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B
更多“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A、知行相资以为用B、知难行易C、知易行难D、知行合一 ”相关问题
  • 第1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合一

    D.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C
    (1)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题干引语出自我国明朝时期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著作。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知行合一”是他的基本观点。
    (3)本题题干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知行等同,否认了行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 第2题: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持有的观点是()。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

    D.知为先,行为重


    参考答案:C

  • 第3题:

    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从哲学的角度,这里主要强调的是_________。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D.静止与运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A 项错误,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B 项正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准。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 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到,理解到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也就达到了顶点。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 为用”,意思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所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哲学原理。 C 项错误,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 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在感性认 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 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它同感性 认识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D 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 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 动。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 第4题: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D.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 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答案:A,C,D
    解析:
    ACD [解析]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题干引述了孙中 山先生对知行关系问题的一些重要论点,A、C、D三项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中的重要合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