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题目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更多“(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 ”相关问题
  • 第1题: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 第2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9分)


    正确答案: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 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 第3题:

    (5)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各国设立“纪念日”的意义。


    参考答案:

    意义:悼念死者,珍重和敬畏生命;铭记被侵略、被杀戮的历史,以史为鉴。


  • 第4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崛起的契机是什么?分析深圳成为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契机: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原因:深圳是全国城市中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兼顾环保。


  • 第5题: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签订的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危害?


    参考答案: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第6题: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以工代赈”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

    主要目的:扩大消费需求,解决失业问题。


  • 第7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争夺该地就可以称霸整个世界,且这里是沟通欧亚非地区的要道。;巴以冲突。


  • 第8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志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

  • 第9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正确答案:

    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总统终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 第10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

    英国当时是侵华殖民利益最大的国家。中国工人阶级参加五四运动引起英国殖民当局的恐慌,害怕运动触动英国的在华利益。


  • 第11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资本家在宁波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业务难以为继,此厂已濒于停业。

    ——摘编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材料二:据估计,到1913年,中国产业资本约为3亿多元,其中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国家资本约为1.49亿元,私人资本约为1.55亿元。当时中外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80.3%。

    ——贺耀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家中国公司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原因。(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察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把握。

    从材料一中关键词“宁波”、“使用外国机器轧花”和“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结合材料出处“《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的历史背景提示,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从材料二中关键时间“1913年”与“中国产业资本约为3亿多元”、“中外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80.3%”可知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状况还有以下两点: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分析此时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原因,要考虑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转变。

    综上分析可得出答案。

  • 第12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影响。


    正确答案: 积极:简化征收手续,防止官员腐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有所松动,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消极:没有解决明朝存在的根本问题,出现残民害民现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第13题: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正确答案: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 第14题:

    (3)分别指出图10、图11所示遗迹与哪一宗教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成为“多宗教博物馆”的原因。


    参考答案:

    图10:伊斯兰教。图11:摩尼教。
    原因:宋元时期,泉州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外贸易发达;大批海外商人云集泉州;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 第15题:

    (1)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由单一服饰到多元服饰;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第16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让两国关系“一天天好起来”的处理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外交原则的国际意义。


    参考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第17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瓦特的贡献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影响:推动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18题: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战后美欧关系演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原因:双方综合实力的消长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 第19题:

    (3)结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国家的经济实力等


  • 第20题: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曲折面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度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 第21题: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第22题:

    材料一:
    中国资本家在宁波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业务难以为继.此厂已濒于停业。
    ——摘编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材料二:
    据估计,到1913年,中国产业资本约为3亿多元,其中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国家资本约为1.49亿元.私人资本约为1.55亿元。"时中外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80.3%。
    ——贺耀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家中国公司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1)在设备、技术等方面依赖于外国;规模小,资金少,经营管理困难。 (2)发展状况: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和人民掀起的收回权利运动的推动。

  • 第23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归纳其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


    正确答案: 变化:贸易主权沦丧;贸易地位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海禁政策被打破;外贸管理逐渐近代化;贸易思想转变,由抑商变为护商。影响: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外资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