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各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公元()年,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选举人才的科举制度被废止。

    A.1705.0

    B.1805.0

    C.1905.0

    D.1915.0


    参考答案:C

  • 第2题: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食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该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古代学者对科举制的肯定多过否定
    B.科举制的弊端并非来自其制度本身
    C.应从现实情况出发多角度评价科举制
    D.科举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指出人们对于科举制度有误解。接着“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表明要结合当时历史环境看待科举制度,并且文段通过反问句,指出科举制是“传统社会”当中最好的选才制度。接下来“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选择了科举制……是一种择善而从”是对前文进行论证,表明科举制确实是当时比较好的制度,是“择善而从”。文段结尾“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是对前文的补充说明,从“古代学者”的角度论证科举制的优越性。文段意在强调科举制度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是比较好的制度。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为重点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A项由“古代学者”是论证部分内容,非重点,且文段并未比较“肯定”和“否定”多少的问题,排除A项。B项文段对科举制是持肯定态度,感情色彩是积极的,而B项论述的是“科举制的弊端”,与文段态度相反,感情色彩偏消极,排除B项。C项文段仅从“历史性”一个角度评价科举制度,“多角度评价科举制”表述有误,排除C项。
    因此,选择D选项。

  • 第3题:

    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止的。


    错误

  • 第4题:

    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

    (1)两汉至南宋

    (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

    (3)废除科举至今


    参考答案:

    (1)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人们推崇他,因此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两汉时,儿童最初念书,先读识字课本,识字完毕,便读《论语》。因此《论语》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不象五经,可以只通一经,也可以不读,但无人不读《论语》。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在内的这四种书更成为人们学习入门的必读书籍了。
    (2)元代举行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在《四书》之内,一直到明朝,延续到清代光绪二十七年,才完全废除了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考试办法。读书人要做官,就要通过考试,四书,尤其是《论语》,便成为读书做官的敲门砖。
    (3)纵使科举废了,《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一则是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惯势力难以肃清。二则《论语》本身也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它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重要古籍。三则古人喜欢引用《论语》,熟读《论语》,阅读理解古书自然很有好处。


  • 第5题:

    公元606年开始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笔试的教育评价方式,但其历史作用却是消极的。( )


    答案:错
    解析: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的笔试教育评价方式,作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不能完全说其历史作用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