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秋冬行刑”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秋冬行刑制度始设于汉代B.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起源于此C.秋冬行刑制度反映了“顺天行诛”的思想D.唐律中也直接规定了秋冬行刑

题目

以下关于“秋冬行刑”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秋冬行刑制度始设于汉代B.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起源于此C.秋冬行刑制度反映了“顺天行诛”的思想D.唐律中也直接规定了秋冬行刑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C
秋冬行刑和春秋决狱一样,都是汉代的主要司法原则,始设于汉代,是汉律儒家化的主要表现之一,AC正确;该制度影响深远,唐律中的“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均受到其影响,但朝审制度并不是因为受到其影响而设立,唐律中也不是直接规定该制度。正确答案为AC。
更多“以下关于“秋冬行刑”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秋冬行刑制度始设于汉代B.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起源 ”相关问题
  • 第1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 )

    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议

    D.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BC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发展。“八议”、“准五服以制罪”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魏律》首立“八议”制度,《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C项。

  • 第2题:

    秋冬行刑的制度化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答案:B
    解析:
    【考点】秋冬行刑【详解】“秋冬行刑”是关于死刑执行的制度,始于汉代,渊源于《礼记·月令》。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绝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秋审”制度溯源于此。故B错,ACD均表述正确。

  • 第4题:

    (2005年真题)汉朝法律中体现儒家指导思想制度和原则的主要有(  )。
    A.亲亲得相首匿
    B.春秋决狱
    C.上请
    D.秋冬行刑


    答案:A,B,C,D
    解析:
    解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

  • 第5题:

    隋文帝晚年违反汉以来的“秋冬行刑”的传统制度,于六月杀人,并更立盗贼重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将死刑的执行安排在秋冬两季进行的制度。这一制度源于先秦,受德刑时令学说的影响,该学说为汉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认为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天意,刑杀若不在秋冬进行会触怒天神而遭惩罚。同时,秋冬行刑制度也考虑了不误农时的因素。

  • 第7题:

    汉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司法制度有()

    • A、三司会审
    • B、录囚
    • C、大赦制度
    • D、春秋决狱
    • E、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B,C,D,E

  • 第8题:

    北魏首先确立了下列哪些制度或原则?

    • A、官当
    • B、准五服以制罪
    • C、秋冬行刑制
    • D、重罪十条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 “秋冬行刑”起源于西周,至汉朝正式成为司法行刑制度。
    “秋冬行刑”是指刑罚的执行,尤其是死刑的执行,除了特殊情况外,应当在秋冬执行。
    “秋冬行刑”的理由一方面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为了不误农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秋冬行刑”,为什么要实行“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 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汉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司法制度有()
    A

    三司会审

    B

    录囚

    C

    大赦制度

    D

    春秋决狱

    E

    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诉讼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决狱要求根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

    B.唐律中的“立春后不决死刑”是受到了汉代“秋冬行刑”的影响

    C.唐代规定了类推制度

    D.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是指在诉讼中人犯否认口供,事关重大案情的,由另一法官或别的司法机关重审


    正确答案:ABCD
    25.ABCD[解析]考查古代诉讼制度。题中各项表述都是正确的。

  • 第14题:

    在汉代对犯谋反罪的刑犯执行死刑应在()。

    A.秋冬行刑

    B.决不待时

    C.春秋行刑

    D.春夏行刑


    参考答案:B

  • 第15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  )。
    A.上请
    B.亲亲得相首匿
    C.秋冬行刑
    D.恤刑原则


    答案:A,B,C
    解析:
    解析: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 第16题:

    秋冬行刑制度始于( )

    A.汉朝
    B.西周
    C.秦朝
    D.曹魏

    答案:A
    解析:
    汉朝死刑的执行采取秋冬行刑制度,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这段特定的时间执行,这主要是受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 第17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

    • A、春秋决狱
    • B、准五服以制罪
    • C、死刑复奏
    • D、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B,C

  • 第18题:

    简述“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 “秋冬行刑”起源于西周,至汉朝正式成为司法行刑制度。
    “秋冬行刑”是指刑罚的执行,尤其是死刑的执行,除了特殊情况外,应当在秋冬执行。
    “秋冬行刑”的理由一方面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另一方面是为了不误农时。

  • 第19题:

    在汉代对犯谋反罪的刑犯执行死刑应在()。

    • A、秋冬行刑
    • B、决不待时
    • C、春秋行刑
    • D、春夏行刑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什么是‚秋冬行刑,为什么要实行‚秋冬行刑?


    正确答案: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 第21题:

    单选题
    北魏首先确立了下列哪些制度或原则?
    A

    官当

    B

    准五服以制罪

    C

    秋冬行刑制

    D

    重罪十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汉代对犯谋反罪的刑犯执行死刑应在()。
    A

    秋冬行刑

    B

    决不待时

    C

    春秋行刑

    D

    春夏行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真题]
    A

    “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

    “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

    “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根据《后汉书·章帝纪》的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重申:“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十二月报囚。”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可见,“秋冬行刑”制度自汉代始而非自唐代始。
    A项,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对皇朝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八议”源于《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具体规定。
    C项,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手订四编《大诰》,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原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明太祖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重典治吏”是大诰的一个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D项,“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要受“德”的制约,始终处于次要、辅助位置。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法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