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民用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倍采用。A、1.05B、1.1C、1.15D、1.2

题目
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民用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倍采用。

A、1.05

B、1.1

C、1.15

D、1.2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民用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倍采用。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论述,何项观点不符合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2014年真题]

    A. 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B. 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体系,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C.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只要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之间的关系满足一定的限值,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D.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中的轴向压力,采用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答案:A
    解析:
    考查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一些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相关论述的理解;
    【解析】
    A项错误,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2.2条及其条文说明规定,对于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一般仍可采用基本风压值确定。
    B项正确,根据条文说明第3.1.5条规定,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体系,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C项正确,根据第5.4.1条及其条文说明规定,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只要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之间的关系满足一定的限值,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D项正确,根据第6.4.2条注1规定,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中的轴向压力,采用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 第2题: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确定基本风压的重现期应为下列何值? ( )

    A.10年
    B.25年
    C.50年
    D.100年

    答案:D
    解析: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 第3题:

    已知某地50年重现期基本风压0.4kN/m2,则进行30层高的钢结构抗风设计时应采用的基本风压为

    A.0.4

    B.0.36

    C.0.44

    D.0.5


    0.44

  • 第4题:

    在进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关于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的下述内容,其中何项不正确?(  )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时,传至基础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抗力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B.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抗力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C.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限值应为相关规范规定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D.计算基础内力,确定其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组合及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3.0.5条第2款规定,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AB两项,根据第3.0.5条第1款规定,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D项,根据第3.0.5条第4款规定,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 第5题:

    高层建筑的基本风压取值,通常取 倍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值。

    A.1.05

    B.1.1

    C.1.15

    D.1.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