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认识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法应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题目

如何认识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认识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法应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公平、正义实际上都是体现一定利益的主张,讲的是社会财富如何合理分配、利益如何满足的问题。因此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不同利益的协调。
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正义的制度。人们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公平和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还存在,多种、多元利益之间的差异还存在,人们对利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会使利益关系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因此,正义和利益在同一个基础上也存在着矛盾。
社会主义法通过对人们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设想,来分配和协调各种利益。社会主义法兼顾公平与效益,实行效益优先的原则,从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兼顾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与多数利益;在兼顾的基础上,不同的利益如有矛盾,采取个人和集体利益服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最根本的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更多“如何认识公平和利益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如何正确认识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法应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正确认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答案: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的总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在经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 第2题:

    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这个大政策,意味着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一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一个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的问题.他在提出这个大政策时强调的是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而努力.离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依靠非法手段去发财致富,巧取豪夺,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必然严重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反复强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他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提出研究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始终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

  • 第3题:

    简述如何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只是自然事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那时候尚未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口增长、滥采滥捕造成的。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领域扩大,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大。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等。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第4题:

    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


    参考答案:(1)首先应该看到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2)其次还要认识到民族利益的特殊性。

  • 第5题:

    试论如何正确认识MIS、BIS、VIS之间的关系。
    CIS中包含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三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三者功能各异,相互配合。它们共同塑造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展,在CIS中,理念识别系统处于核心和统摄地位,企业识别正是将理念贯穿于其各个行为之中,运用媒介,视觉设计传播给内部公众,对企业产生认同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