮肤及双眼黄染,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无腹痛、腹泻,无陶土便与黑便。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7.2℃,P85/min,R20/min,BP130/85mmHg。
发 育正常,营养中等,神疲不振。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双肺叩诊呈清音,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5/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柔软,右上腹部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 (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全腹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5.5×109/L,N55.8%,L44.2%,RBC5.5×1012/L,Hb167g/L。肝功能:ALT587U/L,TBIL192.1mmol/L。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中医诊断为黄疸。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小便呈浓茶色,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等,辨为阳黄之湿重于热证。
病 因病机分析: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湿热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致发病。湿遏热壅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故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湿热 下注膀胱,则小便呈浓茶色;湿热阻滞中焦,脾失升清则神疲乏力;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皆为湿重于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年轻男性,急性起病。
2、临床症状: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色,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
3、查体:T37.2℃,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上腹部轻微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5×109/L,N55.8%,L44.2%,RBC5.5×1012/L,Hb167g/L。肝功能:ALT587U/L,TBIL192.1mmol/L。
西 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黄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黄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轻度的食欲不振,无皮肤瘙痒,黄疸轻度短暂,颈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 总数往往增多,有大量异型淋巴细胞;而本病食欲不振显著,可有皮肤瘙痒,黄疸较显著、少见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有少数异型淋巴细胞。二者 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黄疸(湿重于热)
西医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藿香12g,白豆蔻12g,陈皮12g,苍术15g,厚朴15g,半夏12g,茵陈蒿15g,车前子(包)15g,茯苓12g,苡仁20g,黄芩12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1、消化道隔离。
2、注意饮食卫生。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
2、抗病毒治疗 可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泛昔洛韦、阿地福韦等。
3、护肝药物 可用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
更多“病例摘要:史某,男,37岁,已婚,工人,于2011年11月”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48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因工作原因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有所改善。近1个月因工作繁忙再次出现情绪低落,伴急躁易怒,前来就医。刻下症见:情绪低落,时有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痛耳鸣,食后呃逆频频,大便秘结,夜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情绪低落1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低落1年,诊断为郁证。患者肝气不疏,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故性情急躁易怒,头痛耳鸣;肝络失和,故双胁胀满;肝胆火热伤津,故口干口苦;肝木横克脾土,胃气上逆,故食后呕逆频频;心神受扰,故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综上,辨证为气郁化火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郁证与癫证的鉴别:二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郁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胸胁胀满、急躁易怒为主要表现,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癫证则可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临床表现,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 中医证候诊断:气郁化火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剂:丹栀逍遥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夏某,女,58岁,已婚,工人。2015年1月14日初诊。患者喘证已历多年,今冬发作加甚。现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候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脉软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型诊断:虚喘之肺气虚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患喘证多年,喘促短气为主症,辨病为喘证。现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脉软弱,辨证为虚喘之肺气虚耗。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哮必定兼喘。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剂名称: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五味子6g,黄芪20g,炙甘草6g,茯苓15g,桑白皮10g,干姜6g,紫菀10g,麦冬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何某,男,42岁,已婚,干部。2015年9月10日初诊。患者便血1个月,平时嗜食辛辣。便血色鲜,量较多,血便不相混,便时硬核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查体:肛门指检于截石位3、7、11点见光滑的团块,质软无压痛。舌苔黄腻,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肛裂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痔。中医证型诊断:湿热下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便血色鲜,量较多,血便不相混,便时硬核脱出肛门外,便后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为主症,辨病为痔。现症见查体:肛门指检于截石位3、7、11点见光滑的团块,质软无压痛。舌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湿热下注证。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中医病证鉴别:便鲜血,量较少,肛门疼痛剧烈,呈周期性,多伴有便秘,局部检查可见6点或12点处肛管有梭形裂口。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剂名称:脏连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猪大肠6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方某,男,43岁,已婚,工人。2015年9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出差,次日出现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风燥伤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干咳,连声作呛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伴恶风,发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脉浮数,辨证为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名称:桑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桑叶10g,薄荷(后下)10g,淡豆豉10g,杏仁6g,前胡10g,牛蒡子10g,南沙参15g,浙贝母10g,天花粉10g,梨皮10g,芦根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54岁,已婚,农民。2013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阴阳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肺痨病日久,咳逆少气,痰中或见夹血,血色暗淡,潮热、形寒、自汗、盗汗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声嘶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五更腹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滑精、阳痿,舌光质红少津,脉微细而数。辨证为阴阳两虚。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虚劳均为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治法:滋阴补阳。方剂名称:补天大造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人参60g,黄芪90g,白术90g,当归45g,山药45g、阿胶30g,山茱萸60g,麦冬60g,枸杞子60g,生地120g,河车粉(兑服)30g,五味子90g,鹿角(熬膏)500g、龟板(熬膏)240g。以龟鹿胶和药,加炼蜜为丸。每早开水送下12g。

