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_____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___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题目

学习从_____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___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相似考题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3.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完成这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查看材料

4.《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更多“学习从_____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___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 ”相关问题
  • 第1题: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小组合作探讨,分析陶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确立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规定,在阅读鉴赏与活动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以上所示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内容。为充分备考,考生也可对新发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拓展阅读)
    (2)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
    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材料中所选是第一首。
    (3)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欣赏能力,而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但学生对于作者甘于贫困、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重在分析作者情感,让学生能够从作者的情感中得到人生启示。

  • 第2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B、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和提炼。
    C、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D、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答案:B
    解析:
    b项是选修课中“新闻与传记”的目标,要求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写作。

  • 第3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段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日:‘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结合全词,为这三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美之品味
    ①一个小故事(出示PPT)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妙笔生花的魅力,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②提出思考,小组讨论: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 请自主赏析这三句并交流。
    赏析“莫道不销魂”的“销魂”。
    明确: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赏析“帘卷西风”的“西风”。
    明确:
    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但在这三句中最被人称颂的是第三句“人比黄花瘦”。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明确:
    A“黄花瘦”:菊花外形淡雅清秀,象征隐逸、清高的风格。
    B“人瘦”: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人比黄花”: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比一比:你觉得“似”和“比”哪一个更好
    明确:
    “人比黄花瘦”,人不至于比花还瘦弱吧 因此“比”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反衬人尚不如花。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小结:
    词人自比黄花,写出了自己的芳华和清品,也写出了别后的憔悴和期待,巧妙地用黄花进行比喻,把抽象的“愁”用“瘦”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易安以“瘦”写人之愁情影响了一群文人。(出示PPT)
    人与绿杨俱瘦。
    ——宋无名氏《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元王实甫《西厢记》
    ③三句话写尽了词人的离愁别绪,然而却能够让我们久久回味,请为这三句让人回味无穷的名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时间10分钟)
    点三名学生朗读课堂随笔,教师进行点评,比较分析并展示作品。

  • 第4题:

    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B.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C.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D.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答案:D
    解析:
    D选项,该选项内容属于表达与交流。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 第5题:

    阅读材料.完成题。
    李清照《词两首》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苏轼词两首》《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q-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依据。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醉花阴》和《声声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对比研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学生如果不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可安排学生在课前:①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③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首词的语言和情感。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说明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