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A.下降 B.与GDP的增长同步 C.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 D.与同期财政支出同步

题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

A.下降
B.与GDP的增长同步
C.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
D.与同期财政支出同步

相似考题
更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

    A.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

    B.下降

    C.与GDP的增长同步

    D.其增长水平低于GDP的增长


    正确答案:A

  • 第2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A.下降
    B.与GDP的增长同步
    C.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D.其增长水平低于GDP的增长

    答案: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 第3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 A、下降趋势
    • B、保持同步
    • C、上升趋势
    • D、时降时升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后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是()。

    • A、不断增长
    • B、不断下降
    • C、先下降后增长
    • D、先增长后下降

    正确答案:C

  • 第5题: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各国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这一比重也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用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滑。
    (2)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 第6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是()。

    • A、基本建设支出
    • B、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 C、行政管理支出
    • D、国防支出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是()。

    • A、上升
    • B、下降
    • C、保持平稳
    • D、时高时低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具体构成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
    ②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入了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陆续恢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形成现代“双层”银行体系框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目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前身分别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改善垄断经营局面,提高效率,2003年末,又开始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获得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之后,几家银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的路径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四家银行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自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在筹建之初以国有资本为主,而且大多没有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近些年则先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创造上市条件,以期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
    1994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当时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遵循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2007年初,按“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国家开发银行将最先被打造成商业银行。
    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截止2001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目前,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接近尾声,它们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业务范围和经营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开始向商业化转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多元化步伐,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并开始柜台交易。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各类证券公司、基金组织随之发展起来。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资产约1.8万亿元,净资本约31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泰证券等。但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而且规模小、竞争力低。近年来,部分证券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过度已在酝酿中。我国的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首先推出的是封闭式基金,2000年开始推出开放式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也有发展。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1988年以前,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后来,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1988年3月和1991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建立。1998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撤销,业务由其三家子公司管理。近年又成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及代表处。
    ⑤此外,我国金融体系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例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06年末新增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近几年也有非常迅速的发展。
    为对迅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2)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显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要求开通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为之服务。不同金融中介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给社会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高效率地发挥其带动整个经济的能动作用。
    ②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是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无论是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造、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还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都体现了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不断提高效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不但增强了专业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而且有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和逐步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国外的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还是管理方面都已经成熟,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只有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④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并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突破分业经营界限,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
    A

    下降趋势

    B

    保持同步

    C

    上升趋势

    D

    时降时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曾一度出现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支出一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 第10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关税贸易措施()
    A

    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B

    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C

    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D

    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趋势是()。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平稳

    D

    时高时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世界大趋势不同。

  • 第12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关税水平()
    A

    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B

    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C

    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D

    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是( )。(第二章)

    A.基本建设支出 B.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国防支出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格局将持续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具体构成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成为我国唯一的银行,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
    ②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入了逐步恢复、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陆续恢复了几个主要的商业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形成现代“双层”银行体系框架。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目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它们的前身分别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改善垄断经营局面,提高效率,2003年末,又开始对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获得外汇储备注资,交通银行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之后,几家银行按照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境内外进行IPO的路径进行改革。经过改革,四家银行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自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在筹建之初以国有资本为主,而且大多没有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近些年则先后实行了股份制改造。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其他未上市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创造上市条件,以期加速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
    1994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当时的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1994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遵循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原则,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2007年初,按“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国家开发银行将最先被打造成商业银行。
    1999年3-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截止2001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到2006年3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目前,随着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收的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接近尾声,它们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业务范围和经营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开始向商业化转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快多元化步伐,同时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债券和股票初露头角,并开始柜台交易。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各类证券公司、基金组织随之发展起来。截至2008年4月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资产约1.8万亿元,净资本约3100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泰证券等。但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而且规模小、竞争力低。近年来,部分证券公司向投资银行的过度已在酝酿中。我国的投资基金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产生于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首先推出的是封闭式基金,2000年开始推出开放式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也有发展。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各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1988年以前,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后来,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1988年3月和1991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建立。1998年10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撤销,业务由其三家子公司管理。近年又成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许多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及代表处。
    ⑤此外,我国金融体系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种类不断增加,例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06年末新增的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近几年也有非常迅速的发展。
    为对迅速发展和日益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发展并不断完善。1992年10月,中国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分离出来。
    (2)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显著,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日益要求开通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为之服务。不同金融中介根据其自身特点提供给社会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高效率地发挥其带动整个经济的能动作用。
    ②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是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不断向市场化、商业化过渡。无论是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离、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分离、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造、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还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都体现了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不断提高效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不但增强了专业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而且有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③金融机构的现代化和逐步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不断努力。国外的金融机构体系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在制度还是管理方面都已经成熟,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只有在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才能少走弯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平台。
    ④在未来,我国的金融体系将继续向着多样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并且根据实际经济状况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也使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突破分业经营界限,逐步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进。

  • 第15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关税水平()

    • A、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 B、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 C、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 D、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 第17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关税贸易措施()

    • A、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 B、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 C、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 D、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特点是( )。

    • A、不断下降
    • B、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水平
    • C、与GDP的增长同步
    • D、其增长水平低于GDP的增长水平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 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
    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
    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趋势是(  )。
    A

    下降

    B

    保持平稳,变化不大

    C

    上升

    D

    基本平稳,但个别年份上升较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财政支出规模。各国有所不同,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这一比重也有所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具有必然性。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政府扮演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生活必需用品由政府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甚至更新政策改造投资均由国家拨付。在这种体制下,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必然高。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滑。
    (2)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影响了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呈现出的变化特点是( )。
    A

    不断下降

    B

    其增长水平超过GDP的增长水平

    C

    与GDP的增长同步

    D

    其增长水平低于GDP的增长水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是()。
    A

    基本建设支出

    B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C

    行政管理支出

    D

    国防支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