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相关问题
  • 第1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当时的哪些航海家为大西洋变为“桥梁”作出了贡献?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中,走在前列的首先是哪两国?这一变化“有利”于欧洲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哥伦布;麦哲伦等。葡萄牙;西班牙。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 第2题:

    试述中日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并比较分析二 者结果迥异的原因。


    答案:
    解析:
    (1)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近 代教育的兴办和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国兴办近代教育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既 是两国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和制 约着两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 状况。 (2)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从1868年明治 维新开始,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基本完成,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从1868年到1884 年,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度占据优势而又衰落 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885年到1894年,是国 家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895 年到1912年,是国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扩充 和加强的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确立 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 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 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 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 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 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 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以仿效法国 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学制令》。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五 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 地选派留学生。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 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日本经济 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 “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的指导思想下,这次 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的 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 越来越明显。 (3)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成三 个阶段。同日本的教育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的 三个阶段更加明显,即1862年至1894年的洋务 运动时期,1895年至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以 及1901年至1912年的清末新政时期。主要的 改革措施包括:一是创办新式(洋务)学堂。自鸦 片战争以来,特别是I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以后, 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洋务派认识 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依照 西方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这种 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 事学校。二是留学教育。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 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 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 学习考察。1872年,容闳带领30名幼童远渡重 洋,迈出了中国人大规模留学的第一步。但赴美 留学仅进行了四期就告终止。1876年,李鸿章、 沈葆祯又上书请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三是设立 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教育之表率,并为全国最高行 政机关。四是兴办地方学堂。在积极创办京师 大学堂的同时,维新变法期间又令各督抚将各 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 西学的学校,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 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 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学。五是 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度。六是 頒布学堂章程,制定学制系统。七是改革教育行 政机构,设立学部。八是厘定教育宗旨,凸现“中体西用”之精神。 (4) 中日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近代化呈现 一个日益保守和反动的态势,但从提高国民的教 育水平,培养近代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方面 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 纪的最初二十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直是有计 谋、有目标地均衡发展,只用了六七十年时间,就 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发展 历程,由教育落后的国家而跻身教育发达的先进 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教育发展相当缓 慢,严格地说还处于启动阶段。尽管20世纪最 后二十年,近代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极端 薄弱,仍是相当落后。日本领土只有中国的三十 分之一左右,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八分之一左 右,而在1920年,其在校小学生人数为8 633 000 人,中国只有4 852 64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 多一点;日本在校中学生为337 300人,中国是 117 740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强;日本在 校大学生为70 900人,中国为17 262人,只相当 于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起 步兴办近代教育,然而只过了短短六七十年时 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两国的差 距是惊人的,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 的,具体如下: 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洋务运动和清末 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很难说 有多少近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仍然抱持着“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他们进行改革是 很勉强的,是受外界压力的结果。改革的目的并 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 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孝 忠清帝的人。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却是热情有 多余,能力不足,他们明显缺乏治理一个大国的 素养,也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日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这 个政府是在与幕府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是 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其主要成员大多是既 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的政治活动经验;既对本 国事务了如指掌,又能清楚地认清世界形势的资 产阶级改革家。我们如果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和李鸿章、张之洞、康有 为对比,把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对比,高低上下 一清二楚。 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是投资大、见效 慢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强大的 经济基础,没有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支持,要想 取得满意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比 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得到加 强,投资于近代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 对比日本1868年以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西方列强虎 视眈眈,内有各地反清势力层出不穷的威胁,特 别是同盟会成立后,清政府的生存环境更是十分 恶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 高达15亿两白银,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 力。经济落后影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 制约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模仿对象的差异。日本新政权建立 后,就立即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学习西方 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脱亚人欧”一直是日本 孜孜追求的目标。日本的教育体制先后学习了 法国、美国和德国,虽然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但 毕竟是坚持不懈地学习西方。 清政府和中国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 看到了日本的巨大进步和可怕实力,对日本的经 验奉若神明,把日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际上日 本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日本可以 直接从西文译书,中国人却经日文转译,日本青 年直接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中国人却以去日本 留学为时髦,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的基 本形态属于“什么都可以”型,中国则属于“非并 存”型。在日本,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佛教与神 道教而不受社会歧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时,不只是学习科学技术, 而是全面学习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内的全 部内容,加以全面吸收,而中国则是有区别、有选 择地接受,结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第3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证明,两国虽然爆发过数次大规模的战争,但战争在两国关系的历史中是短暂的,大多数历史时期两国处于和平交往的状态。因此,( ),虽然两国关系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以后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和挑战,但从历史大趋势来看,逐渐消除对立和紧张,走向和睦与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的大方向不可改变。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中日两国间的矛盾将逐步趋向缓和
    B.中日两国恢复正常邦交指日可待
    C.中日两国间的矛盾会逐渐沉寂下来
    D.中日两国矛盾并非不可调节、不可缓和

