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厂排放流量为8×104m3,尾水中含有某种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0.00mg/L,排入河流的流量为14m3/s,河流中该物质本底浓度为6.00mg/L,完全混合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为(  )。 A.9.31mg/L B.8.73mg/L C.5.63mg/L D.7.10mg/L

题目
某污水厂排放流量为8×104m3,尾水中含有某种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0.00mg/L,排入河流的流量为14m3/s,河流中该物质本底浓度为6.00mg/L,完全混合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为(  )。

A.9.31mg/L
B.8.73mg/L
C.5.63mg/L
D.7.10mg/L

相似考题
更多“ 某污水厂排放流量为8×104m3,尾水中含有某种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0.00mg/L,排入河流的流量为14m3/s,河流中该物质本底浓度为6.00mg/L,完全混合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为(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项目排水量0. 3m*/s浓度60mg/L,河流流量是1. 5m/s,河流所在功能区标准为浓度30mg/L,目前河流污染物浓度占标率为70%,忽略混合区的范围,需要预留10%的安全余量,项目排水的最大浓度是:

    A:54mg/L
    B:27mg/L.
    C:57mg/L
    D:30mg/L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运用。根据题干,目前河流污染物浓度占标率为70%,则浓度现状值为30mg/LX70%=21mg/L.需要预留10%的安全余量,则混合后的初始浓度不能大于100%-10%=90%占标率。
    可以列出完全混合模式初始浓度方程式如下

  • 第2题:

    (2011年)河流干流流量为9m3/s,氨氮浓度为1.0mg/L:支流流量为1m 3/s,氨氮浓度为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 )。

    A.10.0mg/L
    B.8.2mg/L
    C.5.0mg/L
    D.1.8mg/L

    答案:D
    解析:

  • 第3题: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比νχ=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

    A:1.89mg/L
    B:3.03mg/L
    C:5.47mg/L
    D:2.21mg/L

    答案:D
    解析:
    在忽略纵向弥散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c=c0·exp[-Kχ/(86400u)][式中:c0为初始浓度,mg/L,计算式为c0=(cu·Qu+ce·Qe)/(Qu+Qe)(上游来流量为Qu,上游来流水质浓度为cu,污水排放流量为Qe,污染物排放浓度ce);K为一阶动力学反应速度,l/d;u为河流流速,m/s;χ为沿河流方向距离,m;c为位于污染源(排放口)下游χ处的水质浓度,mg/L],将题中数据代入上式,则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0.8*6.5+40*0.25)/(6.5+0.25)*exp[(-0.25*15000)/(86400*0.4)]≈2.21(mg/L)。

  •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在预测地面水水体水质时,河流完全混合模式适用于( )。

    A.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
    B.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
    C.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持久性污染物
    D.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非持久性污染物

    答案:A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包括: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③河流为恒定流动;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第5题:

    河流水质预测S-P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C:持久性污染物
    D: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E:河流为恒定流动

    答案:A,B,D,E
    解析:

  • 第6题:

    下列使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是()。

    A:需要评价的河段小于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长度
    B:需要评价的河段大于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长度(计算得出)
    C:大中型河流,横向浓度梯度明显
    D:非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段
    E: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段

    答案:A,C
    解析:
    B可采用一维模型,D采用一维稳态模式,E采用完全混合模式。

  • 第7题:

    某河流径流量3m3/s,特征污染物铅离子本底浓度为0.020mg/L,河流流经开发区有两个金属材料加工厂,甲厂排放污水量8000m3/d,乙厂排放污水量12000m3/d,尾水中都含有铅离子。如果甲厂经处理后排放铅离子浓度0.1mg/L,乙厂排放铅离子浓度0.08mg/L,排放河流经完全混合,铅离子浓度在本底浓度基础上增加了多少?(  )

    A.0.025mg/L
    B.0.005mg/L
    C.0.001mg/L
    D.0.019mg/L

    答案:B
    解析:
    混合后铅离子浓度为:
    8000×0.1+12000×0.08+3×86400×0.02/8000+12000+3×86400=6944/279200=0.025mg/L
    求得比原有本底浓度增加量为:0.025-0.02=0.005mg/L。

  • 第8题:

    公式中的Ch是指()。

    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

    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C

  • 第9题:

    河流水质预测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 A、河流为恒定流动
    • B、持久性污染物
    • 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D、河流混合过程段
    • E、河流充分混合段

    正确答案:A,B,C,E

  • 第10题:

    河流水质预测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 A、河流为恒定流动
    • B、非持久性污染物
    • 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 D、河流充分混合段
    • E、持久性污染

    正确答案:A,B,C,D

  • 第11题:

    问答题
    某一湖泊的容积为10×106m3,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3/s。一工厂以5m3/s的流量向湖泊排放污水,其中含有可降解污染物,浓度为100mg/L。污染物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25d-1。假设污染物在湖中充分混合。求稳态时湖中污染物的浓度。

