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科学原理不会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

题目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科学原理不会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C.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相似考题

2.阅读下文,回答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人幸福的确证。文章第1段主要批评了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查看材料A.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发展B.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C.教学内容枯燥无味D.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文段先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性的发展看似神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然后阐述了这两个理论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最后总结“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因此作者意在说明的是科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此表述一致的是C项。
更多“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科学原理不会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C.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正确答案:C
    文段先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性的发展看似神秘,与人们的H常生活无关。然后阐述了这两个理论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最后总结“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因此作者意在说明的是科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此表述一致的是C项。

  • 第2题:

    学习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在16世纪发起的天文学革命。哈维医生的血液循环理论。它们从神学和宗教中解放出来,为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答案:对

  • 第3题:

    市场上,甲用10斤大米与乙的20斤玉米交换,它们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

    A.它们在市场上有相同的需要
    B.它们有等量的价值
    C.它们的营养相等
    D.它们有不同的效用

    答案:B
    解析:
    甲用10斤大米与乙的20斤玉米交换,它们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10斤大米和20斤玉米有等量的价值,交换的是他们的价值,这是交易能够形成的基础。故本题选B。

  • 第4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人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 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 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不属于作者认为应纳人教学内容的一项是()。
    A.自然规律 B. 风土人情
    C.社会伦理 D. 艺术哲学


    答案:D
    解析:
    作答本题,需对文章第2段的几个问句进行归纳概括。通过概括,我们得知作者在这里提到了自然规律、风土人情和社会伦理,而没有提到“艺术哲学”,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D。

  • 第5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 A、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
    • B、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 C、夸大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D、抹杀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A

  • 第6题:

    《论气节》中,朱自清认为: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史记》上有“一鼓作气”。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哪两个似乎并不关联的城市,曾经在《纽约时报》上有过一次难得的相遇?()

    • A、北京和东京
    • B、北京和纽约
    • C、开封和纽约
    • D、上海和纽约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在多进程的并发系统中,有关进程间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 A、都有逻辑上无关的
    • B、有些可能逻辑上无关的
    • C、都是逻辑上有关的
    • D、有些可能逻辑上有关的
    • E、它们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

    正确答案:B,D

  • 第9题:

    单选题
    哪两个似乎并不关联的城市,曾经在《纽约时报》上有过一次难得的相遇?()
    A

    北京和东京

    B

    北京和纽约

    C

    开封和纽约

    D

    上海和纽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个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科学原理不会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生改变

    B

    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C

    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D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文段先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性的发展看似神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然后阐述了这两个理论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最后总结“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因此作者意在说明科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C项正确。

  • 第11题:

    单选题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A

    必须注重必然性,也必须注重偶然性

    B

    必须注重对事物必然性的研究

    C

    夸大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D

    抹杀偶然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又常常偶然性来表现。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既要注重必然性,也要注重偶然性,偶然性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题干中所说“要善于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都是体现了这一观点。故本题答案选A。

  • 第12题:

    在多进程的并发系统中,有关进程间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1.0分) [多选] A. 都是逻辑上无关的 B. 有些可能逻辑上无关的 C. 都是逻辑上有关的 D. 有些可能逻辑上有关的 E. 它们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
    答案: B  D  E

  • 第13题: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光速实验和黑体辐射公式是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科学发现

    B.20世纪的科技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C.即使最初看起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的科学发现,最终也将会被广泛地应用

    D.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正确答案:D
    总结提炼本段文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世纪的科技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如“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这些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其科学原理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进一步可以追 溯自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两个科学发现——光速实验和黑体辐射公式。这两个科学发现 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其最后被广泛应用,且表现形式多样。由此可知D项正确。

  • 第14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列入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生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载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 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 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 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 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 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科学原理不会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发生改变
    B.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C.科学原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文段先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性的发展看似神秘,与人们 的日常生活无关。然后阐述了这两个理论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最后总结“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因此作者意在说明的是科学原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此表述一致 的是C项。

  • 第16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人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 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 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于( )。
    A.它是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 B. 日常生活包罗万象
    C.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D. 它是知识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本题的答案可从文章第2段第1句话中找到依据,即“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故本题选A。

  • 第17题:

    宗教信仰与迷信在认识论上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迷信与宗教信仰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是否经过认真理性的思考。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20世纪之交物理学在实验上有哪些新发现?这些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一、电子的发现
    二、X射线的发现
    三、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意义:①宣告了原子是可分的。②为进行电子和原子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由于X射线与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有关,这说明了物理学还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领域。X射线本身在医疗,研究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实用价值。③.贝克勒尔射线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某些元素自身也具有自发辐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核问题的关注。贝克勒尔获1903年诺贝尔奖。

  • 第19题: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与()之间、()与()之间的复杂的联结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使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正确答案: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社会革命;学术建设

  • 第20题:

    判断题
    宗教信仰与迷信在认识论上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迷信与宗教信仰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是否经过认真理性的思考。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在多进程的并发系统中,有关进程间的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

    都有逻辑上无关的

    B

    有些可能逻辑上无关的

    C

    都是逻辑上有关的

    D

    有些可能逻辑上有关的

    E

    它们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使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正确答案: 传统文化,学术建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20世纪之交物理学在实验上有哪些新发现?这些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一、电子的发现
    二、X射线的发现
    三、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意义:①宣告了原子是可分的。②为进行电子和原子的研究开创了新的实验技术。由于X射线与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有关,这说明了物理学还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领域。X射线本身在医疗,研究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实用价值。③.贝克勒尔射线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某些元素自身也具有自发辐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核问题的关注。贝克勒尔获1903年诺贝尔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