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即使是这样的学校也数量有限,仍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

题目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即使是这样的学校也数量有限,仍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就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的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L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L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L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L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长心存疑虑。L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L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L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L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L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饭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L县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L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L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至于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让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有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名著名作家的话来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下乡支教的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可以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做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了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收费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56.7亿元,资助346万名家庭困难青少年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940所希望小学,为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行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这其中还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据2010年10月25日报载:截止2008年12月,G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中有53所被废弃。这样的情况随着“撤点并校”的政策大规模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镇小学或中心小学合并,因个别条件无法合并的,直接被闲置。部分校舍被当地村委会再利用,作为临时教学点等,服务于周边村民。但更多是被困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有的操扬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来自Y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4月25日,Y市某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兴建的京温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红枣产品加工厂。这里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办主任张某介绍:本世纪初,生源开始锐减,2001年,有一个镇在校学生2400多,可现在不到1100人,这个镇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记者采访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做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7.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这一根本性的忧虑。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了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和追问的。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相似考题

2.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二是有很多校舍没有审批手续,属违章建筑,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校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授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教学经验且流动性大。【2】A区教委对本区内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治理,扶持一批经过政府合法审批的学校,加快对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对本区内23所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一次性关停,学生就近分流,确保不让就读的学生失学。小李是A区教委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此次治理工作。在学生安置、分流过程中,由于公办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承载近万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失学。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慌。很多家长表示,对他们而言,进入公立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面公立学校费用昂贵,除学费外,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几百元,而公立学校仅校服就要300元;另一方面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对打工者子女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再者公立学校的教材内容设置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偏差,孩子跟不上;此外公立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南部,而打工人员主要聚集在北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3】阳光子弟学校是A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列入此次整治范围内。该校校长表示为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安全,完全理解教委关停学校的决定,但是要看实际情况。目前,该校有1500名在校生,如果强行关停,众多学生会面临失学,而且给分流工作增加很大压力。该校多次申办办学许可未成功;因缺少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盖教学楼,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强;加之社会上对务工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务工人员脏乱差,很多公立学校不愿意招收打工子女。针对阳光子弟学校的情况,小李向区教委申请,帮助该校申请100万财政补贴,对学校设施进行提升,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4】 区内众多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后,教委分流工作没有跟上,导致很多学生失学,学生家长聚集在教委门口,举横幅讨说法。领导让你处理此事,你会怎么做?

3.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二是有很多校舍没有审批手续,属违章建筑,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校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授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教学经验且流动性大。【2】A区教委对本区内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治理,扶持一批经过政府合法审批的学校,加快对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对本区内23所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一次性关停,学生就近分流,确保不让就读的学生失学。小李是A区教委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此次治理工作。在学生安置、分流过程中,由于公办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承载近万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失学。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慌。很多家长表示,对他们而言,进入公立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面公立学校费用昂贵,除学费外,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几百元,而公立学校仅校服就要300元;另一方面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对打工者子女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再者公立学校的教材内容设置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偏差,孩子跟不上;此外公立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南部,而打工人员主要聚集在北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3】阳光子弟学校是A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列入此次整治范围内。该校校长表示为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安全,完全理解教委关停学校的决定,但是要看实际情况。目前,该校有1500名在校生,如果强行关停,众多学生会面临失学,而且给分流工作增加很大压力。该校多次申办办学许可未成功;因缺少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盖教学楼,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强;加之社会上对务工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务工人员脏乱差,很多公立学校不愿意招收打工子女。针对阳光子弟学校的情况,小李向区教委申请,帮助该校申请100万财政补贴,对学校设施进行提升,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4】 目前,很多审批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依然存在资金不足、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假如你是小李,你会如何解决?

4.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二是有很多校舍没有审批手续,属违章建筑,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校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授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教学经验且流动性大。【2】A区教委对本区内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治理,扶持一批经过政府合法审批的学校,加快对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对本区内23所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一次性关停,学生就近分流,确保不让就读的学生失学。小李是A区教委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此次治理工作。在学生安置、分流过程中,由于公办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承载近万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失学。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慌。很多家长表示,对他们而言,进入公立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面公立学校费用昂贵,除学费外,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几百元,而公立学校仅校服就要300元;另一方面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对打工者子女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再者公立学校的教材内容设置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偏差,孩子跟不上;此外公立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南部,而打工人员主要聚集在北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3】阳光子弟学校是A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列入此次整治范围内。该校校长表示为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安全,完全理解教委关停学校的决定,但是要看实际情况。目前,该校有1500名在校生,如果强行关停,众多学生会面临失学,而且给分流工作增加很大压力。该校多次申办办学许可未成功;因缺少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盖教学楼,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强;加之社会上对务工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务工人员脏乱差,很多公立学校不愿意招收打工子女。针对阳光子弟学校的情况,小李向区教委申请,帮助该校申请100万财政补贴,对学校设施进行提升,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4】 对于A区教委一次性关停大量违规打工子弟学校的做法,你怎么看?

