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Ⅱ类建筑场地,高度66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面布置有四个方案,各平面示意如题40图所示(单位:m);该建筑质量和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试问,如果仅从结构平面规则性方面考量,其中哪一个方案相对比较合理(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C. 方案三 D. 方案四

题目
拟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Ⅱ类建筑场地,高度66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面布置有四个方案,各平面示意如题40图所示(单位:m);该建筑质量和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试问,如果仅从结构平面规则性方面考量,其中哪一个方案相对比较合理(  )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C. 方案三
D. 方案四

相似考题
更多“拟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Ⅱ类建筑场地,高度66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面布置有四个方案,各平面示意如题40图所示(单位:m);该建筑质量和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试问,如果仅从结构平面规则性方面考量,其中哪一个方案相对比较合理(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平面为矩形,各层层高4m,房屋高度48.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抗震设防烈度7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填充墙采用普通非黏土类砖墙。

    假定,方案比较时,由于结构布置的不同,形成四个不同的抗震结构方案。四种方案中与限制结构扭转效应有关的主要数据见题29表,其中T1为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为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umax为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最不利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u为相应于umax的楼层水平位移平均值。试问,如果仅从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方面考虑,下列哪一种方案对抗震最为有利?(  )


    A.方案A
    B.方案B
    C.方案C
    D.方案D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4.5条及条文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小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应大于0.9(A级高度建筑)。故位移和周期应应满足下列条件:

  • 第2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每层刚心、质心均位于建筑平面中心,仅考虑风荷载作用,且水平风荷载沿竖向呈倒三角形分布,其最大荷载标准值q=90kN/m,该结构各层重力荷载设计值总和为G=1.76×105kN。试问,弹性分析时,在上述水平风力作用下,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影响的结构顶点质心弹性水平位移u(mm),不应超过下列何项数值(  )

    A. 48
    B. 53
    C. 58
    D. 63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5.4.1条式(5.4.1-1),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弹性计算分析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可按下式计算:



    根据《高规》条文说明第5.4.1条式(5),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为:EJd=11qH4/(120u),弹性水平位移u为:u=11qH4/(120EJd)=(11×90×584)/(120×1.6×109)=58.35mm。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58,因此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层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和结构稳定性。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高规》5.4.1条式(5.4.1-1),计算结构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d;
      ②根据《高规》条文说明第5.4.1条式(5),计算结构顶点质心弹性水平位移u。

  • 第3题:

    某构筑物,拟建高度为60m,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方案阶段有如题图所示两种外形平面布置方案。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荷载作用方向两种结构方案的基本自振周期相同。



    当估算局部表面风荷载时,试问,方案(a)和方案(b)相同高度迎风面AB间平均单位面积风荷载比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作答。

    A. 1:2
    B. 1:1.5
    C. 1:0.9
    D. 1:0.8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1.1条第2款规定,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围护结构时,应按下式计算
    ωk=βgzμslμzω0
    已知条件:βgz、μz、ω0都相同,仅μsl不相同。
    根据第8.3.3条第3款规定,其他房屋和构筑物可按本规范第8.3.1条规定体型系数的1.25倍取值。
    根据表8.3.1-37,得μsa=(0.8~1.0)×1.25,平均值取0.9×1.25;
    根据表8.3.1-30,得μsb=0.8×1.25。
    则ωka:ωkb=0.9:0.8≈1:0.89。
    故C项最为接近。

  • 第4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该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60%,设计计算分析时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二级,一级
    B. 二级,二级
    C. 三级,二级
    D. 三级,三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3-3条,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根据《高规》第3.9.3条表3.9.3,可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
      ②根据《高规》第8.1.3-3条和表3.9.3,确定框架的等级为二级。

  • 第5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该建筑物建设场地的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风压ω0=0.65kN/m2,屋顶处的风振系数βz=1.402。试问,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在题27~30图所示方向的风荷载作用下,屋顶A处垂直于建筑物外墙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ωk(kN/m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体型系数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取值。

    A. 1.9
    B. 2.0
    C. 2.1
    D. 2.2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表8.2.1,由于建筑物高度为:H=58m,查得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
      μz=1.62+[(58-50)/(60-50)]×(1.71-1.62)=1.692
      题中已给出风振系数为:βz=1.402。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附录B第B.0.1条,该建筑体型系数为:
      μs=μs1+μs2=0.8+0.48+0.03H/L=0.8+0.48+0.03×58/60=1.309
      根据《荷规》第8.1.1条,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主要受力结构时,应按下式计算:
      ωk=βzμsμzω0
      因此屋顶A处垂直于建筑物外墙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为:
      ωk=1.402×1.309×1.692×0.65=2.02kN/m2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0,因此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风荷载取值标准计算方法;
      ②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的简单计算;
      ③理解风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有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
      ④正确理解并应用风荷载的体型系数。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荷规》表8.2.1,确定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
      ②根据《高规》附录B第B.0.1条,计算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③根据《荷规》第8.1.1条,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为:wk=βzμsμzw0。

