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特点之一“再创造”体现了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理念。()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几个主要特点。
    2001年6月教育部推行了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涵、特点和具体目标,并呈现下列八个特点:
    1)把“现实数学”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项内容。即为学生准备的数学应该是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数学,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
    2)把“数学化”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学生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是将学生的现实数学进一步提高、抽象的过程。
    3)把“再创造”作为数学教育的一条原则。把“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是“未完成的数学”来教,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
    4)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模式。《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方面的具体阐述,实际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即:情境—问题—探索—结论—反思。
    5)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6)把“数学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方面。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7)把“合作交流”看成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8)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

  • 第2题:

    作业2.结合历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阐述数学教育理念的发展。


    B

  • 第3题:

    2、结合历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阐述数学教育理念的发展。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时期称为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称为课程标准;1952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模式,改为教学大纲;2001年后,重新启用课程标准一词

  • 第4题:

    结合历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阐述数学教育理念的发展。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第5题:

    1.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经历了几次课程改革(25分) 2.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25分) 3.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包括那几方面(25分) 4.我国小学数学分成哪几个学段(25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