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更多“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 第2题:

    简述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现状:常规性支出、非常规性支出——国债。
    存在问题:
    ①由于没有关于环境财政的数据,无法对环境财政支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②由于没有将环境保护支出以预算的形式单列,使得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保障。

  • 第3题: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正确答案: 1、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3、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 第4题:

    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 第5题: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正确答案: (1)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2)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3)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4)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5)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6)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 第6题:

    简述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正确答案: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
    2、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1、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2、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当地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1、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环境道德意识较弱。
    3、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 第7题:

    单选题
    策划方案的内容应该清楚地标示出两大重点:问题和()。
    A

    现状分析

    B

    问题分析

    C

    环境分析

    D

    解决办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正确答案: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
    2、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1、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2、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当地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1、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环境道德意识较弱。
    3、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寻找到社区问题存在的现状、特点、成因,发展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是社会策划模式中()的任务。
    A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B

    分析环境和形势

    C

    确定需要

    D

    界定和分析问题


    正确答案: D
    解析: 界定和分析问题是指寻找出社区问题存在的现状、特点、成因,以及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不利或不足之处,具体包括了解受问题影响的人数、人群特征及居住区域,掌握不同类型人口之间的比例(整体人口--有需要人口--服务对象--接受服务者)。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现状:常规性支出、非常规性支出——国债。
    存在问题:
    ①由于没有关于环境财政的数据,无法对环境财政支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②由于没有将环境保护支出以预算的形式单列,使得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快速滤池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正确答案: ①气阻。解决办法:可增高滤料层上的水深。在池深已定的情况下,可采取调换表面层滤料,增大滤料粒径的方法。有时可适当加大滤速促使整个滤料层内积污比较严重。
    ②结泥球。解决办法:改善冲洗,适当调整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还需检查配水系统,有条件时另加表面冲洗装置或压缩空气辅助冲洗。
    ③跑砂漏砂。解决办法:检查配水系统,并适当调整冲洗强度。均量池:均化水量的调节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策划方案的内容应该清楚地标示出两大重点:问题和()。

    • A、现状分析
    • B、问题分析
    • C、环境分析
    • D、解决办法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为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和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4、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15题:

    寻找到社区问题存在的现状、特点、成因,发展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是社会策划模式中()的任务。

    • A、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 B、分析环境和形势
    • C、确定需要
    • D、界定和分析问题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开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有: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工农差距扩大。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是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
    六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 第17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成因


    正确答案: 1、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4、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 第18题:

    试分析冷却机堆雪人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正确答案: 1、空气压力不足,大块物料接触篦板,造成堆积,主要由于物料结粒细小。2、空气炮上没有助流。3、冷却机一定风量调节不合理。4、烧成温度高,扬料烧流。5、投料前铺料厚度过薄,或颗粒偏细。

  • 第19题:

    问答题
    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正确答案: 1、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3、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成因

    正确答案: 1、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4、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正确答案: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 开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有:
    (1)长期的偏向工业、偏向城市的发展战略,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工农差距扩大。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各种矛盾的制约。
    (3)农业投入不足,难以完全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二是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是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
    六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寻找到社区问题存在的现状、特点、成因,发展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是社会策划中()的任务。
    A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B

    分析环境和形势

    C

    确定需要

    D

    界定和分析问题


    正确答案: C
    解析: 社会策划模式。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即时制采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1)小批量采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使供应商在地理位置靠近制造商;供应商在制造商附近建立临时仓库;有一个专门的承包运输商活第三方负责企业负责送货;让一个供应商负责供应多种原材料和外购件
    2)采用单源供应带来的风险,包括供应商有可能因意外原因中断供货,单源供应使企业不能得到竞争性的采购价格,对供应商依赖过大;办法: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互利合作的新型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