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与有过失的法律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具有过错B.损害发生的原因事实相混合C.受害人一方受有损害D.仅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

题目

下列关于与有过失的法律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具有过错

B.损害发生的原因事实相混合

C.受害人一方受有损害

D.仅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与有过失的法律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过失犯。 A项,依据《刑法》第15条的规定,行为人因为过失“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即过失犯罪的成立以发生危害结果为必备要件。故A项正确。这也表明,过失犯罪不处罚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等犯罪未完成形态。
    B项,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此时行为人并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即“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这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所在。间接故意中,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故B项正确。
    C项,《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表明刑法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由于犯罪只能由刑法规定,过失犯罪也只能由刑法规定,这里的“法律”不包括非刑事法律。故C项错误。
    D项,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恶性大,对应的刑事责任重,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主观恶性小,在相同的法益侵害性下对应的刑事责任轻。故D项正确。

  • 第2题:

    关于犯罪过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一种有认识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
    E.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都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

    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核犯罪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据此可知,疏忽大意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因此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一种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据此可知,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到,因此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一种有认识的过失。所以选项A、C正确。

  • 第3题:

    关于过失犯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B.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C.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D.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 “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 第4题:

    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
    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D: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答案:C
    解析:
    【考点】过失犯罪【详解】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过失犯罪是处罚的例外,认定过失犯罪的标准也就相应地要严格,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只有发生了一定的危害结果才能认定,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B选项所说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情形,在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下,危害结果与行为人的意志都是相违背的,这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之一,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应当限定为刑法,在《刑法》第3条阐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时候,用的也是“法律”二字,两处所用的“法律”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一样的,即都应该是刑事法律,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要低于故意犯罪,刑事责任一般也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D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第5题:

    根据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普遍性和综合性
    B.兼备从属性与平等性
    C.兼备人身性与财产性
    D.社会干预性

    答案:D
    解析:
    选项D:国家干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