  • 第6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时,需先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向。试问,抗震设计时该结构必须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即与X轴正向的夹角,按逆时针旋转),应为下列何项所示?
    (A)0°、90° (B)30°、90°、150°
    (C)0°、30°、60°、90° (D)0°、30°、60°、90°、120°、150°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2条第1款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条,答案(D)正确。

  • 第7题:

    某拟建的高度为59m的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其两种平面方案如图所示,单位m。假设在如图所示的作用方向两种结构方案的基本自振周期相同。



    当估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方案a和方案b相同高度迎风面中点处单位面积风荷载比值,最接近于( )。 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CB 50009-2001)解题。

    A. 1.5:1
    B. 1.15:1
    C. 1:1
    D. 1:1.2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第7.3.3条第1款,围护构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对于正压区,按表7.3.1采用。查表7.3.1项次30,对方案a,有μs=0.8;对方案b,有μs=0.8,则Wka/Wkb=1:1。

  • 第8题: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其优点包括(  )。

    A.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
    B.有较大的空间
    C.侧向刚度较大
    D.建筑立面处理比较方便
    E.剪力墙的间距大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它具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有较大空问的优点,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

  • 第9题:

    某A级高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各楼层层高4.0m,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大于0.85。
    某拟建1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房屋高度为72.3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方案设计时,有四种结构方案,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主要计算结果见表6-3。

    MF/M—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表中取X、Y两方向的较大值。
    假定,剪力墙布置的其他要求满足规范规定。试问,如果仅从结构规则性及合理性方面考虑,四种方案中哪种方案最优?(  )

    A.方案A
    B.方案B
    C.方案C
    D.方案D

    答案:B
    解析:

  • 第10题:

    某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房屋高度为64.3m,如图1-26所示,楼板无削弱。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假定,方案比较时,发现X、Y方向每向可以减少两片剪力墙(减墙后结构承载力及刚度满足规范要求)。试问, 如果仅从结构布置合理性考虑,下列四种减墙方案中哪种方案相对合理?



    答案:C
    解析:
    (C) 解答:该结构为长矩形平面,根据《高规》第8.1.8条第2款,X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宜减W1或W3墙。根据《高规》第8.1.8条第1款,Y向剪力墙间距不宜大于3B= 45m及40m之较小者40m,宜减W4或W7。综合上述原因,同时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原则,选(C)。

  • 第11题: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其优点包括()。

    • A、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
    • B、有较大的空间
    • C、侧向刚度较大
    • D、建筑立面处理比较方便
    • E、剪力墙的间距大

    正确答案:A,B,C

  • 第12题:

    多选题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其优点包括()。
    A

    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

    B

    有较大的空间

    C

    侧向刚度较大

    D

    建筑立面处理比较方便

    E

    剪力墙的间距大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适当剪力墙的结构。它具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有较大空间的优点,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

  • 第13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该结构方案调整后,Y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d大于且小于,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时的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1/840。若仅增大EJd值,其他参数不变。试问,结构Y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d(109kN·m2)不小于下列何项数值时,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影响的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h,方能满足规范、规程要求(  )
      提示:


    A. 1.45
    B. 1.61
    C. 1.74
    D. 2.21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3条,本规程采用层间位移角Δu/h作为刚度控制指标,不扣除整体弯曲转角产生的侧移,即直接采用内力位移计算的位移输出值。
      根据《高规》第5.4.3条,一般可根据楼层重力和楼层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的层间位移,计算出等效的荷载向量,利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重力二阶效应。重力二阶效应可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也可采用对未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计算结果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近似考虑。增大系数法是一种简单近似的考虑重力P—Δ效应的方法。
      根据《高规》式(5.4.3-3),结构位移增大系数F1,对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而言,可按下式计算:
      F1×Δu/h=F1/840≤1/800,F1≤840/800=1.05
      


    即结构Y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满足:EJd≥1.74×109KN·m2。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74,因此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力二阶效应的基本概念及简化计算方法。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高规》第5.4.3条,确定采用增大系数法进行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计算;
      ②根据《高规》第5.4.3条式(5.4.3-3),利用结构位移增大系数与等效侧向刚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构Y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 第14题:

    某12层办公楼,房屋高度为4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地面粗糙度为B类,所在地区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65kN/m2,拟采用两种平面方案,如下图。假定,在下图所示的风作用方向下,两种结构方案在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相同。

    当进行方案比较时,估算主体结构在上图所示风向的顺风向风荷载,试问,方案a与方案b在相同高度处的平均风荷载标准值(kN/m2)之比,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比值?
    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作答。

    A 1:1
    B 1.15:1
    C 1.2:1
    D 1.32:1


    答案:D
    解析:
    解答:根据《荷规》第8.1.1条,wk=βzμsμzw0两个方案中的βz、μz、wo都相同,仅凡不同,根据《荷规》表8.3.1第30项,可计算得总体体型系数分别为:

  • 第15题:

    某12层办公楼,房屋高度为4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地面粗糙度为B类,所在地区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65kN/m,拟采用两种平面方案,如图所示。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作用方向下,两种结构方案在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z相同。[2013年真题]



    1.当进行方案比较时,估算主体结构在图23所示风向的顺风向风荷载,试问,方案a与方案b在相同高度处的平均风荷载标准值(kN/m2)之比,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比值?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作答。

