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价值澄清学派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贡献,在于提供给了教师教材和策略性建议。价值澄清策略包括三种特定的方法澄清应答法、价值单填写法和价值观延续讨论法。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枯燥古板、忽视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弊端,这三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更灵活有趣,并充分重视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对于那些不满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人而言,这三种教学方法更明确、直接和容易理解。此外,价值澄清理论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建议,方便教师把此方法运用于他们的教学中。由于价值澄清学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使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由于其过于坚持道德相对主义的实践倾向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具体而言,从优越性来说,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弊端来看,近年来,澄清是非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模式是反理性的,它对价值的个性特征的过分强调,极易倒向极端个人相对主义。在德育实践中,如果任凭以个人价值观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身的社会行为,其结果必然变得混乱和出现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更多“简析价值澄清理论的利弊。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王安石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

    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病,从变法图强,兴利除弊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二是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包括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武事等三个方面。可见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同注重探究“心性”“天理”的理学家的教育思想迥然异趣。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对后来南宋事功学派以及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育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 第2题:

    简析解释错觉产生的几个主要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目前对错觉的产生有三种解释:

    (1)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描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为了克服眼动理论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传出准备性假说。认为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的运动指令而造成的。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备性,即使眼睛没有运动,错觉也会发生。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该理论,这是神经生理季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似的位移,引起几何图形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在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常性误用理论把错觉与知觉的恒常性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在大小知觉的场合,当距离改变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变化,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而视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人们由于错误地利用了知觉的恒常性的特性,就会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因而出现大小错觉。由于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 第3题:

    简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持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避免孤立,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一般会首先对周围“意见气候”环境进行观察。发现自己属于多数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公开自己的意见;反之则屈从于社会压力转向“沉默”。
    意见表明和沉默的社会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优势增大,这种意见优势反过来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没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而大众传播正是“优势意见”的主要制造者。

  • 第4题:

    简析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
    解析:
    在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理论体系中, “劳作学校”理论既是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 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905年,凯兴 斯泰纳在汉堡所作的《小学校的改造》的讲演 中,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 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 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 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他的“劳作教育”理论被称作“国家主义的 劳作教育”论或“公民教育的劳作学校”论。他 强调的是要造就对国家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注 重个人的发展。与当时一般的新教育和进步教 育者相比,凯兴斯泰纳更为重视的是教育的社会 功效。作为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凯兴斯泰 纳教育理论不仅在德国,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 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 第5题:

    简析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的利弊.
    书面沟通的优点;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表达方式上比口头沟通更为详尽.其缺点是受时间限制,适应情况能力较差,容易影响受讯者的情绪等;
    口头沟通的好处是;简便易行;沟通双方都有向对方反映的机会,可以当场解决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其缺点是;受到时空的限制;随机性强;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