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白塞病的诊断要点。

题目

简述白塞病的诊断要点。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白塞病的诊断要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白塞病的皮肤损害及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1)皮肤损害:发生率为60%~80%,皮损类型较复杂,常见的有:①结节性红斑样皮损:好发于下肢(尤以小腿),皮损为多个蚕豆至胡桃大小的皮下结节,呈淡红、暗红或紫色,自觉疼痛和压痛,一般1个月左右消失,但新皮损可不断出现,极少破溃;②毛囊炎样皮损:见于头面、胸背、下肢、阴部等处,皮损为丘脓疱疹,周围红晕较宽,皮损多少不一,可反复出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③同形反应:用生理盐水皮内注射、无菌针头皮内刺入及静脉穿刺等均可在受刺部位于24小时左右出现毛囊炎样皮损或脓疱,48小时左右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此种反应阳性者达40%~70%,有诊断价值。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生殖器溃疡及皮肤损害可先后发生,少数患者无眼部损害称为不全型。(2)诊断标准复发性口腔溃疡:由医生或患者发现的较小或大的阿弗它溃疡以及疱疹样溃疡,每年至少发作3次,加上以下4点中的2点: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由医生或患者发现的溃疡或结痂。②眼部损害: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裂隙灯下显示玻璃体病变或眼科医生发现视网膜血管炎。③皮肤损害:医生或患者发现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脓疱样皮损或医生发现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青春期后出现痤疮样结节。④针刺反应阳性:24~48小时后由医生观察。

  •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白塞病的皮肤损害及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 (1)皮肤损害:发生率为60%~80%,皮损类型较复杂,常见的有:①结节性红斑样皮损:好发于下肢(尤以小腿),皮损为多个蚕豆至胡桃大小的皮下结节,呈淡红、暗红或紫色,自觉疼痛和压痛,一般1个月左右消失,但新皮损可不断出现,极少破溃;②毛囊炎样皮损:见于头面、胸背、下肢、阴部等处,皮损为丘脓疱疹,周围红晕较宽,皮损多少不一,可反复出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③同形反应:用生理盐水皮内注射、无菌针头皮内刺人及静脉穿刺等均可在受刺部位于24小时左右出现毛囊炎样皮损或脓疱,48小时左右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此种反应阳性者达40%~70%,有诊断价值。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生殖器溃疡及皮肤损害可先后发生,少数患者无眼部损害称为不全型。
    (2)诊断标准
    复发性口腔溃疡:由医生或患者发现的较小或大的阿弗它溃疡以及疱疹样溃疡,每年至少发作3次,加上以下4点中的2点: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由医生或患者发现的溃疡或结痂。②眼部损害: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裂隙灯下显示玻璃体病变或眼科医生发现视网膜血管炎。③皮肤损害:医生或患者发现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脓疱样皮损或医生发现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青春期后出现痤疮样结节。④针刺反应阳性:24~48小时后由医生观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白塞病的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白塞病的诊断要点:
    (1)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3次以上发作。
    (2)复发性外阴溃疡。
    (3)反复发作色素膜炎与视网膜血管炎。
    (4)四肢多部位皮肤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
    (5)全身各器官损害:神经、肺、大血管、消化道、肾受累。
    (6)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与ENA多肽七项阴性,可有APL、c-ANCA阳性,补体正常。
    (7)50%患者HLA-B5或B51(+)。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诊断颅底骨折的要点及其X线诊断要点。

    正确答案: 颅底骨折不少是颅顶骨折线向颅底延伸所致,单纯颅底骨折的诊断较困难,宜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
    (1)鼻旁窦混浊或积液:额窦和筛窦混浊积液提示前颅底骨折,蝶窦混浊积液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乳突气房混浊提示岩骨骨折。
    (2)颅内积气和脑脊液漏:提示颅底鼻旁窦和乳突部位骨折伴有局部脑膜撕裂损伤。
    (3)鼻咽腔顶部软组织肿胀增厚:提示中颅窝底骨折。但需注意,上述征象缺乏时,并不能排除颅底骨折的可能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