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孔子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

    (一)财富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有两种解释:“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孔子前的伦理标准是义或德,孔子发展为一整套的行为规范“礼”,一切活动要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在财富观中,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曾说,“士志于道,面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他甚至将义与利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在孔子看来,伦理标准对人们追求财富不只是消极的限制,还有积极的追求,他认为“邦无道,富且贵焉”是可耻的,同时,“邦有道,贫且贱”也是可耻的。但他又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强调安贫知命的教义。
    (二)生产与流通概念
    孔子对财富的生产不加以任何限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他认为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力,对财富的生产只能因势利导,不能横加干涉。孔子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孔子不仅反对士人直接参加生产,而且为他们指出一条出路,《论语·卫灵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对商业并不反对。他反对多置关卡阻碍贸易。古代思想家一般仇视商业,如柏拉图,但孔子与此不同。原因值得思索。
    (三)分配与消费观念
    他认为君子会安贫乐道的,只有小人难以贫而无恨,因此分配问题主要针对小人而言。主张在各阶层内部,实现一种不甚悬殊的分配状况。孔子并不主张在全社会内平均分配财富,但孔子第一次提出财富不均是引起社会不安和骚乱的首要原因,后代思想家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反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理论依据。消费观念。总原则是知足,具体标准是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俭奢标准,其消费思想反映了等级观念。
    (四)财政思想
    孔子坚持个人的财富获取,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但从社会而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君子少,因此从整个社会着眼,孔子将财富放在第一位。
    一方面,把足食作为足兵的前提,足食、足兵为民信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主张去食存信。孔子在谈为国的政治纲领时,把利放在重要地位。但在说君子个人立身处世的伦理规范时,君子不能以获取财富为首要目的。


  • 第2题:

    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

    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


    A,B,C,D

  • 第3题:

    5、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述而》) 这反映出孔子的

    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德主刑辅思想

    D.德刑并重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的无讼、贱讼的观点。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于诉讼的态度是息讼、贱讼、厌讼。对于发生的纠纷不论青红皂白首先想到的不是是非曲直而是怎样把这个诉讼消灭。而且,无论过错在原告还是被告,只要发生了诉讼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认为品德高尚的人身上根本不会发生诉讼,而且,也不认为诉讼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对待诉讼这个问题上,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最终可以在社会中实现一种没有诉讼的最佳境地。 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息讼、厌讼的态度和中国根深蒂固的民族性和民族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 第4题:

    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D

  • 第5题:

    简述孔子的文论思想。
    孔子及儒家文论(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全面地总结了文学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生了深刻的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这就是说,好的文艺作品表达感情应该适度,欢乐而不放纵,哀怨而过于悲伤,总之是要求文艺作品表达感情要有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