更多“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即使是这样的学校也数量有限,仍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相关问题
  • 第1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二是有很多校舍没有审批手续,属违章建筑,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校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授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教学经验且流动性大。【2】 A区教委对本区内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治理,扶持一批经过政府合法审批的学校,加快对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对本区内23所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一次性关停,学生就近分流,确保不让就读的学生失学。小李是A区教委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此次治理工作。在学生安置、分流过程中,由于公办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承载近万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失学。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慌。很多家长表示,对他们而言,进入公立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面公立学校费用昂贵,除学费外,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几百元,而公立学校仅校服就要300元;另一方面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对打工者子女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再者公立学校的教材内容设置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偏差,孩子跟不上;此外公立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南部,而打工人员主要聚集在北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3】 阳光子弟学校是A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列入此次整治范围内。该校校长表示为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安全,完全理解教委关停学校的决定,但是要看实际情况。目前,该校有1500名在校生,如果强行关停,众多学生会面临失学,而且给分流工作增加很大压力。该校多次申办办学许可未成功;因缺少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盖教学楼,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强;加之社会上对务工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务工人员脏乱差,很多公立学校不愿意招收打工子女。针对阳光子弟学校的情况,小李向区教委申请,帮助该校申请100万财政补贴,对学校设施进行提升,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4】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分流工作,领导要求小李对本*区内的公立学校展开调查。如果你是小李,你将如何开展以保证获取有效信息?


    正确答案:【1】明确调查的目的是为做好分流工作提供依据,因此调查要解决两个问题“分流到哪里”“分流多少”。
    对公立学校展开调查,有助于分流工作的高效开展,真正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因此在开展工作中我会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获取有效的信息:
    【2】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内容,包括待分流人数、公立学校的容量、公立学校的分布情况。因为待分流学生来自打工人员家庭,因此,收费标准也是重要的考查要素。
    第一,在对公立学校开展调查之前,需要具体了解需要被分流学生的人数、学龄,以及区域分布等信息,并深入了解打工子弟家庭的需求,如对即将就读学校的位置、收费标准、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本*区公立学校的整体情况,如公立学校的数量、地域分布情况、教学水平等;二是各公立学校的具体情况,如学校现有师资、教学设施、学生人数以及收费标准等;三是各公立学校的最大承载量以及能够接收各学龄段分流学生的数量。
    【3】根据调查内容,采取合适的调查方式: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与负责人座谈等。
    第三,多种调查途径相结合,保证调查信息全面、准确、有针对性。首先通过向本*区教委部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了解公立学校的整体情况;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各公立学校,了解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最后邀请各校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进行探讨,对各校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在现有资源下最大承载能力,为分流工作提供最精准的数据支持。

  • 第2题:

    某市最近将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并入公立学校。针对这种情况,该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相关公立学校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并要求他们为刚入校的打工子弟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即将开展的服务属于()学校社会工作。

    • A、治疗型
    • B、变迁型
    • C、倡导型
    • D、社区一学校型

    正确答案:D

  • 第3题:

    问答题
    某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社区中有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该社区中有全日制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民工子弟学校各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数在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也有少部分进入了公办学校。平H里,本地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少往来和交流。 有一些本地居民子女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近社区内新建了社区活动中心,里面有计算机房、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室等,基本设施齐全。社区内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都喜欢在课余时间去社区活动中心娱乐。但最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经常在社区活动中心内发生冲突甚至打架,社区居民感到十分不满和不安。 社会工作者接到居民求助后,决定开办一个主题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社区服务项目。 【问题】 依据通用过程模式的规范要求,结合本案例设计一份主题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社区服务计划书。

