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约束体系存在的问题。

题目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约束体系存在的问题。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1)与西方国家相比,监控约束的法制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不平衡,缺乏独立性;
  (3)侧重事后监控;
  (4)缺乏双向监控;
  (5)监督约束机制与激励保障机制不匹配;
  (6)缺乏透明度。
更多“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约束体系存在的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世纪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注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最近几年,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恰如喷薄而出的朝阳,给中国大地带来莫大的活力和生机,同时,又以其巨大的能量给社会的许多方面以强烈的震撼。沿海城市的开放,使得人力资源涌向南方的势头有增无减。就目前情况来看,人才流动有三个方向:一是开放地区和城市,其开放与改革的程度越大越深,人才流动的向心力越大;二是外向企业,其外向性越强,对人才流动的吸引力越大;三是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确实能任人唯贤的领导者,其周围必然会汇集越来越多的人才。1、人才的流动,势必破除将人视为“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陈规陋习,造成市场调节需求,需求引导人才流动的大环境。因此在管理人力资源的时候必须注意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做到正确引导,合理流动。既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又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人力资源的流动。国务院主管部门可定期发行《全国人力资源需求指南》,各省亦可效法,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流动的目的性。同时,要避免人才的外流,并注意引进国外的人才。人才外流是近几年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国家要为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在国外的人才能回来,国内的人才留得住,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吸引国外的人才到我国工作。2、要注意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竞争性。人力资源总量与社会各方面对它的巨大需求相比,显得尤为稀缺和宝贵。但是,人才流动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可以导致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盲目的竞争却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比如说,人力资源盲目地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沿海发达地区容纳人力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多余的人力资源的积存形成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要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做出正确的引导,避免无谓的竞争所导致的不合理的人力流动。具体做法是:加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多余的人力资源。3、要注意区分普通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才资源。普通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区别就是一般劳动者与人才的区别。两者的区别是由每个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决定的,从一般作用上讲人力资源都是普通的劳动力。但是,一旦具备了某种技能,就有了很大的区别。通常我们把素质较高的,具备某种技能和创造力的劳动者叫做人才。把这部分人力资源从一般的人力资源中区分出来,进行特殊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人才是在广大的劳动者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科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劳动者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创造和发明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才是人类的精华,是人群中先进的部分。人才集德、识、才、学、体于一体,特别是高级人才,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比一般劳动者的贡献更大得多。4、应该确立大的人才战略。应该认识到人才是国家人力资源的精华部分,人才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人才管理战略的基础。国家必须有连续递进的十几年、几十年的正规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规划与措施,同时,随时以短期培训作为补充。要从全世界发展、进步与竞争的角度认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我们要争取较高的人才占有率,要保持人才拥有量大于培养量,还要保持较高的人才合理使用率。其次,要树立宏观的人才使用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核心是正确地使用人才。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唯亲是用”,有的人“囤积居奇”,有的人“顺我者用”,有的人“低我者用”,这就是狭隘、低级的用人观,是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动力。

  • 第2题:

    试述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约束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监控约束的法制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且法制监督的弹性空间很大,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没有突出各级、各类公职人员工作的具体特点,有的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全体干部的规范上,其内容过于笼统、划一,很难准确把握。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就会使法律很难在实际中得到贯彻落实,这就给人治提供了法律的空隙。
    2、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不平衡,缺乏独立性。在监督与约束实践中,只有共产党的纪委监督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政协监督)由于受到现有的宪政体制的制约,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力支持,在监督上的作用难以彰显。由于隶属关系、平行关系、利益关系等多种没有厘清的关系,往往存在着无权监督、无法监督、无力监督、不愿监督的情况。
    3、侧重事后监控。我国目前对公务员的监控侧重于事后监控。即在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后,才调查取证,依法惩处,致使只能起到“事发查处”的作用,而事前防范、事中督察的功能被弱化。
    4、缺乏双向监控。我国对公务员的监控注重上级领导者对下级的监控,公务员中的领导者可利用职责对下属公务员进行经常性、全面性的检查督促。而下级对上级的监控却难以落到实处。公务员的维权观念淡泊。
    5、监督约束机制与激励保障机制不匹配。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工资水平来看,收入水平不高,而且地区、行业收入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容易造成公务员的心理失衡,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和谋取私利。此外,我国现有的公务员行为失范后的惩罚措施同公务员本身的利益相关性小、力度不够,往往因缺乏威慑力而使监督流于形式。
    6、缺乏透明度。由于长期以来受“官本位”、“上智下愚”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由此造成了中国的行政监控基本是“封闭”活动,对公务员的监控缺乏公开性。

  • 第3题: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监控与约束是互为补充,约束是手段,监控室目的。

    A

    B



  • 第4题:

    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确立新的监控理念。首先,要树立公开监督的理念;其次,要树立分权监控的理念;再次,要树立利益监控的理念;最后,要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对公职人员实行“软性监督”:当前加强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第二,匡邪扶正;第三,建立国家公职人员个人信誉制度;
    2、完善加固监控制度。首先,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构建已有制度体系的核心环节,下力气做好薄弱环节的修补和加固工作,使这些制度全方位发挥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察制度:
    (1)应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法律地位,使其树立应有的权威性;
    (2)改革现行的行政监察领导体制,增强监察机关的抗干扰性;
    (3)扩大能监察机关的职权。第一,扩大监察机关的处分权限。赋予监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公务员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处分的职权;二是赋予监察机关一定的经济处罚权;三是监察机关应有责令申报权和没收权,对一些重大经济嫌疑分子,监察机关有权以财产来源不明予以没收,收归国库;
    (4)建立监察官身份保障制度。立法部门有必要尽快制定和颁布监察官法,在监察官法中明确规定,监察人员非经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受免职和撤职,不被无故调离岗位,当监察人员履行职务时其身份受到非法侵害,有请求法律予以保护的权力。最后,应建立与健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3、健全规范监控约束机制。首先,规范分权监控机制;其次,健全源头监控机制;最后,建立维权监控机制。在政府行政机关内部建立维权监控机制,其主要途径有:
    (1)建立公共部门和内设机关的维权监督机制。
    (2)建立逐级行政单位的维权监督机制。
    (3)完善公务员申诉控告监督机制。除此之外,在公共部门系统外,要鼓励人民群众对公共部门进行广泛监督,真正把人民群众对公共部门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制度化,经常化。

  • 第5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系统有什么特点?
    1、在我国,公职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作,“党管干部”是我国对公职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所以,共产党对公职人员的监控与约束是实施党的领导的手段和必然要求;
    2、在西方各国,工会在监督政府人事管理活动、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公职人员不是特殊的利益集团,不存在工会对人事的监控;
    3、根据我国宪法中人民主权的原则,我国的群众监控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监控形式,通过各种人民团体对政府的监督来实现,而西方不存在独立的群众监控;
    4、我国的行政监察部门隶属于政府,属于行政系统内监督。而在西方国家,大多采用的是系统外监控方式,且其监督公务员的机构都是与政府相对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