    答案:D
    解析:
    B项“恢复正常邦交”说法错误,排除。由后面的“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和挑战”可知.A、C两项的“趋于缓和”、“沉寂下来”说法错误。D项的“并非不可调节、不可缓和”既是对前面两国关系现状的总结.又照应了下文的“走向和睦与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的大方向不可改变”。因此本题选D。

  • 第4题:

    赫-俄模型假定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意味着两国()

    • A、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相同
    • B、两国的国内价格相同
    • C、两国的生产能力相同
    • D、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置相同
    • E、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正确答案:A,D

  • 第5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和总体实力对比以及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提出了()的作战原则。


    正确答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游击战和正规战在战略、战役、战术上的配合;客服流寇主义,建立能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战略上集中指挥,战役战战斗上的分散指挥

  • 第6题:

    穆勒认为两国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由()决定。

    • A、两国商品绝对成本的差异
    • B、两国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
    • C、两国间贸易联系的程度
    • D、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

    正确答案:D

  • 第7题:

    目前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是()

    • A、领土争端
    • B、宗教纠纷
    • C、台湾问题
    • D、历史认识问题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中日两国磋商的主要形式


    正确答案: 中日间固定的主要磋商形式有:中日政府成员会议、中日外交当局、中日民间联谊会、中日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等。

  • 第9题: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近代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对决,战局的胜负对两国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①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沉重打击②资金、市场的得失对双方都产生重要影响③日本的近代化道路更为宽广④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简述唐代中日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正确答案:(1)日本的古都奈良,是仿效唐代长安的格局而修建的都市,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西北部有我国唐代乐器金银平脱琴、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曲项琵琶、阮咸等等;
    (2)代表人物:隋唐三百年间,中日两国朝廷频繁地互派使节日本: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也有不少中国音乐家东渡日本,中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皇甫东朝和他的女儿皇甫升女;
    (3)雅乐东传:中国唐代雅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雅乐的概念与中国雅乐不尽相同,它是由日本和乐、三韩乐和唐乐三个部分组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唐代中日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正确答案: (1)日本的古都奈良,是仿效唐代长安的格局而修建的都市,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西北部有我国唐代乐器金银平脱琴、嵌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曲项琵琶、阮咸等等;
    (2)代表人物:隋唐三百年间,中日两国朝廷频繁地互派使节日本: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也有不少中国音乐家东渡日本,中唐时期的著名音乐家皇甫东朝和他的女儿皇甫升女;
    (3)雅乐东传:中国唐代雅乐大量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雅乐的概念与中国雅乐不尽相同,它是由日本和乐、三韩乐和唐乐三个部分组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中日两国磋商的主要形式

    正确答案: 中日间固定的主要磋商形式有:中日政府成员会议、中日外交当局、中日民间联谊会、中日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正确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 第14题:

    第一届中日旅游论坛5日在日本山梨县北杜市成功举办。中日两国政府官员及旅游业界人士就推动两国旅游业发展合作、扩大两国青少年交流和地方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深化两国旅游交流的未来之路。


    答案:
    解析:
    参考题目学习,不是题目,没有答案~

  • 第15题:

    试述中日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并比较分析二者结果迥异的原因。


    答案:
    解析:
    (1)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近代教育的兴办和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国兴办近代教育都开始于19世 纪中叶,它既是两国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和制约两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的状况。 (2) 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从1868年明治 维新开始,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时基本 完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1868年到1884年,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度占据优势而又衰落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 1885年到1894年,是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确立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895年到1912年, 是国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加强的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确立教育改 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 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其中,提出了 “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 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 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仿效法国教育制度制定的 《学制令》。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 曰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 的指导思想下,这次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 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 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同日本的教育近代化相比,中国教 育近代化的三个阶段更加明显。即1862年 至1894年的洋务运动时期,1895年至1898 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以及1901年至1912年 的清末新政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 是创办新式(洋务)学堂。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以后,洋务派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 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必须依照西方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这种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二是留学教育。经 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学习考察: 1872年,容闳带领三十名幼童远渡重洋,迈 出了中国人大规模留学的第一步。但赴美留学仅进行了四期就告终止。1876年,李鸿章、沈葆祯又上书请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三是设立京师大学堂以为全国教育之表率,并 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四是兴办地方学堂。在积极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维新变法期间又令各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 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 省会的大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书院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学。五是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度。六是 颁布学堂章程,制定学制系统。七是改革教 育行政机构,设立学部。八是厘定教育宗 旨,凸显“中体西用"之精神。 (4)中日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总体来 看,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近代化呈现出一个日益保守和反动的态势,但从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培养近代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方 面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从19世纪60年代 到20世纪的最初20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 直是有计谋有目标地均衡发展,只用了六七 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由教育落后的国家萨身教育发达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中 国在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教育发展相当缓慢,严格地说还处于启动阶段。尽管20世纪最后20年,近代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极端薄弱,仍相当落后。日本领土只有中国的1/30左右. 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1/8左右,而在1920 年,其在校小学生人数为8 633 000人,中 国只有4 852 64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多一点;日本在校中学生为337 300人,中国是117740人,只相当于日本的1/3;日本 在校大学生为70 900人,中国为17 620人, 只相当于日本的1/4左右。中日两国几乎同 时起步兴办近代教育,然而只过了短短六七 十年的时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 面,两国的差距是惊人的,而这种差距的形 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很难说有多少近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他们 仍然抱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他们进行改革是很勉强的,是受外界压力的结果。这些领导者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 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孝忠清帝的人。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却是热情有 多余,而能力不足,他们明显缺乏治理一个大国的素养,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曰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 这个政府是在与幕府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 的,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其主要成 员大多是既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的政治活 动经验;既对本国事务了如指掌,又能清楚地认清世界形势的资产阶级改革家。我们如果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畏重信和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对比,把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对比,高低上下一清 二楚。 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是投资大、 见效慢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国家财力、物力 的巨大支持,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是根本不 可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 展一直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 家财力得到加强,投资于近代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 对比日本1868年以后相对和平的环境, 中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西方 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各地反清势力层出不穷 的威胁,特别是同盟会成立后,清政府的生存环境更是十分恶劣。《马关条约》和《辛 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高达15亿两白银, 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力。经济落后影 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发 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模仿对象的差异。日本新政权建 立后,就立即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学 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脱亚人欧” 一直是日本孜孜追求的目标。日本的教育体 制先后学习了法国、美国和德国,虽然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但毕竟是坚持不懈地学习 西方。清政府和中国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中看到了日本的巨大进步和可怕的实力,对曰本的经验奉若神明,把日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际上日本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继续学习只能是更差而不可能更好。 曰本可以直接从西文译书,中国人却经日文转译,日本青年直接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 中国人却以去日本留学为时髦,结果可想 而知。 第四,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属于“什么都可以”型,中国则 属于“非并存”型。在日本,一个人可以同 时信仰佛教与神道教而不受社会歧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时,不只是学习科学技术,而是全面学习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加 以全面吸收,而中国则是有区别、有选择地接受,结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第16题:

    根据相互需求原理,决定两国产品交换实际比例的关键因素是()

    • A、两国的要素禀赋
    • B、两国的比较优势
    • C、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 D、两国的技术水平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那么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和总体实力对比以及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确立了()战略方针。


    正确答案:基本的是游击战、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 第20题:

    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 B、促进法德和解
    • 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 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2012年2月,习近平同志访美,指出: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日两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单选题
    穆勒认为两国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由()决定。
    A

    两国商品绝对成本的差异

    B

    两国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

    C

    两国间贸易联系的程度

    D

    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