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道德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从法与道德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A.唐律的制定者认为法律必须以儒家道德为基础 B.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与法律界限模糊 C.反映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古代国家法律的重要影响 D.是“明刑弼教”思想的表现

题目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道德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从法与道德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唐律的制定者认为法律必须以儒家道德为基础
B.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与法律界限模糊
C.反映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古代国家法律的重要影响
D.是“明刑弼教”思想的表现

相似考题
更多“《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道德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从法与道德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律疏议》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

    A.等级特权思想

    B.宗法伦理思想

    C.维护皇权思想

    D.德主刑辅,以礼率律的思想


    参考答案:ABCD

  • 第2题:

    在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关于“礼”与“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礼法结合,礼主法辅,法为礼的重要实施手段
    B.礼法结合,法主礼辅,礼为法的实施提供道德基础
    C.立法并重,两种社会规范分别从不同方面调整社会关系
    D.立法并重,将所有法律规范道德化,将所有道德规范法律化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第二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儒家主张“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无论人性善恶,统治者都应规范自身行为,以道义和仁爱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贯彻“德治”,以道德的力量使人改恶从善。法律是事后惩罚,是道德的辅助手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 第3题:

    《唐律》开篇言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如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根据上述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唐律》“礼律合一”的统治方法体现了对西周“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法律思想的承袭。

    B.《唐律》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礼律合一”的思想和方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C.《唐律》注重“礼律合一”的理论基础,是汉代中期儒家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策略思想。

    D.《唐律》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同受西周法律思想影响,都主张和实行礼刑合一。

    答案:A,C,D
    解析:
    西周时期的法制思想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汉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据此,AC选项均错误。D选项明显错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重视刑罚的价值,主张重刑主义,与《唐律》和西周的法律思想迥异。

  • 第4题:

    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
    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
    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B
    解析:
    解析: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 第5题:

    请对下列文字进行简要分析。
    《唐律疏议-斯狱律》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答案:
    解析:
    这是唐代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其意思是,司法官进行案件审判时,必须将判决该案所适用的律、令、格、式中的条文规定明确列出,否则就要处以笞三十的处罚。对于皇帝针对一时一事所发布的敕令,未经立法程序上升为普遍法律的“永格”的,不得引用以为“后比”。如果任意引用而致断罪有出入者,属故意,以故出故入罪论处;属过失,以过失出入罪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司法官严格、准确适用法律来追求司法公正的意图,对于避免司法冤案具有积极意义。

  • 第6题:

    下列哪些法律思想是《唐律疏议》中的()。

    • A、维护等级特权
    • B、刑无等级,一断于律
    • C、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 D、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正确答案:A,C,D

  • 第7题:

    东汉以来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 A、《法经》
    • B、《九章律》
    • C、《大清律例》
    • D、《唐律疏议》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法是通过立法把儒家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正确答案:《唐律疏议》的颁行

  • 第9题:

    中国古代关于德与刑的关系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以此为指导,道德教化与刑罚处罚结合,形成了当时“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 B、秦朝推行法家主张,但并不排斥礼,也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 C、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 
    • D、宋朝以后,理学强调礼和律对治理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 

    正确答案:A,C,D

  • 第10题:

    单选题
    《唐律》是中国封建制立法的缩影,其立法原则是()
    A

    敬天法祖

    B

    一准乎礼

    C

    德主刑辅

    D

    儒表法里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唐律疏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
    (2)德礼和刑罚对行政教化之不可缺少。
    (3)礼的精神已经完全熔化在律文之中,体现了礼主刑辅,礼法相结合的思想。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唐代统治者将礼义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则上完全统一起来,长孙无忌在《唐律疏议序》中将德刑关系概括无“本”与“用”的关系,即原则与手段的关系,将礼的精神完全融化于律中,礼之所许,律亦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许,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元代人在《唐律疏议序》中说:“乘之(指唐律)则过,除之则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表达了对唐律的敬畏之心。下列关于唐律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2016年真题]
    A

    促使法律统治“一准乎礼”,实现了礼律统一

    B

    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立法技术高超,结构严谨

    C

    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D

    对古代亚洲及欧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其立法渊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唐律疏议》总结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实现了礼律统一
    BC两项,唐朝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D项,唐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朝鲜《高丽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但《唐律疏议》并不是欧洲诸国立法渊源。

  • 第13题:

    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纲常礼教与封建法律的结合,自汉代开始以来,历经数百年的演化渗透和融合过程,至唐代臻于完善,使唐律成为封建纲常法典化的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礼”与“法”的合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唐律的“一准乎礼”,是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最能准确概括这段话意思的是( )。

    A.唐律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B.唐律的儒家礼教纲常作为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

    C.礼与法的结合,在唐代臻于完善

    D.“一准乎礼”,是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A
    这段话的结构是总一分关系,首先总的说明唐律体现了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后面分述唐律的渊源和发展,最后“一准乎礼”是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其不是中心。故选A。

  • 第14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B.《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C.《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D.《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答案:B,C
    解析:
    【详解】
    A项混淆了隋唐立法的时间顺序。隋唐时的立法顺序为:《开皇律》、《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的完备标志 着中华法系的成熟。在整个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唐律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律的立法 思想、原则、篇章体例、法律内容都集前朝立法之大成,同时唐律又对后世的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封建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贞观年间,因为对于礼法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所以在《永徽律疏》编订时就确立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唐律“一准乎礼”。D项不正确,它混淆了晋朝的《泰始律》与《永徽律疏》。《泰始律》是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由张斐、 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从而具有了与律文同等的法律地位,《泰始律》又称为 “张杜律”。

  • 第15题:

    元代人在《唐律疏议序》中说:“乘之(指唐律)则过,除之则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表达了对唐律的敬畏之心。下列关于唐律的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A.促使法律统治“一准乎礼”,实现了礼律统一
    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立法技术高超,结构严谨
    C.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D.对古代亚洲及欧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其立法渊源

    答案:D
    解析: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
    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
    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A,C,D
    解析:
    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 第17题:

    唐律“一准乎礼”,而“礼者为异”的思想是通过()表现的。

    • A、特权保护
    • B、优待官贵
    • C、良贱异法
    • D、宗法等级

    正确答案:B,C

  • 第18题: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①则天顺时,法自君出②礼律结合,法有差等③德主刑辅,先教后刑④据经解律,引经决狱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包括()。

    • A、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 B、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 C、维护等级特权
    • D、一断以律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唐律疏议》的完成标志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 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 C、《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 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单选题
    东汉以来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A

    《法经》

    B

    《九章律》

    C

    《大清律例》

    D

    《唐律疏议》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用儒家经义改造法律的最好方法是通过立法把儒家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因此,东汉以后持续地开展了引礼入法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至唐代得以完成。这一过程完成的标志是()。

    正确答案: 《唐律疏议》的颁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唐律“一准乎礼”,而“礼者为异”的思想是通过()表现的。
    A

    特权保护

    B

    优待官贵

    C

    良贱异法

    D

    宗法等级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