    A、1:1
    B、1.15:1
    C、1.2:1
    D、1.32:1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1.1条规定,风荷载标准值



    a、b两个方案中的βz、μz、W0都相同,仅风荷载体型系数μz不同。
    根据第8.3.1条表8.3.1第30项可知,a、b两个方案的总体体型系数分别为:



    故平均风荷载标准值之比为:



    由此可知,D项比值最为接近。

  • 第16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III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A)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B)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C)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D)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条、4.8.4条和表4.8.2,或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3.3条和表6.1.2,答案(D)正确。

  • 第17题:

    某12层办公楼,房屋高度为46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且对风荷载不敏感,地面粗糙度为B类,所在地区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65kN/m,拟采用两种平面方案,如图所示。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作用方向下,两种结构方案在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βz相同。[2013年真题]



    4.假定,建筑物改建于山区,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采用方案b,位于一高度为40m的山坡顶部,如图所示,基本风压不变。试问,图示风向屋顶D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6
    B、2.4
    C、2.7
    D、3.7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第8.2.2条规定,对于山坡顶部的修正系数为:



    其中,k为系数,对山坡取1.4;α为迎风面一侧的坡度,



    故山坡顶部的修正系数为: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根据第8.2.1条表8.2.1可知,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



    考虑地形条件系数后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则为:μZ=1.58×1.505=2.38。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8题:

    某构筑物,拟建高度为60m,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方案阶段有如题图所示两种外形平面布置方案。假定,在如图所示的风荷载作用方向两种结构方案的基本自振周期相同。



    当估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试问,方案(a)与方案(b)垂直于构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kN/m2)之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作答。

    A. 1.5:1
    B. 1:1
    C. 1:1.5
    D. 1:2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2.1条规定,主体结构计算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ωk=βzμsμzω0
    根据已知条件,两个方案中的βz、μz、ω0都相同,仅μs不同。
    根据第4.2.3条规定,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对于圆形平面建筑,取μsa=0.8;
    对于正多边形,可根据式(4.2.3)计算,得:



    故ωka:ωkb=μsa:μsb=0.8:1.22≈1:1.52。
    C项最为接近。

  • 第19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如题31~34图所示,下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9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建筑场地,Tg=0.45s,丙类建筑,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总重力荷载代表值96000kN。



    假定,某剪力墙水平分布筋为Φ10@200,其连梁净跨ln=2200mm,as=30mm,其截面及配筋如题34图所示。试问,下列关于连梁每侧腰筋的配置,何项满足规程的最低要求(  )


    A. 4Φ12
    B. 5Φ12
    C. 4Φ10
    D. 5Φ10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2.27-4条,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的腰筋。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且跨高比ln/hb=2200/950=2.32<2.5。
      有效高度为:hw=950-30-120=800mm,当每侧4根(5个间距)时,每根间距为:s=800/5=160mm。
      每一侧钢筋的配筋量为:160×300×0.3%×0.5=72mm2。10的截面面积为:As=78.5mm2>72mm2。因此配置4Φ10满足要求。
      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连梁配筋构造的基本要求。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高规》第7.2.27-4条,确定连梁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②根据要求并结合腰筋根数,即可选出最为接近规范要求的选项。

  • 第20题:

    某地上35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公寓,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如题23-27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50m。基本风压ω0=0.65kN/m2,地面粗糙度为A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二级。

    假定,该建筑位于山坡上,如题27图所示。试问,该结构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6.1
    B.4.1
    C.3.3
    D.2.5

    答案:B
    解析:

  • 第21题:

    某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房屋高度为64.3m,如图6-9所示,楼板无削弱。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假定,方案比较时,发现X、Y方向每向可以减少两片剪力墙(减墙后结构承载力及刚度满足规范要求)。试问,如果仅从结构布置合理性考虑,下列四种减墙方案中哪种方案相对合理?(  )

    A.X向:W1;Y向:W5
    B.X向:W2;Y向:W6
    C.X向:W3;Y向:W4
    D.X向:W2;Y向:W7

    答案:C
    解析:
    该结构为长矩形平面,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8条第2款规定,X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尽端,宜减W1或W3墙。根据第8.1.8条第1款规定,Y向剪力墙间距不宜大于3B=45m及40m之较小者40m,宜减W4或W7。综合上述原因,同时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原则,C项方案相对合理。

  • 第22题:

    某拟建1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房屋高度为72.3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Ⅱ类建筑场地。方案设计时,有四种结构方案,多遇地震作用下的主要计算结果见题21表。

    MF/M—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表中取X、Y两方向的较大值。
    假定,剪力墙布置的其他要求满足规范规定。试问,如果仅从结构规则性及合理性方面考虑,四种方案中哪种方案最优?(  )

    A.方案A
    B.方案B
    C.方案C
    D.方案D

    答案:B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12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34.0m。首层层高为3.2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2.8m。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建于Ⅲ类建筑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平面图(单位:mm) 该房屋剪力墙抗震设计时,试问,下列何项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A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B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C

    符合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D

    符合与三级抗震等级相应的计算要求和与二级抗震等级相应的构造措施要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