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的一项改进措施是:()。A.柱采用高强混凝土B.增加薄弱层各柱的纵向钢筋C.该薄弱层柱全高加密箍筋D.加大薄弱层柱子的截面尺寸

题目
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的一项改进措施是:()。

A.柱采用高强混凝土

B.增加薄弱层各柱的纵向钢筋

C.该薄弱层柱全高加密箍筋

D.加大薄弱层柱子的截面尺寸


相似考题
更多“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宜优先采用的一项改进措施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10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箱形基础顶为嵌固端,房屋高度为36.4m。首层层高为4.0m,2~10层层高均为3.6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沿该建筑物竖向框架结构的层刚度无突变,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分布均匀。已求得首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0.45。1~3层柱截面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配筋均相同。按实配钢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边柱、中柱的受剪承载力分别为:边柱Vcua1=678kN,中柱Vcua2=960kN。罕遇地震作用下首层弹性地震剪力标准值为36000kN。试问,下列何项主张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作答。
    (A) 不必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B) 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且必须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C) 通过调整柱实配钢筋Vcua1和Vcua2增加5%后,可不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D) 可采用弹塑性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将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乘以增大系数1.90


    答案:D
    解析: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2条第1款,结构需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答案A错误;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3条第1款,答案(B)错误;
    通过调整首层柱实配钢筋边柱、中柱受剪承载力增加5%后:
    ξy=1.05x0.450=0.4731~3层柱截面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相同,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3条第1款和表5.5.4,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为1.90。答案(D)正确。

  • 第2题:

    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风荷载作用,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都取1.0。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甲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

  • 第3题:

    2、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风荷载作用,荷载和作用的分项系数都取1.0。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甲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

  • 第4题:

    下列关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相关论述,其中哪一项不正确?
    (A)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应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B) 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薄弱层验算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所处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特征周期选用不少于两组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C) 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时,不需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D) 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规范规定的简化计算方法


    答案:C
    解析:
    (C) 解答: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 —2002) 4.6.4条第1款,答案(A) 正确。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5.5.2条第1款,答案(B)正确。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02) 5.5.1条第3款,答案(C)错误。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5.5.1条第1款,答案(D)正确。

  • 第5题: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要求结构薄弱层或部位的弹塑性层间侧移不得超过层高的 。

    A.1/40

    B.1/50

    C.1/60

    D.1/70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