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题精选

辨别假借字或通假字的方法有两条,即()。

A.①考察词义与字形的关系,②了解字的本义

B. ①考察词义与字的本义的关系,②辨别声母

C. ①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②审音

D. ①考察词义与字形的关系,②辨别韵母


参考答案:B


“其”的本义是簸箕,后来用它来表示指示代词,这属于()

A.假借

B.转注

C.会意

D.通假


参考答案:A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义、词义为主,词典以训释字形为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先秦汉语里的"莫"绝大多数都是无定代词,汉代以后,"莫"始用作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副词,表示"不要"、"别"的意思。()


参考答案:正确


根据《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归纳,对下列汉字的造字法解说正确的是(  )。

A.“末”是象形字,象树梢之形
B.“寐”是会意字,“宀”表示房屋,“爿”表示卧具
C.“本”是指事字,表示树木的根部
D.“奴”是形声字,“女”是形旁,“又”是变异的声旁

答案:C
解析:
A项,“末”是指事字,在“木”字上加一横作为指示字义的符号,“末”字意思是树梢。B项,“寐”为形声字,“未”为声旁,本义为睡觉。D项,“奴”是会意字,以手擒女俘迫使其为奴之意。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的根源,下辨字体的变迁。它不但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而且也是当前文字改革的重要依据。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 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说文:“民,众萌也。”(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人”、“民”两词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但是两者的范围广狭有不同。“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如例句(l)(2)皆为此义。“人”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其他方面有所区别的社会成员,如例句(3)。“民”的外延比“人”小,它的词义范围仅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例句(4)、(5)。(6)皆表示了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如例句(l)、(2)、(5)皆为此义。“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例句(6)、(7)皆是。“饥”和“饿”的区别,还可以通过这两个词在同一句中的对用看出来。如例句(3)“虽饥不饿”、例句(4)“宁一月饥,无一旬饿”,都可以明显看出“饥”与“饿”词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l)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是两词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恭”侧重外貌,多指对人恭谨有礼貌,不怠慢。如例句(1)、(2)皆是。“敬”则侧重内心,指内心的肃静,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如例句(3)接待宾客用“恭”,举行祭把用“敬”,又如例句(5)“貌思恭”,“事思敬”等,都说明“恭”、“敬”二词的区别。另外,“敬”还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如“敬业”,“敬老”,这些用法,也是“恭”所没有的。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l)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耻”、“辱”作为抽象名词,都表示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或可耻的事情;但是在用作动词时,两者的语法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别。“耻”用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其宾语一般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表示对某种事情感到耻辱。如例句(l)、(2)、(3)中“耻”都是意动用法。“辱”用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其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如例句(4)、(5)、(7)皆是。例句(6)“耻”后面的宾语“之”为代词充当,但是这个代词指称的是事情,即对某件事情感到耻辱,“耻”仍然是意动用法。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l)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完”、“备”都有完全的意思,但是“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如例句(l)、(2)皆表此义。“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如例句(3)、(4)皆是。以上四句例句中的“完”、“备一词不可以对换,因为对换后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当这两个词对举使用时,其区别就更加明显,如例句(5)中的“完”、“备”二词不能互换就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给”与“共(供)”二、词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 (1)孟尝君使人给其使用,无使乏。 (2)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 (3)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 (4)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 (5)令百官府共(供)其财用。 (6)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从例句中可以看出,“给”在上古的意义是“供给”,例句(l)、(2)、(3)中“给” 的用法都是如此。对比例句(4)、(5)、(6),各例“给”、“供”与句中有关词的语法关系、意义联系,基本相同。“给”、“供” 的对象大都是食用、财用类物品。通过归纳可以看出,“给”、“供”二词同义意思都是提供资用,满足所需,不使缺乏。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l)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曲”、“屈”都可以表示弯曲,但是“曲”是静态的形容词,与“直”相对,义为弯曲,如例句(l);“屈”是动态的动词,与“信(伸)”相对,义为蜷曲,或使之弯曲,如例句(2)。二者的差别正在于此。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恨”和“怨”二词在词义发展中意义的轻重起了变化。 “恨”的古义轻,今义重,古义为遗憾,不满。如例句(l)“亡所恨”,即无所遗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


正确答案:


“取”字后有“娶妻”的意思,加注“女”分化出“娶”字来表示,加注意符是为了明确()。

  • A、假借义
  • B、引申义
  • C、本义
  • D、多义

正确答案:B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


正确答案:《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 )。

  • A、《新华字典》
  • B、《康熙字典》
  • C、《永乐大典》
  • D、《说文解字》

正确答案:D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


正确答案:“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

更多 “2021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题精选”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纯表意字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比字的本义宽泛。 (2)《说文》分析字形时用过“转注”这个术语。正确答案:(1)“宽泛”改为“狭窄”。(2)“用过”改为“没有用过”。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字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桥梁。这部书的作者是()。正确答案:许慎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军罢,弗能追。”句中“罢”的意思是()。A “停止”,同“罢战”的“罢”B “算了”,表示容忍、不再追究的意思,同“罢了”的“罢”C “返回”,同“罢归”的“罢”D “疲乏”,“罢”是个通假字,通“疲”正确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中国甲骨文中的“”字的本义是(),西方语言中的“艺术”(拉丁文:Ars)的本义是(),都说明在古社会“技”和“艺”是统一的。正确答案:种植、技术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造字本义是昏暮,但是它被借用作语言中的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后来用“暮”字表示昏暮的意思。疲劳的意思本来用“疲”字表示,但古书里常用“罢”来代替“疲”,表示疲劳。请分析一下这两种用字现象各自的性质,并说说它们的区别。正确答案:“莫”字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来造的“暮”同“莫”是今字与古字的关系。借“罢”表示“疲”,由于“疲”字本有,所以“罢”字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两者都是依声托事的做法,区别在于前者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后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为主,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正确答案:解字形

考题 根据字形分析,“莫”字的本义应该是()A、昏暗B、没有谁C、日落D、植物名正确答案:C

考题 《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军罢,弗能追。”句中“罢”的意思是()。A、“停止”,同“罢战”的“罢”B、“算了”,表示容忍、不再追究的意思,同“罢了”的“罢”C、“返回”,同“罢归”的“罢”D、“疲乏”,“罢”是个通假字,通“疲”正确答案:D

考题 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纯表意字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比字的本义宽泛。 (2)《说文》分析字形时用过“转注”这个术语。正确答案:(1)“宽泛”改为“狭窄”。(2)“用过”改为“没有用过”。

考题 填空题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正确答案:《说文解字》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