  • 第8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宋某,男,27岁,已婚,建筑工人。2015年3月2日初诊。患者两个月前出现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现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损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润肺。方剂名称:月华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北沙参9g,麦冬15g,天冬10g,玉竹12g,百部10g,白及10g,百合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25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风凉后出现头昏、乏力等症,1天前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现症: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病。中医证型诊断:风痰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为主症,辨病为痫病。现症见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辨证为风痰闭阻证。病机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方剂名称:定痫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30g,全蝎15g,僵蚕15g,川贝母30g,胆南星15g,姜半夏30g,竹沥(兑服)6g,石菖蒲15g,琥珀15g,远志20g,茯苓30g,陈皮20g,丹参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1题:

    病例摘要:郭某,女,45岁,已婚,工人。2015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下午低热三年。现症: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血瘀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午低热三年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辨证为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活血化瘀。方剂名称: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0g,川芎9g,赤芍10g,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柴胡6g,枳壳9g,桔梗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2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证。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反复发痫不愈为主症,辨病为痫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鉴别。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方剂名称: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10g,茯苓12g,白术9g,炙甘草3g,陈皮6g,姜半夏6g,当归9g,丹参6g,熟地10g,酸枣仁10g,远志3g,五味子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3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46岁,已婚,工人。2015年6月11日初诊。患者1周前曾出差外地,3天前突发高热,次日出现皮肤,目睛发黄。现症: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阳黄)。中医证型诊断:疫毒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目睛发黄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辨证为疫毒炽盛证。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剂名称:千金犀角散加味。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水牛角(先煎)30g,黄连30g,栀子30g,大黄(后下)15g,板蓝根15g,生地15g,玄参15g,丹皮15g,茵陈15g,土茯苓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于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常年居住于潮湿阴冷环境中。1月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现症: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着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名称: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麻黄6g,桂枝9g,制川乌(先煎)3g,当归10g,川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4年2月4日初诊。患者吸烟史30余年,近期出现呛咳、胸疼,痰中带血。现症: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癌。中医证型诊断:阴虚毒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长期吸烟,近期出现呛咳、胸疼,痰中带血为主症,辨病为癌病之肺癌。现症见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咳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于结,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辨证为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中医病证鉴别:肺痈患者也可有咳嗽、咳痰、发热的临床表现,应注意鉴别。典型的肺痈是急性发病,高热,寒战,咳嗽,咳吐大量脓臭痰,痰中可带血,伴有胸痛;肺癌发病较缓,热势一般不高,呛咳,咳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伴见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肺癌患者在感受外邪时,也可出现高热、咳嗽加剧等症,此时更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和血的病原体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5g,甘草6g,桑叶9g,天花粉15g,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30g,紫背天葵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章某,女,58岁,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患者于3天前受热后出现鼻痒、喷嚏,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现症:喉中哮鸣声如吼,喘而气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型诊断: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症,辨病为哮病。喉中哮鸣声如吼,喘而气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剂名称:定喘汤。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黄芩4.5g,桑白皮9g,杏仁4.5g,半夏9g,款冬9g,苏子6g,白果9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络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为主症,辨病为中风。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中医病证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剂名称: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2g,桃仁3g,红花3g,赤芍5g,归尾6g,川芎3g,地龙3g,牛膝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病例摘要:朱某,男,37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1日初诊。患者经某医院诊断为肺结核后,抗结核治疗中,近1个月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虚火灼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午后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夜寐盗汗,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口渴,心烦失眠,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辨证为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亦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降火。方剂名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南沙参15g,北沙参15g,麦冬20g,玉竹15g,百合20g,百部15g,白及9g,生地15g,五味子10g,玄参10g,阿胶(烊化)6g、龟板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3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4题:

    患者男,41岁。目前处于昏迷状态。属于社会状况评估的是()

    • A、已婚,无过敏史
    • B、患者入院前性格内向
    • C、姓名:王某性别:男性年龄:41岁
    • D、经济状况差,家庭关系良好
    • E、民族:汉族职业:工人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