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自创立以来,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其中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职业与职业指导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最初是以职业指导形式出现的,所谓职业指导是由专门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职业选择、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是对职业选择进行的帮助活动,其理论依据是心理学中的人职匹配理论,使用的工具是心理测验。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威廉姆森和霍兰德。
(2)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阶段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渐渐浮出水面,促进了学科的大发展。这时期的代表人及其理论主要有,萨柏的终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职业生涯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等等。
(3)全面生涯发展与辅导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不只是包含职业生涯,而是进一步扩大到家庭生涯,职业辅导从民间、社会为主,过渡到学校、政府,后到企业的全面参与。
更多“试论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阶段。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含义。


    参考答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l)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
      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
      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
      恒”。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
      算上。 (4)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有意独立于学校教学来考察儿童的认知发展。如果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是
      要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那么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可以成为学校教学理
      论和实践的一般基础。即使对于“加速学生认知发展”的学校教学计划而言,皮亚杰理论仍不
      失为一个很好的参照。
      第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虽然使用了一组带有生物学色彩的术语,却可以
      成为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启发性思想体系。因此从皮亚杰理论出发,教师可以得到很多
      更具体的理论体系的帮助,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某些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的实质含义。
      第三,即使就具体学科而言,比如小学的算术或数学教学,皮亚杰理论也有重要的根本性
      启发作用。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的种种活动都同数学(算术、代数、几
      何)观念的形成有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中是最值得钻研皮亚杰理论的。

  • 第2题:

    试论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教学意义。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 第3题:

    试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冲突)。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的冲突)。

  • 第4题:

    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 第5题:

    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重在道德认知的研究,用道德两难故事来培养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也可以说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它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道德原则已经被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追求,规则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判定标准,他做决定的标准来自于自身的良心。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学意义:(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该理论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