    正确答案: 上述案例中,社区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与本地居民及其子女缺少沟通交流;②本地居民子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偏见;③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本地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之间有冲突甚至暴力行为;⑤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等。
    服务计划各阶段的工作要点为:
    (1)接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深入社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及居民家庭)进行访谈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预估阶段
    进一步全面收集资料,与社区居民和有关组织商讨并确定社区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
    (3)计划阶段
    设定社区服务的目标和计划。
    ①社区服务计划名称:“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②社区服务的总目标(目的):通过开展社区宣传和社区活动,增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本地居民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本地居民及其子女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外来务工人员熟悉社区,认同社区并培养社区归属感;合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共建一个和谐社区。
    ③具体目标与策略:
    a.正确看待外来务工人员。通过“我是城市新人”主题演讲和“城市在我手中长大”图片宣传等形式,开展社区教育,让本地居民及其子女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贡献。
    b.熟悉居住社区。组织‘‘社区一日游’’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认识社区,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增进相互了解。举办主题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社区文艺晚会,让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本地居民及其子女展示才华,增进了解,相互合作,建立友谊。
    d.开展校际活动。组织公办学校学生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相互参观,结对学习(班与班,人与人),互相帮助,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互动机制。
    e.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安排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时间,通过举行读书会、乒乓球比赛、计算机技能比赛等项目,增进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互动沟通,建立友谊。
    f.开展志愿活动。吸纳更多的本地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成为社区志愿者,共同为建设社区做贡献。
    (4)介入阶段
    ①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②保证居民和学生的参与率。
    ③注意整合各类资源。
    ④注意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
    (5)评估阶段
    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估、过程评估(执行情况)和成效评估(效果评估)。可以通过人户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来测评服务的满意度。
    (6)结案阶段
    通过召开一个社区联谊活动(或者表彰会)来回顾整个过程,表彰积极分子,肯定居民参与,强化社区已发生的改变,巩固服务效果。解除专业工作关系,最后撰写结案记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小李帮助阳光子弟学校申请到资金后,其他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也纷纷向他求助,但小李知道目前很难满足他们的愿望。假如你是小李,我是前来求助的校长,你将对我说些什么?请现场模拟一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5题:

    单选题
    如果说,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不得不拆迁打工子弟学校,那么如何确保这些打工子弟合理分流,实现按时、就近入学,还需地方政府统筹考虑。北京、上海等城市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将打工子弟转移到公办学校,确实有助于打工子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把好事办好,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较低,社会资源匮乏,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就应当在入学资格审查、就近入学等方面给家长和孩子打开方便之门,确保这些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入学门槛,无疑违背了政策初衷,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负担将会更重。这段文字意在(  )。
    A

    指出拆迁打工子弟学校会加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负担

    B

    强调拆迁打工子弟学校,需要政府统筹考虑,妥善处理拆迁后打工子弟入学问题

    C

    质疑拆迁打工子弟学校这一做法的可行性

    D

    阐述拆迁打工子弟学校这一政策的初衷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正确,文段首先提出对于城市打工子弟的子女就学问题,政府应该统筹考虑,然后以上海北京等地为例,当地政府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将他们转移至公办学校,这样会让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但结果反而加重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负担。A项错误,文段说的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入学门槛,无疑违背了政策初衷,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负担将会更重。C项错误,文段并没有质疑拆迁打上子弟学校这一做法,而是围绕如何处理拆迁后打工子弟的入学问题进行论述。D项错误,文段只有最后一句提到了拆迁打工子弟学校政策的初衷,但并没有阐述政策的初衷是什么,且这也不是文段论述的主题。

  • 第6题:

    单选题
    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宗旨是协助某市西区流动儿童共享当地的教育资源。寒假期间,该市有关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综合检查。由于校舍安全存在隐患,所有打工子弟学校均被要求停学整顿。随着开学日期临近,家长们焦急万分,纷纷前往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求助。受制于有限资源,考虑到问题的紧迫程度,该中心制订服务方案时最优先考虑的人群应当是()。
    A

    西区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B

    全市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C

    西区打工子弟学校面临升学的孩子们

    D

    全市打工子弟学校面临升学的孩子们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7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解决了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是目前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二是有很多校舍没有审批手续,属违章建筑,条件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校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授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教学经验且流动性大。【2】 A区教委对本区内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规范治理,扶持一批经过政府合法审批的学校,加快对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对本区内23所未经批准的、窝棚式的学校一次性关停,学生就近分流,确保不让就读的学生失学。小李是A区教委工作人员,全面负责此次治理工作。在学生安置、分流过程中,由于公办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承载近万名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失学。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家长和学生的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慌。很多家长表示,对他们而言,进入公立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方面公立学校费用昂贵,除学费外,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打工子弟学校学费几百元,而公立学校仅校服就要300元;另一方面城市的孩子和家长对打工者子女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再者公立学校的教材内容设置与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偏差,孩子跟不上;此外公立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南部,而打工人员主要聚集在北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3】 阳光子弟学校是A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也被列入此次整治范围内。该校校长表示为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安全,完全理解教委关停学校的决定,但是要看实际情况。目前,该校有1500名在校生,如果强行关停,众多学生会面临失学,而且给分流工作增加很大压力。该校多次申办办学许可未成功;因缺少财政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盖教学楼,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强;加之社会上对务工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务工人员脏乱差,很多公立学校不愿意招收打工子女。针对阳光子弟学校的情况,小李向区教委申请,帮助该校申请100万财政补贴,对学校设施进行提升,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4】 在小李的帮助下,阳光子弟小学获得100万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资金有限,大部分学校没有获得补贴。你是小李,某日一位校长找你帮忙申请资金,你如何解释?请把考官当作校长,请现场模拟。


