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赏析。(第7题,共2分)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甲】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题目

(一)诗词赏析。(第7题,共2分)

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齐之习辞者也

B.王曰,何坐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相似考题
更多“(一)诗词赏析。(第7题,共2分)品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甲】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相关问题
  • 第1题:

    (三)阅读《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资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乘车人自认为凭什么条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驾”?


    正确答案:

    【答案】“马良”、“用多”、“御者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文章信息能力。要在读懂文言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将课文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 第3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1.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2.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3.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日 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将课文第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教材中课文的理解情况。

  •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1.有句话是“橘生淮南则为橘”,同学们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一部分同学能够答出)
    明确:“橘生淮北则为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说橘生长的环境不同,味道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跟这句话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使”是什么意思 (一部分同学能够答出)
    明确:出使。这句话的意思是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范读课文,明确课文字词读音和重点词语含义。
    2.学生读课文,思考晏子是谁。教师请同学介绍晏子(国家、特点等)。
    3.文章写了关于晏子出使楚国的什么事情 教师指名同学回答。
    明确: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刁难,晏子机智勇敢,维护祖国尊严。
    4.教师请同学复述课文,理清文章叙事思路。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和形象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读出楚王的虚伪狡诈,读出晏子的凛然正气,感受晏子的机智灵活和对祖国尊严的维护。
    2.小组讨论,总结晏子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以国家尊严为重、热爱祖国
    四、再读课文,巩固拓展
    1.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再次感受晏子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点;再次感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含义;再次感受晏子的爱国之情。
    请同学说一说学习完本课的感受,教师引导同学注意言语的表达艺术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晏子使楚的其他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们听。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背诵课文。

  • 第5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编者将这两首诗选编在同一课中,其意图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温词属于婉约派词作,而范词则属于豪放派词作。两者主题不同,类型不同,编者借此将其选编在同一课中,意在通过两首词作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两类诗词的不同,体会婉约派词作与豪放派词作在创作主题、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区别,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 第6题:

    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正确答案:“之”:助词; “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 “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 第7题:

    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臵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正确答案:"之":助词;"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 第8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正确答案: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第9题:

    (材料 l)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正确答案: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 第10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诗歌: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巅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编者将这两首诗选编在同一课中,其意图是什么?

    正确答案: 温词属于婉约派词作,而范词则属于豪放派词作。两者主题不同,类型不同,编者借此将其选编在同一课中,意在通过两首词作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两类诗词的不同,体会婉约派词作与豪放派词作在创作主题、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区别,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下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正确答案:
    (1)标点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2)翻译
    燕国人反抗了,齐宣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要忧心。大王认为和周公相比谁更仁义有智慧?”齐宣王说:“唉,你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周公知道管叔会叛乱还派他去,是不仁义。不知道他会叛乱派他去,是不聪明。仁义和智慧,连周公都没有做到极致,更何况是大王呢?我请求让我去见见孟子和他辩解一番。”见到孟子后,陈贾说:“周公是什么人呢?”孟子说:“它是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去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的。”(陈贾说)“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也有过错了?”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有这样的过错不也很正常吗?而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立即改正,当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反而将错就错。而且古代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百姓们都看得到。等到他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仅是将错就错,还要想办法遮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范仲淹的《渔家傲》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后两句()。

    正确答案: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以“秋思”为题的《渔家傲》是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疆时的感怀之作,“渔家傲”是词牌名。

    B.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并以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之不同。

    C.词的下片集中抒发边塞将士的愁思,反映出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心理。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互文的形式,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D.全词意境悲凉,与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起为宋词婉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1.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2.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3.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 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日 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教学方案就是一堂课简要的几个教学环节,一般由四五个环节组成,即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拓展迁移、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一般书写方案只要各步骤清晰,问题明确,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就可以。

  • 第15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 ”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课后练习
    一、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二、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单元导语
    本文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
    (2)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能使用常用古汉语辞典,解决并积累文言文词语;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设定为知识目标。
    ②本文是一篇经典课文,故事情节清晰,引人人胜,文章中的人物对话也很有特色。所以将“通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人物语言特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感受晏子的一生正气、杰出的论辩才能和热爱国家的凛然气节,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品质”设定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第16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以上两首诗歌的诵读基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解析:
    两首诗词分属宋词的两大流派,风格差别较大。前者为婉约派词作,辞情蕴藉,主要写闺中思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诵读时轻柔缠绵;后者为豪放派词作,气象阔大,主要写边塞战事,充满刚劲肃杀之气,抒发了边关将士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悲苦之情,诵读时苍凉悲壮。

  • 第17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 第18题:

    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正确答案:燕然未勒归无计

  • 第19题:

    阅读下列诗歌: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巅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编者将这两首诗选编在同一课中,其意图是什么?


    正确答案:温词属于婉约派词作,而范词则属于豪放派词作。两者主题不同,类型不同,编者借此将其选编在同一课中,意在通过两首词作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两类诗词的不同,体会婉约派词作与豪放派词作在创作主题、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区别,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 第20题:

    阅读下列诗歌: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巅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以上两首诗歌的诵读基调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两首诗词分属宋词的两大流派,风格差别较大。前者为婉约派词作,辞情蕴藉,主要写闺中思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诵读时轻柔缠绵;后者为豪放派词作,气象阔大,主要写边塞战事,充满刚劲肃杀之气,抒发了边关将士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悲苦之情,诵读时苍凉悲壮。

  • 第21题: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正确答案: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 第22题:

    问答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正确答案: 翻译: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正确答案: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