    正确答案: 设稳态时湖中污染物浓度为,则输出的浓度也为ρm
    则由质量衡算,得
    qm1-qm2-kρV=0
    即 5×100mg/L-(5+50)ρmm3/s-10×106×0.25×ρmm3/s=0
    解之得 ρm=5.96mg/L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河流水质预测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A

    河流为恒定流动

    B

    持久性污染物

    C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D

    河流混合过程段

    E

    河流充分混合段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Ⅲ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Ⅱ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10.0m3/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表1。
    表1
    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
    A.0.50mg/s B.0.75mg/s C.1.00mg/s D.1.25mg/s



    答案:A
    解析:
    下游相邻功能区Ⅱ类标准限值0.00005mg/L为最严要求,则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0.00005×10×103=0.50(mg/s)。

  • 第14题:

    下列使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是( )。
    A. 需要评价的河段小于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长度
    B. 需要评价的河段大于河流中达到横向均匀混合的长度(计算得出)
    c. 大中型河流,横向浓度梯度明显
    D. 非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段
    E. 持久性污染物完全混合段


    答案:A,C
    解析:
    B可采用一维模型, D采用一维稳态模式, E采用完全混合模式。

  • 第15题:

    —建设项目资料如下:项目建成后拟向附近一条流量为76m3/s的河流中排放污染物,且此河流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包括:温度接近于常温的循环冷却水、非持久性污染物以及碱性物质,且需监测的水质项目为9个,污水排放量为4900m3/d,循环冷却水排放量为200m3/d,那么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为( )。
    A—种
    B二种
    C三种
    D均不对


    答案:B
    解析:

  • 第16题:

    下列情况不适合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是()。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恒定流动
    D:废水稳定连续排放

    答案:B
    解析: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河流预测中最常用的就是完全混合模式与一维稳态模式,使用这两个模式掌握其适用条件是最基本的要求,完全混合模式与一维稳定模式适用条件的区别就是污染物质的性质。

  • 第17题:

    零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是()。

    A:非持久性污染物
    B:河流充分混合段
    C:河流为恒定流动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E:持久性污染物

    答案:B,C,D,E
    解析:

  • 第18题:

    某污水排入一河流。已知污水最大流量为10000m3/d,BOD5浓度为20mg/L,水温为20°C。河流最小流量为0.5m3/s;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水温为20°C。假设不含有机物,污水和河水瞬间完全混合,耗氧速率常数k1=0. 434d-1、k1' = 0.10d-1(20°C),计算 2d后,河水中BOD5浓度。

    A. 2. 44mg/L
    B. 2. 78mg/L
    C. 1. 50mg/L
    D. 2. 15mg/L

    答案:A
    解析:

  • 第19题:

    某河流接纳某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水排入河流以后在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自净作用下,污染物浓度得到降低。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哪项?

    A. 污水排放口形式影响河流对污染物的自净速度
    B. 河流水流速度影响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净化速率
    C. 排入的污水量越多,河流通过自净恢复到原有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
    D. 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以后,污水中悬浮物快速沉淀到河底,这是使河流中污染物总量降低的重要过程

    答案:D
    解析:
    提示 水体对废水的稀释、扩散以及生物化学降解作用是水体自净的主要过程。

  • 第20题:

    某河流的流量为3.0m3/s,有一条流量为0.05m3/s的小溪汇入该河流。为研究河水与小溪水的混合状况,在溪水中加入示踪剂。假设仪器检测示踪剂的浓度下限为1.0mg/L。为了使河水和溪水完全混合后的示踪剂可以检出,溪水中示踪剂的最低浓度是多少?需加入示踪剂的质量流量是多少?假设原河水和小溪中不含示踪剂。


    正确答案: 设溪水中示踪剂的最低浓度为ρ
    则根据质量衡算方程,有:
    0.05ρ=(3+0.05)×1.0
    解之得:
    ρ=61mg/L
    加入示踪剂的质量流量为:
    61×0.05g/s=3.05g/s

  • 第21题: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vx=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mg/L。

    • A、1.89
    • B、3.03
    • C、5.47
    • D、2.02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拟在河边建一工厂,该厂将以2.56m3/s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污染物(持久性物质)的浓度为150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为0.61m/s,平均河宽为12.5m,平均水深为0.58m,与该工厂相同的污染物浓度为400mg/L,该工厂的废水排入河流后,污染物浓度是()mg/L。

    • A、503.4
    • B、692.3
    • C、803.4
    • D、705.6

    正确答案:C

  • 第23题:

    多选题
    河流水质预测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是()。
    A

    河流为恒定流动

    B

    非持久性污染物

    C

    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D

    河流充分混合段

    E

    持久性污染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