    正确答案:【1】拉近距离:理解这位校长的心情。
    刘校长:
    您作为一校之长,努力为学校申请资金,提升教学环境的心情,我个人非常理解也很赞同。但是由于政策及资金限制,目前只是少数符合条件的学校获得了补贴,贵校这次没能得到资金拨款,我也深表遗憾。
    【2】切入正题:财政补贴有严格的资格要求,结合阳光子弟学校的实际情况,解释阳光子弟学校获得补贴合情合理。
    同时我也希望您能够理解,不是我不帮您的忙,至于到底哪些学校能够获得补贴,这并不是我说了算的,也不是哪个领导能说了算的,我们是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审核流程,只有符合各项指标的学校才能获得补贴。您看,这是关于这次财政补贴的相关文件,详细说明了补贴原则及审核的流程。
    【3】解决问题:政府已经认识到问题,并正在努力解决问题,通过加大投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就拿阳光子弟小学来说吧,该校是我*区规模最大的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目前在校生1500多名,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学质量以及升学率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我们此次的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治理原则,是要加快对此类有办校条件学校的审批程序,使其正规化,阳光子弟小学刚好符合政策要求而获得了此次财政补贴。
    【4】达成一致,自然结尾:资金有限,必须以学生利益最大化为解决事情的首要原则,为此,补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继续改善学校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都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政府也在一直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但是毕竟资金有限,我们首先需要保证学生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您把这份文件带回去仔细看看,咱们按照相关要求及标准继续改善学校的情况,以后财政拨款的时候,我们每个学校还都有机会。我相信,以您的办学热忱,一定能让咱们学校达到补贴标准的。

  • 第8题:

    多选题
    小燕是某外来打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小燕采用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方式来开展服务。下列小燕的服务内容中,属于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方式的有( )。
    A

    开展生涯发展主题班会

    B

    建立学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C

    协助逃学学生重返学校

    D

    缓解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压力

    E

    开展毕业生的追踪调查


    正确答案: B,D
    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某市最近将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并入公立学校。针对这种情况,该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在相关公立学校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并要求他们为刚入校的打工子弟提供学业辅导和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即将开展的服务属于(  )学校社会工作。[2013年真题]
    A

    治疗型

    B

    变迁型

    C

    倡导型

    D

    社区—学校型


    正确答案: C
    解析:
    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①生活辅导;②学业辅导;③就业辅导等。题中,由于某市将打工子弟学校并入公立学校,使得打工子弟的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为了使打工子弟更好地适应这种变迁,就需要开展变迁型的学校社会工作。

  • 第10题:

    问答题
    (十一)  【给定资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做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问题】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方面
    公办学校费用高、门槛高;与全国统编教材不统一。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缺少政府支持;教师和生源都不稳定。
    (2)随迁子女方面
    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生活困难且务工地点经常变化。子女弃学、转学成为常态:没有城市户籍,子女升学不便;缺少入学信息的获取渠道;对子女学习不够重视。随迁子女受到不公平待遇,心理边缘化倾向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二)  【给定资料】  资料1  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资料2  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受”;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问题】  “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正确答案:
    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方面
    公办学校费用高、门槛高;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缺少政府支持;教师和生源都不稳定。
    (2)随迁子女方面
    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生活困难且务工地点经常变化;子女弃学、转学成为常态;没有城市户籍,子女升学不便;缺少入学信息的获取渠道;对子女学习不够重视;随迁子女受到不公平待遇,心理边缘化倾向严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宗旨是协助某市西区流动儿童共享当地的教育资源,寒假期间,该市有关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综合检查,由于校舍安全存在隐患,所有打工子弟学校均被要求停学整顿,随着学校日期临近,家长们焦虑万分,纷纷前往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求助,受制于有限资源,考虑到问题的紧迫程度,该中心制定服务方案时最优先考虑的人群应当是(  )
    A

    西区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B

    全市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

    C

    西区打工子弟学校面临升学的孩子们

    D

    全市打工子弟学校面临升学的孩子们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