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⑴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运动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和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之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⑵书院改办学堂 1898 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明确宣示:从今以后,王公大臣、土子以及庶民百姓,都要兼习中、西学。随后,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社学、义学等也要一律中、西学兼习。凡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也一律改为学堂,并鼓励绅民捐资兴学。⑶改革科举制度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等专门之课科,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宣布以后的取土以“实学实政”为主,不以楷法优劣为取舍标准,科举考试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虽然百日维新失败后恢复了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但经此改革之后,人们开始向往富有生机的新式教育,科举应试人数锐减

  • 第2题:

    简述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
    解析:
    1871年明治政府开始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我们一般从教育的阶段性来分析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高等教育方面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鼓励兴办私立高等学校。(3)兴办女子学校。其意义为:(1)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2)推进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普及了文化,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4)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打破了官员阶层唯士族所垄断的局面;(5)后期,教育与军国主义思想的结合,促使日本最终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 第3题:

    简述八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 第4题:

    清末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等。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还创办了各种学会,如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并发行了各种报刊,如《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创办京师大学堂。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创办京师大学堂,不仅要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掌握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 (4)改革科举制度。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5)书院改学堂。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 第5题:

    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