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答案:B
    解析:
    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是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和。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的同类客体概括的是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故而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基础,所以A项是正确的。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故C项正确。一种犯罪可以同时侵害数个直接客体。故D正确。而选项B的表述是犯罪对象的定义,不是犯罪客体,而且犯罪对象不止人和物,还有信息。所以选项B的表述是错误的。 本题不仅考查了犯罪客体的分类,而且隐含考查了考生对于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区分能力,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物和信息。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区别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其区别要点大体如下:(1)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2)犯罪客体是犯罪的必备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是选择性构成要件;(3)在具体犯罪中,犯罪对象未必受到损害,但犯罪客体必然受损。该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考生要注意学会用排除法选择答案。

  • 第2题:

    直接客体是指()

    A.一定种类的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

    B.某个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

    C.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

    D.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错误

  • 第3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和排列的依据是()

    A.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

    B.犯罪结果

    C.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D.行为对象


    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 第4题:

    (2009年真题)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
    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
    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


    答案:B
    解析:
    解析: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同类客体说明了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种共同特点。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根据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归纳为十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直接侵害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具体部分。根据犯罪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个数,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直接侵犯了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危害社会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 第5题:

    按照()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法益的次数多少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的范围大小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具体法益的多少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