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14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

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14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而:


相似考题
更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14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5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4)陶后鲜有闻 鲜


    正确答案:
    (二)9(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10(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1.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 第2题:

    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q-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
    “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作者清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新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情三个方面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有关阅读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再加上本文的可读性强,因此要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3)从学情上看,八年级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尚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文言知识是以前还没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有对字词的落实,又要有对本文写法及文章中心的掌握,能够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 第3题:

    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q-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
    “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爱莲说》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1)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君子)
    既然这样作比,那么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逐步获取信息和新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和牡丹 (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探究完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赏析)
    (分析完课文,进入总结环节)
    (6)总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文仅用119个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沽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莲花的朴素美,文章的语言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美。作者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第4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实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的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2、反复品读文章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作为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 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教学方案就是一堂课简要的几个教学环节,一般由四五个环节组成,即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拓展迁移、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一般书写方案只要各步骤清晰,问题明确,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就可以。

  • 第5题:

    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q-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
    “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为本篇课文设计一道至少包括4个文言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