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题目

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

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

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相似考题
更多“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句子中"是"字用来强调宾语前置的是: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B、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C、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

    D、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世说新语·言语)


    参考答案:AB

  • 第2题:

    《左传•宣公十二年》:“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句中“讨”的意思是()。


    正确答案:治理

  • 第3题: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翻译: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正确答案: 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等着看吧。”

  • 第5题: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正确答案:想要把罪名加在别人身上,还会怕没有说辞吗?

  • 第6题:

    问答题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明句中主语、宾语的省略现象。

    正确答案: “则”前省略了主语。
    全句解释: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他们,追赶到黄河岸边,(他们)已经在船上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句中“誓”的用法是(  )。
    A

    使动用法

    B

    动词的一般用法

    C

    为动用法

    D

    意动用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誓”,为动用法,意为“对……发誓”。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
    A

    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B

    乃筑诸侯之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C

    寡君闻命矣(《左传·昭公二年》)

    D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旁宫赋》)


    正确答案: B
    解析:
    双音合成词在语音形式上是两个音节,汉语在书写形式上用两个字代表。双音词必须是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合成的双音词两个字只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只相当于一个单词。“行李”、“诸侯”和“寡君”都属于双音合成词。

  • 第9题:

    问答题
    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正确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下列各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B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C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D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正确答案: D
    解析:
    “是以谓之文也。”中的介词宾语“是”前置,正常语序为“以是谓之文也”,意思是:因为这样被称之为“文”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而”作连词用,表修饰关系的是()。
    A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B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C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D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翻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正确答案: 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 第14题: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明句中主语、宾语的省略现象。


    正确答案: “则”前省略了主语。
    全句解释:晋襄公派阳处父追赶他们,追赶到黄河岸边,(他们)已经在船上了。

  • 第15题:

    下列句子中“而”作连词用,表修饰关系的是()。

    • A、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B、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 C、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以下文句体现出民本思想的是()。

    • A、“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B、“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左传•隐公十年》)
    • C、“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左传•昭公九年》)
    • D、“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正确答案:庄公出生时逆产,脚先出,使姜氏受到了惊吓。

  • 第18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过”用其本义的是(  )。
    A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B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C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论语·宪问》)

    D

    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田叔列传》)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过:从辵,咼声。本义:走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的意思是: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击着磬,有一个挑着筐子的汉子在门前走过。该句的“过”使用的是“过”的本义。

  • 第19题:

    单选题
    下列句中,“是”为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
    A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B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C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D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正确答案: B
    解析:
    C项,“寡人是问”中的宾语“是”前置,正常的语序为“寡人问是”,“是”为代词,代指昭王南征被淹死这件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责问昭王南征被淹死这件事!A项,“将虢是灭”中的宾语“虢”前置,“是”复指前置宾语;B项,宾语“不谷”、“先君之好”前置,“是”复指前置宾语“不谷”、“先君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 第20题:

    问答题
    翻译: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正确答案: 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等着看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正确答案: 庄公出生时逆产,脚先出,使姜氏受到了惊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C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D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一言以蔽之”中的介词宾语“一言”前置,正常的语序为“以一言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思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的是(  )。
    A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B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C

    我二十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D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D项,“制,岩邑也,虢叔死焉”的意思是: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焉”的意思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A项的“焉”为语气词,无实际意义,表示肯定;B项的“焉”为疑问代词,怎么;C项的“焉”为语气词,表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